雍正十二美人圖:不是妃子像卻被送入高規制的壽皇宮。《網路歷史》

古代仕女圖數唐代的最為有名,如張萱、周昉的仕女圖,圓潤飽滿,雍容高貴,彰顯唐代風情。

每個朝代都有那麼一些仕女畫代表作品,呈現的是本朝代的審美。

而清代雍正時期,人們眼中的美人卻可以從故宮所藏這十二美人圖得見。

這組畫裡文字少,所以未知的信息比較多,像它的來源、年代、作者、名稱以及畫中女子的身份,都沒有直接的信息標註。

《雍親王十二美人圖》是後來命名的,顧名思義,這組圖共有12幅,畫了12位美人。

從命名的『雍親王』這倆字來看,能知道它和雍正帝有關。

整套美人絹畫都沒有畫家的落款,也沒有任何文字或標註能說明畫作的名稱,之所以知道與『雍正』有關,是因為其中一幅畫,就是下面這幅『裘裝對鏡』,上面有雍正的題字落款和印章。

雍正原名愛新覺羅·胤禛,是康熙的第四子,我們熟悉的四爺,雍正是他登基後使用的年號。

在這幅畫中,有『破塵居士』的落款和『壺中天』、『圓明主人』的印章,這三個別號,都是雍正在登基前使用的。

這組畫是在1862年的一場火災中無意間被發現的,地點在雍和宮綏成殿塔中。

綏成殿是一座兩層的樓閣,樓上供奉著兩座金漆木塔,當時這畫就藏在塔座之下,免過一劫,被發現後移存至壽皇宮。

最初登記的時候它被命名為『古裝後聖容』,除此之外沒其它標記。

然而這點很奇怪,因為清宮後妃像都會『書以名號』,記載為『某妃喜容』、『某嬪喜容』,最簡單的也要寫上『主位』,但是這十二幅美人畫卻沒有這樣的做法。

曾經有段時間,故宮文物登記賬目稱這組畫為《清人畫胤禛妃行樂圖》,把這裡的美人當作是胤禛的妃子,而後來這個名字又被取消了。

主要原因就如上面所說。

由此又衍生出了一個疑點,這畫的要不是雍正的嫡妃,那她們為何會出現在雍和宮,後來又被送到壽皇宮呢?

要知道,雍和宮和壽皇宮的規制可是很高的。

雍和宮位於北京市區東北角,是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建造的,一開始就是康熙帝賜予四子胤禛的,剛開始是親王府,後來又改為雍和宮。

到了乾隆朝的時候,雍和宮又被改成了喇嘛廟,成為清朝中後期全國規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而壽皇宮供奉的是列祖列後的肖像,皇帝畫像每日懸掛,皇後畫像春節的時候拿出來同掛合祭,這裡總的來講就是一個放皇帝皇後、後妃畫像的地方。

如果不是後妃的畫像是不可能入藏其中的。

對於這些美人的身份,主要有兩種猜測,第一是,這就是單純的十二個美人畫像。

古代畫個美人圖的也沒什麼,畢竟仕女圖也是中國畫的一個重要題材。

第二種是說這十二位美人其實都是一個人,是胤禛的嫡福晉,也就是後來的皇後那拉氏為原型創作的。

現在第一種說法得到普遍認可。

這主要還是來源於一條關於深柳讀書堂的信息。

1986年,故宮文物專家朱家溍先生,在清宮內務府有關的檔案中找到一則文字記載。

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活計檔》第3350號載:‘雍正十年八月二十二日,據圓明園來帖,內稱:司庫常保 持 出由圓明園深柳讀書堂圍屏上拆下美人絹畫十二張,說太監滄州傳旨:著墊紙襯平,各配做卷桿。

欽此。

這裡明確提到了十二幅美人圖,說它們原是裝飾在圍屏之上的一組絹畫,最早放在圓明園的深柳讀書堂。

雍正十年,也就是公元1732年,皇帝忽然下令,把這組畫從圍屏上拆下來重新裝裱,之後該組畫輾轉至紫禁城的延禧宮,自此藏於深宮,也躲過1860年英法聯軍對圓明園的洗劫。

這是一段文字記載,因為和那十二幅美人畫描述比較契合,所以人們默認為它說的就是那組畫。

但疑點在於,深柳讀書堂上的圍屏定名為『美人十二張』,鑒於清代嚴格的位號尊卑制度,這就表明它所畫的人物不可能是後妃身份,如果是後妃,就一定會註明。

然而現有的十二張畫曾藏於在隻有後妃畫像才能進入的壽皇宮,假如畫的僅僅是美人,就不會入塔供奉,尊藏在壽皇宮。

所以說,檔案中說的深柳讀書堂圍屏上的畫,會不會和現有的那十二張美人圖不是同一套呢?

這就可以發揮想象力了。

還有一個有趣的小地方,就是十二幅畫裡,雍正卻隻親筆提寫了一幅,是不是他在繁忙的政務之餘,也忙裡偷閑,參與了這十二幅畫的制作過程呢?

雍正曾寫有一首詩:『長伴予遊鶴與松,何煩扈蹕得從容』或許這就是他所追求的生活悠閑瞬間吧。

這十二張不同場景的畫,可以找到很多有趣的地方。

單純從畫面來看,什麼家具擺件、服飾首飾,都是可以好好欣賞一番的。

都說乾隆是農家樂審美,和他老爸雍正的審美隔了個銀河,在歷史記載中,他確實有著極高的藝術品位,對藝術細節也嚴格把握,這套『十二美人圖』就能向世人展示他的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