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網路歷史》

樊登:總有書友在後臺給我們留言說,講一講曾國藩吧,今天我們就講講曾國藩。

我選了這本書,叫《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

大街上特別多關於曾國藩的書,基本上有一大類都是成功學,有一大類是厚黑學,還有一大類是相面的。

我覺得這都把曾國藩給講歪了。

這本書的作者張宏傑,是一個有著史學修養的人,他是歷史學的博士和博士後。

所以經過了嚴密的考證,並且他是真愛曾國藩。

所以寫了這麼一本非常具有可讀性的書,也把曾國藩的方方面面介紹得很清楚。

為什麼要選曾國藩來跟大家講?

因為他是一個可以參考的對象,就是我們學王陽明的時候,你會覺得有點遙不可及,王陽明8歲就會寫詩,12歲就會用計,18歲就立下聖人之志,我們18歲的時候,還在琢磨怎麼考大學呢?

所以就覺得差距太大。

但是曾國藩的資質真的不怎麼樣,首先說一點身體就特別糟糕。

曾國藩32歲的時候,就開始害眼病。

然後幾乎都是看不清、模模糊糊的。

36歲的時候曾國藩就已經完全看不清人影了。

到了晚年,有一隻眼睛是徹底地失明。

然後他在大概48歲的時候,自己寫日記,說我的身體已經像70多歲的老人家一樣,走路都需要人攙扶。

所以你想,一個人如果身體都是這麼弱,他怎麼會有那麼多精力去做事。

但是曾國藩的精力旺盛到讓我們所有人望塵莫及。

你說這個人一定很聰明吧?

不是,曾國藩那個愚笨的程度,真的是很少見。

他考這個秀才,考了一次不中,考了一次不中,連著考了七次。

一直到23歲的時候,才以倒數第二名的成績,考上了秀才。

那你說跟他相比的同時代的人成績怎麼樣?

比如說曾國藩的好朋友左宗棠,大概是14歲就考上了秀才。

然後李鴻章是曾國藩的學生,李鴻章17歲。

最誇張的是梁啟超,梁啟超11歲就考上了秀才。

而這個曾國藩的資質不高,這件事是所有人的共識。

原因是什麼?

大概是遺傳。

因為曾國藩的爸爸,是一直考到43歲才中秀才,你說這多費勁,曾國藩的爸爸來輔導曾國藩考試,就一次一次都考不中。

曾國藩最後能考中,是因為那年沒讓他爸輔導才考上的。

非常困難的一件事。

這個李鴻章就說他的老師,說我的老師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叫儒緩。

儒是儒家的儒,緩是緩慢的緩,就是反應慢。

我這老師反應慢。

左宗棠評價他這朋友說,才短。

他經常用的詞是才短,就沒什麼才氣。

而且,還有什麼欠才略,也經常這樣說。

曾國藩自己說自己,說吾生平短於才。

就是他非常清楚,我這個人不是很聰明。

所以就是這麼一個身體又不好、又不是很聰明、出身又不是很高的,這麼一個湖南孩子,最後立下了千古大業,救國家於危難之時,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這是利國的重臣,不愧他這個名字叫國藩,曾國藩的本名叫曾寬一。

後來到了京城以後,當官改名叫國藩。

國藩什麼意思叫國之藩籬,他果然是為國家撐起了一片天。

所以曾國藩的一生當中,所有的業績綜合起來,我認為就是兩個字,一個是勤一個是恒。

就是他極其勤奮,一個人短期勤奮是能夠做到的,像他這樣一輩子勤奮,達到了恒常的這個地步,這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

所以還有人說,應該再加一個字叫拙,就是當你能夠意識到自己是拙的。

然後我沒有那麼聰明,再加上我特別勤奮,又能夠持之以恒,你也可以像曾國藩一樣,做出一番經天緯地的事業。

為什麼大家覺得他做的事了不起,他是個書生,從來沒有打過仗。

結果國家危難,太平天國起義亂了以後,他是回家休假。

等於是,這時候皇帝說,你得出來辦團練兵,他就幹了。

從來沒有打過仗的一個人,竟然屢戰屢勝。

然後平定了太平天國,還有後來的捻軍。

書生領兵救亡圖存。

最重要的是他一輩子筆耕不輟,就是特別勤奮地喜歡寫東西。

那天我算了一下,就是曾國藩整個這一輩子能夠留下來的文字,各位你們猜有多少?

難以想象2000萬字,就是曾國藩這一輩子帶兵打仗,幹那麼多的事,他要做國之重臣,還寫了2000多萬字的著作。

到今天,所以才會有那麼多關於曾國藩的書。

他的那個日記書信非常頻繁,這是一個極其勤奮的人。

好了,那我們來看看曾國藩這一生,是怎麼樣的一個情況。

用曾國藩的回憶,他一輩子吃過五次大虧,叫五塹。

實際上他跟別人講是四塹,為什麼這麼說呢?

他說有一個別人認為最大的吃虧,都不算,他說跟那四次比起來,這最大的這一次吃虧都不算。

那我們一個一個來看。

曾國藩是1811年出生的,出生的就是一個,大概是一個地主家庭,也不是特別富裕。

因為他後來在去京城當官的時候,還四處去想辦法湊錢。

這個待會兒我們講經濟賬啊。

當一個京城的官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

然後23歲是倒數第二名,考上了秀才。

第一塹,吾生平的塹是什麼呢?

21歲的時候他去考秀才,他覺得自己發揮得特別棒。

結果那一年發榜的時候,被學臺懸牌批責。

學臺就相當於湖南省教育廳廳長。

懸牌批責,就是發了一個文專門罵他,為什麼?

說他寫的這篇文章叫文理太淺,就是實在沒什麼深度。

那怎麼辦呢?

沒讓他考上秀才,給了他一個佾生。

就是孔子講的『八佾舞於庭』那個佾生。

佾生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你今年沒考上秀才。

但是明年你可以,免去前面的一些篩選考試,直接來考秀才,就給了他這麼一個位置。

這個對曾國藩來講覺得奇恥大辱。

因為懸牌所有人都看得到,一看到,都知道學臺在點名批評他,他覺得真的是受辱。

但是這一次受辱對他幫助很大。

因為從這件事以後,他開始改變了學習方法。

然後重新學習,在後來23歲的時候就考上了。

考上之後,24歲進了嶽麓書院,在嶽麓書院學習,中了舉人。

28歲進京考中進士,更名國藩進入翰林院。

他一旦進入翰林院以後,曾國藩的命運,就發生了改變。

就是他當官當得特別順。

28歲從湖南農村,到了北京當官,十年七遷。

就是短短十年的時間裡邊,七次躍升。

給他的這個官職叫禮部侍郎,這是挺大的一個官。

他能夠直接給皇帝上書的,這麼一個崗位。

所以曾國藩自己,在給家裡人寫信的時候都寫,說很奇怪怎麼升得這麼快。

很奇怪,曾國藩在十年七遷的這段時間裡邊,非常不愉快。

就是經常給家裡人寫信,說我幹脆回去算了就不要幹了。

因為我覺得啥事也幹不了,他覺得在北京這段時間,太浪費時間。

就是整個《晚清》官場的那個腐敗的氣息,想做什麼事都做不了。

然後,接下來就到了第二大塹。

第二大塹是在1850年,也就是道光三十年的時候,道光去世。

去世以後新繼位的咸豐皇帝,隻有20歲特別意氣風發。

咸豐皇帝一上臺幹了一件事,就是四處求言,就是告訴大家說有言就進言,大家趕緊說,說有什麼想法。

這時候曾國藩覺得機會來了,他就給皇帝寫了一封信,說什麼呢?

其他很多建議,其中有一條,被皇帝大加贊賞的就是皇帝應該更加勤勉,皇帝應該跟大家一起做日課,每天做日講。

就是皇帝把大臣們叫在一起,皇帝給大家講課。

或者皇帝今天沒什麼講的,請老師來給大家講課。

這麼每天都堅持講,他說這個必有效果。

後來這個新皇帝一聽,說這挺好,就跟曾國藩講說,那你這樣,你去畫一個,日講堂的示意圖給我看。

就咱們要裝修這個日講堂,總得有個大概的方位,你畫一下。

曾國藩就回家畫,沒受過美術教育,曾國藩就瞎畫了一個,瞎畫了一個圖拿上去,皇帝一看都覺得特別不像樣。

結果周圍所有的大臣,看完了以後就笑,說這畫得也太次了。

結果這個事傳為笑柄。

這是他的第二大塹,就是成為整個朝堂之上的笑柄。

他那個日講的那個事,也就慢慢地不了了之了。

這是第二塹。

然後第三次是怎麼回事呢?

就是他看這個咸豐皇帝,雖然一開始氣象很好,到處納言,但到最後發現,什麼都不幹。

就東西寫上去以後,這個皇帝經常批一個叫作『毋庸議』。

『毋庸議』就是別瞎說,你議論那東西都不管用,朕自有分寸。

我自然會解決這個問題,曾國藩就特別憋屈,寫了那麼多的條陳、寫了那麼多的建議,都沒用。

而且他發現其他所有人寫了很多的建議,也都沒什麼用。

曾國藩憋不住了。

他後來給皇帝寫了一條要命的東西,他寫的這個東西叫作《敬呈聖德三端預防流弊疏》。

這個東西寫得有多厲害呢?

我念一下,你們都會替他捏一把汗。

他主要給皇帝提了三條意見。

第一條是見小不見大,說皇帝見小不見大,小事精明,大事糊塗。

批評皇帝有『瑣碎』之風,『謹於小而反忽於大』。

整天把精力用於,挑大臣們的禮儀疏漏之類的小毛病。

對派往廣西鎮壓起義的人員,安排不當。

你看大事你要管的沒管好,整天管人上朝的禮儀。

這不是皇帝應該幹的事。

第二他批評皇帝,『徒尚文飾』,不求實際。

鼓勵大家進言,大家提了不少意見。

其中,怎麼也會有幾條有見解的吧。

結果都是批了,『毋庸議』三個字而已,沒有一項落實,偶爾有幾個被肯定的,也沒有好結果。

剛剛表彰了倭仁,倭仁是一個蒙古族的大臣,不久就驅之於萬裡之外。

剛剛發佈肯定蘇廷魁的聖旨,不久又批評他是離經叛道。

看來您所謂求言,並無誠意。

這就要死的節奏了。

第三是剛愎自用,飾非拒諫。

出爾反爾,自食其言。

一開始說聽取大家的意見。

現在卻動不動就說,大權『朕自持之』,『豈容臣下更參末議』。

這就是豁出去了。

就曾國藩這意思,就是要麼你就把我殺了,今天反正我不吐不快。

我一定要把我的意見全說出來。

咸豐帝大怒,咸豐帝當時就說,要交辦去查處。

看這個官員有什麼問題,馬上就要辦。

幸好皇帝身邊,有幾個明白人趕緊勸,說這種人是個人才,你千萬不要去給他辦了。

皇帝想了半天,這皇帝也真了不起,摁住了心中的怒火。

但是皇帝給他寫了一封,特別長的反駁的信。

就證明,皇帝並沒有接納他的意見,皇帝隻是沒有處理他,在大臣的勸諫之下,咸豐皇帝假惺惺地,誇獎了曾氏幾句。

但是又下了長篇的上諭,細細為自己一一辯解,針鋒相對地駁回了曾國藩的主要指責。

所以你想曾國藩這時候,這脾氣幹的這些事,都是不利於幹活的。

就基本上,他跟皇帝的關系,也不好,跟周圍的同僚的關系,也不好。

這是非常糟糕的一種環境。

導火索是什麼呢?

琦善和賽尚阿這兩個滿族的大臣,犯了特別多的問題和錯誤。

其他的大臣,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因為大家都是在同一個朝堂上做官的,能夠掩飾就掩飾過去。

但是曾國藩不行,曾國藩就說,這兩個人的問題非常嚴重。

然後說必須得查辦。

結果琦善和賽尚阿都被流放。

就這一件事出來了以後,整個京城的官場,所有的人都不理曾國藩。

不但是不理,甚至人人唾罵,不與同席。

就是曾國藩去哪兒吃飯,周圍的人就走了,說這人不跟他吃飯,他在京城整個抬不起頭。

因為他得罪了大量的叫『大名大位』之人,就這些人名氣又大位置又高,全給得罪完了。

再加上曾國藩的經濟狀況也特別糟糕。

你知道清朝那個時候的,這些當官的人有多窮。

就是當你決定要去北京當官的時候,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募款。

因為你每年的俸祿,是根本不夠你在北京生活的。

基本上曾國藩在北京搬了幾次家,他一年的那個房租,就剛好夠那個俸祿。

就等於你拿著朝廷發給你的俸祿,交完房租,剩下就等著餓死了,就完全沒有錢。

所以大家記得范進中舉吧,就是范進之前特別窮。

但是當他成為舉人以後,所有的人都跑過來給他錢。

就周圍四裡八鄉的人,連他的那個嶽父,都跑過來,說這個豬肉可曾吃過二兩的那個,都過來給他送東西,送豬腸子送什麼。

所以所有人一中舉人以後,在鄉裡鄉間,就把他當作一個投資的對象,就不斷地給他錢。

所以這才能夠撐得住他,在這個京城能夠活得下去。

曾國藩有一次終於得到一個機會,讓他去江西主考,就是做江西的主考官。

《他》高興得要命,趕緊給家裡人寫信,說終於撈著機會了。

說我可以去江西了。

因為他本來在北京待著就不愉快,他就出發。

然後走到半道上的時候,走到安徽太和縣的時候,就聽到了母親去世的消息。

母親去世的消息一傳來,那中國古代的官員你得丁憂。

就你得請假回家。

然後在家裡邊處理這個喪事,守孝幾年時間。

這時候,結束了14年的京官的生活。

等於曾國藩在北京當官,就當了這14年的京官。

非常不愉快,而且被所有人嘲笑。

他覺得這是非常丟臉的一件事,對他來講是第三次大塹。

然後,接下來回到家裡邊丁憂。

在家裡邊休長假的這個狀態,這時候到了咸豐三年六月份。

長沙出的這一次大塹,這是怎麼回事?

就是當他回到湖南以後,太平天國已經鬧得越來越厲害了。

這時候皇帝給所有在家裡邊的這些在籍官員發通知,說每個人都要出來盡量地辦團練。

辦團練,就是你要組織地方武裝,你要捍衛咱們的王朝。

因為太平天國太厲害了,當時的部隊跟太平天國打仗,用一個詞形容,叫一觸即潰。

太平天國打仗很厲害,這些人打仗靠的是什麼?

《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熟讀《三國演義》和《水滸傳》。

所以每次打仗詭計頻出。

然後這些官兵一個個要麼抽大煙的,要麼做生意的,那時候是非常烏煙瘴氣,都不願意打仗,一觸即潰沒法打。

然後皇帝就說,你們大家都辦團練。

其他的人辦團練的辦法很簡單,兩條路要麼是忽悠一下皇帝,說辦了辦了辦了,要麼借機斂財。

怎麼借機斂財呢?

說我現在要辦團練了,你們都捐款都捐款。

如果你看過《讓子彈飛》的話,你就知道,那個師爺是特別懂這一套。

我要去進山剿匪,所有人都要交錢。

基本上都是這個套路。

但曾國藩不是,曾國藩是真辦團練。

曾國藩是真幹活。

所以他就給自己找了一個機構。

因為名不正言不順,你辦團練,你算是地方上的什麼一個崗位呢?

,他自己起了個名,叫湖南審案局。

為什麼叫湖南審案局?

因為當時天下大亂以後,社會治安非常糟糕,有很多人借機當土匪借機搶劫。

所以整個地烏煙瘴氣一大堆的事,他就搞一個湖南審案局。

有案子就來我這兒報,來我這兒審,地方政府管不了的送到我這兒來。

他就三招,他審所有的案子,都是當下立判就三招。

第一招就地正法,殺頭夠狠吧,第二招亂棍打死,還不如殺頭。

當時亂棍打死了很多人,現場就直接打打死。

第三招罪行輕一點的收押,放到監裡邊,殺了幾百人。

所以人家給他起個外號,叫曾剃頭,曾剃頭的名字是從這時候來的。

還沒有跟太平軍開仗的時候,他做湖南審案局的時候,大家就把他叫曾剃頭。

因為殺了太多人,這件事情惹怒了很多地方官員,為什麼呢?

倒不是因為殺這麼多人,核心原因是因為老百姓都把案子送到他這兒來。

就是地方的官員借著這麼多的案子有事可辦,他有很多撈錢的機會。

結果這樣一來顯得地方官員,無所作為什麼事也做不了。

所以地方官員就特別討厭他。

而且曾國藩訓練部隊。

還有一個特點,他不招退伍軍人。

就是你是曾經當過兵的,一概不要。

為什麼呢?

因為曾國藩有一個原則,他說現在的軍隊,自守備以上無一人不喪盡天良。

他認為那個軍隊已經爛透了,你知道那時候當兵的人,都在做生意。

所有的人說要集合訓練,這邊這些士兵說不去不去,花點錢給一個普通人,你替我去一下。

所以站在場上那些人,都不是當兵的,都是花錢替著來的。

沒有人專心打仗。

所以曾國藩說一概不要,我就招普通人,就招活不下去的老百姓。

然後我訓練他們,曾國藩要求,所有的部隊每天早上起來,他要訓話。

他是個文人帶兵。

他覺得最重要的是,讓這些人變成好人。

讓這些人內心當中有理想主義精神,有責任感。

所以每天早上,都一定要給這些士兵訓話。

給曾國藩帶來最大麻煩的一件事,是他要求營兵也來聽講,他說,我希望讓這些人也來聽一聽我的教化,我每天早上站在這兒,給他們訓話的時候,他們聽一聽。

就這點事他們都做不到,那些營兵受不了。

其中有一個長沙的副將叫清德。

這個人跟太平軍打仗的時候,一上場就跑了。

所以是個膽小鬼。

但是,跟曾國藩鬥爭的時候,特別勇敢。

清德就不去,就跟底下的士兵說就不去,他叫去就不去。

有一次他們的士兵《綠營兵》,就和曾國藩新的士兵,在街上發生械鬥經常打架械鬥,械鬥打得厲害了,而且還把曾國藩的士兵打傷了,回到他們的營裡邊,就講我們的兄弟被欺負了,怎麼辦?

這些人拿起刀拿起槍,就去曾國藩的府上打砸。

曾國藩一開始很鎮定,覺得他們難道敢造反嗎?

還在那兒寫字。

結果那些士兵沖進來,拿刀就照著他砍,曾國藩趕緊就跑,差點被一刀劈中。

大街上人全跑光了,沒有人敢出來勸事。

因為湖南當地的官員,都等在那兒看曾國藩的笑話,說你看這不是喜歡練兵嗎?

把兵搞成這個樣子。

他就到處跑,跑到湖南巡撫駱秉章的門上,叩門。

當當當地敲門,這時候駱秉章才出來,說怎麼回事?

這些士兵一看巡撫出來了。

這些士兵老實了。

曾國藩把這事前因後果一講。

講完以後,駱秉章說,這樣,馬上過去,給人家那些士兵松綁,就曾經打人的那些士兵松綁。

松綁以後,還一個勁叫兄弟委屈了,趕緊回去送走了。

送走以後,曾國藩很生氣,說這些人違反軍紀還打了我的人,你怎麼就送走了?

駱秉章就講了一句話,哎呀,以後打仗還得靠他們,就這麼一句話這事就解決了。

曾國藩覺得無比羞辱,所有人就覺得,你在我們這兒一點用沒有。

沒人聽你的,連士兵都敢拿刀砍你。

你看你怎麼著吧。

所以這是曾國藩所說的,那四塹之外的那一塹。

就曾國藩認為這一次都不算什麼,因為其他那四塹更厲害。

但是我們總結出來,這其實是非常重要的一次大的吃虧,曾國藩後來想怎麼辦呢?

這實在是鬥不過這些地方官員,怎麼辦?

搬家。

他從長沙離開搬到了衡陽,到衡陽一個偏僻的地方去練兵。

他用了一句話形容特別好,叫作『打落牙齒和血吞』。

什麼話都不講,好好去練兵。

曾國藩到了衡陽去練兵的時候,面臨著『五無』的狀態,沒什麼呢?

第一,沒有辦公場所,就是沒地沒地讓他辦公。

第二,沒有名正言順的職權,就你算是什麼人呢?

你是哪兒派來的呢?

你是自己跑來練團練的。

這特別奇怪的一支武裝。

然後第三,沒經驗,一個能打仗的都沒有。

因為他又不是武將出身。

第四,沒朋友。

就當時連他的朋友,就是像左宗棠、像胡林翼這樣的人,大家都批評他都不願意幫他。

第五個沒有制度保障。

沒有制度保障,就意味著沒有軍餉。

你知道一個部隊沒有軍餉,就算是山民他也得吃飯呢。

這沒法解決。

那曾國藩怎麼做呢?

沒地方找祠堂,就直接在祠堂裡邊辦公。

這是他的地。

沒有牌子,沒有牌子怎麼辦呢?

他又把那個湖南審案局掛出來,就起了名,我是湖南審案局。

然後沒有經驗自己摸索。

尤其是水軍,就那時候打仗水軍很重要。

但是,他們在當地,沒有人見過軍艦什麼樣。

就不知道這個戰船到底怎麼做。

曾國藩就去到處找那些,會做龍舟的人。

然後把龍舟改造成戰船,一步一步地摸索,水軍的作戰經驗,都是自己摸索出來的,接下來你說沒朋友,就到處跟人解釋,跟朋友說自己要幹什麼?

最後沒有制度保障怎麼辦呢?

兩招。

一個叫勸捐,勸捐就是跟別人說幫忙捐點錢,國家危難我們需要練兵;另外一個叫作勒捐,勒索就是你不捐,把你們家老大來來捆起來,等你拿錢來贖。

沒辦法,他就是用這幾招。

這裡邊還惹了皇帝大怒,皇帝有一次差點把他法辦了。

有一次曾國藩好不容易募到了兩萬兩銀子。

這兩萬兩是誰給的?

是湖北巡撫楊健的孫子,這個楊健的孫子有錢,就給了他兩萬兩銀子。

要求也不高,要求就是你能夠讓朝廷批準,把楊健列入鄉賢祠裡邊祭祀。

他就把這個東西上報給朝廷。

結果,咸豐皇帝看了以後非常生氣。

根本體諒不到曾國藩在一線這個難處。

批示什麼呢?

說『名位不能輕易予人』,所奏荒謬之至。

然後,說曾國藩『實屬袒護同鄉,以私廢公,顯背聖旨,可惡之極。

……著交部議處』,京官們商議說這怎麼審,審的結果是革職處分。

革職處分的意思就是,你別幹了。

幸好這時候,皇帝又慢慢地,又恢復理智了。

你看人都是這樣,人在氣頭上的時候,就可以說很多氣話。

皇帝就給他降兩級調用,曾國藩由二品的京堂降到了三品。

曾國藩就是這樣慢慢地練起了一支17000人的湘軍隊伍。

這是一個種子。

這個種子在什麼時候發揮作用呢?

湘潭之戰,他們和太平軍3萬人碰在一起。

在以往的經驗當中,官軍見到太平軍3萬人,直接就跑了。

而他的1.7萬人跟太平軍,連著打了十仗,十戰十捷,這個東西實在是太鼓舞人心了,這一下子讓皇帝大為喜悅。

曾國藩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都是通過不斷地給自己使勁加油。

這裡邊曾國藩有一段總結,他在幾十年以後,在他的家書當中給他的兒子們寫:『天下事無所為而成者極少,有所貪有所利而成者居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就是天下的事,如果隨隨便便就成功的,這非常少。

有一半是你為了得到利益去做的,另外一半就是你被別人逼迫激將做到的。

『百端拂逆之時,亦隻是逆來順受之法』,『所謂好漢打脫牙和血吞……真處逆境之良法也』。

接下來第五次大塹叫江西之困,就是曾國藩因為打得好。

後來皇帝就派他說,那你湖南打得好你支援一下江西,到江西去打仗,他到江西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什麼問題?

他不是地方官,你知道地方官員最看重什麼?

就是誰能夠保舉我升官。

所以他們隻看重自己的頂頭上司,或者是自己這條線上更高的領導,而你作為一個團練,你沒有提拔我的職責。

所以他誰都調動不了。

結果到了江西以後,遇到的巡撫叫陳啟邁,這個人昏庸無能而且朝三暮四。

最重要的問題是,他整天喜歡出命令。

他的命令一會兒讓你到景德鎮,景德鎮剛走到一半說,不行還是回南昌,南昌不行再去哪兒,就是把所有的部隊調動得暈頭轉向。

後來曾國藩實在受不了了,一本直接參到皇帝那兒,你知道,曾國藩雖然在地方上沒有什麼權力,他唯一的能力是直接給皇帝寫信。

所以給皇帝寫信就參了陳啟邁,陳啟邁直接被拿下。

這一旦拿下以後,你發現他就把地方官員得罪完了。

就地方上的人會覺得說,這人太不好相處。

大家都特別恨他,那時候曾國藩說,『我事事被人欺辱,故人得而玩易之也』就是所有人都可以玩我,所有人都可以把我哄得團團轉,實在是沒有任何辦法。

他用了一個詞叫『積淚漲江』,就是我的眼淚流下來,把那個江水都能夠漲起來。

就是那段日子不堪回首,為什麼呢?

上邊皇帝不足夠信任。

皇帝怕什麼呢?

說這支武裝力量這麼厲害,那將來萬一他要是造反怎麼辦。

他又是漢人。

所以皇帝為什麼老調他去打太平軍最難打的部分,就是希望把他消耗掉。

消耗掉以後到最後決勝的部分,還是讓滿人的部隊,來收拾最後的這個攤子。

這樣一來你看,是滿人攻克了太平天國,而你的這個力量,慢慢地就被消耗掉了。

所以他覺得,上邊來的壓力特別大。

然後下邊呢?

官員根本不配合。

在這個過程當中,曾國藩的父親去世了,父親一去世又要丁憂。

他就跟皇帝上書,說丁憂三年我要回家休息。

曾國藩心灰意冷,就回到家裡邊去,他為什麼敢於提出這樣的要求。

因為曾國藩覺得你得用我。

因為你知道,現在就是我有戰鬥力,別人都不行,就回老家待著不去。

皇帝果然就給他寫信,說你趕緊出來,丁憂這事你放一放,現在打仗這麼緊要的關頭,你怎麼能夠回去休息呢?

曾國藩這時候把底牌亮明了,說你要想讓我出來可以,你給我一個地方大員讓我當,就是你要不讓我當個巡撫我管不了。

他把這話說得特別直白,就那封信裡邊寫得特別明白。

就是以我現在的身份很尷尬,我出去想幹活幹不了。

所以沒辦法,你猜怎麼著呢?

這時候太平天國不行了。

就在這個時候,太平天國突然分裂。

然後內部打起來了。

內部打起來以後,皇帝一看,說這好像是要好啊,這事沒有曾國藩我估計也行。

所以皇帝批復他說,那你就休息三年吧。

哎呀,這個打擊太大了。

曾國藩那段時間都已經失態了。

失態到什麼程度呢?

在家裡邊逮誰罵誰,連他的弟媳婦他都罵。

在家裡邊誰看著不順眼就罵,脾氣極其急躁。

身上的病也發作了很多,也睡不著覺。

就所有人都繞著他走,每天脾氣大得要命,就可見這個人失了方寸。

但是曾國藩做了一件正確的事。

就在他特別痛苦、特別煩惱、壓力特別大的時候,他拿起了老莊的書。

你知道中國古代的士人都是這樣,就是當一帆風順的時候就讀四書《五經》,勇猛精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當沒考上舉人不行啦,這時候就讀老莊,讀老莊安慰自己莊周夢蝶,老子這些東西。

讀完了以後心下大悟。

他在日記裡邊寫,他說我過去叫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蠻幹一味剛強。

這個話說得特別有道理。

就是為什麼他之前會造成那麼多的矛盾。

難道他遇到的所有的官員都一定是壞人嗎?

實際上跟他的工作方法有特別多的聯系。

這裡邊老子的話對他幫助很大。

比如說我們講『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大柔非柔,至剛無剛』。

所以曾國藩希望自己能夠練到老子所說的叫『和光同塵』的狀況,『和其光同其塵,挫其銳解其紛』。

這幾句話對於曾國藩來講,覺得我之前是鋒芒太露。

你知道老子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比喻,就是你有一個特別長的針尖,這個針尖如果特別長,從那個麻袋裡邊都能夠紮出來,你放心過不了幾天就斷了。

就是你太鋒利的東西,保持不了多長時間。

但是你如果能夠圓潤光滑,和其光同其塵,走到哪兒別人都看不出來,你是一個特別了不起的人。

那你這個修為才算夠。

就如果你修為,走哪兒大家覺得這人了不起,這境界也不算高。

所以要做到和光同塵

曾國藩在家裡邊不斷地去思考,老莊的這些問題。

他最後這樣寫,他說這兩年他稱作大悔大悟之年。

丁憂三年,拿了兩年時間思考問題。

『昔年自負本領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見得人家不是。

自從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後,乃知自己全無本領,凡事都見得人家有幾分是處』這兩年算作是曾國藩的一個轉折點。

就是如果我們拍電影的話,這一段時間應該就是我們所說的,叫恩寵時刻。

曾國藩突然明白了,說原來工作不是那麼幹的。

原來工作不是得罪所有人,就能夠幹得好的。

然後這時候,太平軍又起來了。

皇帝又傻了。

然後趕緊說你出來接著幹吧。

咸豐八年的時候,太平軍一次攻破了,官兵的江南江北兩座大營,就等於兩座大營全被人拿下來了。

這時候曾國藩重新出山。

他重新出山以後,所有人都覺得,他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第一個巨大的變化:和氣,跟誰都客氣、謙虛、周到。

你知道他在北京當官的時候,經常跟人吵架。

他跟他的好朋友都吵架。

他日記裡邊就寫說氣得不得了,兩個人打起來了,就是吵著吵著就動手。

這脾氣真太爆了。

所以一下子變得和氣、謙虛、周到,照顧周圍所有人的情緒。

你看,所以後來有人就講,就是說李鴻章和左宗棠,說李鴻章人不能欺之。

太聰明太厲害,別人不能欺之,找不到把柄。

說左宗棠叫不敢欺之。

因為睚齜必報,性情剛烈,不敢欺之。

說那曾大帥呢?

說曾大帥為人寬厚,不忍欺之。

就這人你都不忍心欺負他。

你就足以見到曾國藩,在40歲以後出來的時候,那個和氣和謙虛的程度,已經發生了一個巨大的變化。

然後第二個,他學會跟皇帝打太極了。

原來你看他跟皇帝寫奏折,都直來直去。

說不去就不去,說不幹就不幹。

老威脅皇帝,動不動就說,你要不給我怎麼怎麼樣,我就不幹了。

現在他開始跟皇帝打太極,皇帝派他去四川,他一算去四川死定了。

因為四川敵人又多、路又難走,他絕對不想去。

不想去怎麼辦呢?

他不能跟皇帝說不去,他說我馬上就去。

一個勁說我馬上就去。

然後在這邊說,這邊又出了什麼事,那邊又出了什麼事,他老讓皇帝覺得他在努力地想去。

但是去不了,直到最後拖黃不去。

第三招叫作一同『濫舉』。

什麼意思呢?

,就是曾國藩過去打一場仗下來,不保舉幾個人,就比如說武漢,這麼大的城市打下來了,這是非常大的一個勝利。

他隻保舉了三百人,也就是他統轄人數的不到百分之三。

跟他的好朋友,原來是他的手下胡林翼,胡林翼直接保舉了三千人,大概占到百分之二三十。

這些人都能升官,都能加頂戴都能加俸祿。

所以大家就覺得,跟著曾國藩撈不著好處。

你這一天到晚都不管我們。

所以曾國藩出來以後,就想明白這事了,說何必呢?

多保舉,一同濫舉,甚至他還告訴他的弟弟說,放手保舉。

甚至有一個人混了一輩子,都沒有當上一個縣令。

他給他弟弟寫信說,你就給他個縣令怕什麼不要緊。

用這種方法來融入當時的官場文化,就是開始和光同塵了。

開始把自己那個尖銳的東西,磨得越來越平。

第四個變化治軍寬嚴相濟。

你知道曾國藩以前是非常嚴厲的,他每天給大家講道理,都是講道德,都是講你們應該怎麼樣遵守軍紀。

但是你知道當他克下了南京以後,有一個數據,就是無一銀交於朝廷。

他把南京整個打下來了以後,曾國藩現在對他的士兵們,有一段時間放任期,就所有的城市打下來,你們搶一段時間,搶的東西都歸你們為什麼呢?

你打仗不就是為了活命嗎?

然後這些錢,全都沒有交於朝廷為什麼呢?

曾國藩跟他的弟弟講,你把這個東西交給皇帝算什麼?

說我們從那兒搶來的給皇帝進貢,這個東西說不過去,而且你還讓我們這些士兵的心都冷了。

所以他用了一句話來安慰自己,叫『所以憫其貧而獎其功』。

江西之困之後,一直到丁憂兩年重新復出,曾國藩整個變了一個人。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他,這書裡邊講了叫『老奸巨猾』曾國藩。

他給別人寫信,說當官有一招特別重要的東西,叫『展』字訣。

『展』,展開的展。

『展』字訣什麼意思呢?

拖能拖就拖。

這是曾國藩教給其他人的做事的方法。

所以在我們聽來會覺得,曾國藩變成了一個沒有原則的人。

但實際上曾國藩內心,是有他的底線的。

我們怎麼看待曾國藩這個底線?

你會發現他所做的所有的事,核心是為了能夠做事。

『歷年辛苦與賊戰者,不過十之三四,與世俗文法戰者,不啻十之五六』就是百分之二三十的精力,用來對付打仗,百分之五十六十的精力,用來對付這些官場的文化,對付這些難搞的事,也真是非常不容易。

這裡邊有一段總結,曾國藩鼓勵他的弟弟,他就用了這麼一段話。

他說『吾生平長進,全在受挫辱之時。

務須咬牙勵志,蓄其氣而長其智,切不可徒然自餒也』『凡事皆有極困難之時,打得通的,便是好漢』所以曾國藩是一個能夠咬牙,一直扛下來的這麼一個人。

你要知道,做所有這些事的過程當中,他的身體都非常糟糕。

就是這麼痛苦的情況之下,然後完成了這麼多的事情。

那麼我們來看看,曾國藩是怎麼把仗打贏的,就是湘軍之道到底是什麼?

如果我們來總結湘軍取勝之道,兩個字來總結,『拙』和『誠』,『拙』就是笨,『誠』就是認真。

所以,中國宋明理學家講叫『不誠無物』。

曾國藩最信任的修行方法就是朱熹的方法,就是每天你要端坐,你要格物致知,你要嚴肅地對待自己的生活。

所以『拙』和『誠』這兩個字,是湘軍最重要的原則。

怎麼體現拙和誠呢?

他們的原則叫作用笨人做笨事,打仗用笨人不要用聰明人。

曾國藩說,特別不喜歡用那種,眉飛色舞的人。

為什麼不能用?

說一個人你看他講話有煽動力,他眉飛色舞,他巧言令色。

好了,一旦到了陣前有了變動,他能夠鼓舞起來,一大幫人跟他走。

就他的語言能力能夠煽動。

這時候會給軍心浮動帶來很大的問題。

所以他喜歡用木訥的,喜歡用不怎麼說話的、話少的人,這是第一個,我們說用笨人做笨事。

這個什麼叫作『用笨人』,叫『選士人,領山農』。

這是曾國藩的一個很有意思的特點。

選士人別人打仗都喜歡選武夫,都喜歡選有戰鬥經驗的力量強的。

他不是,他選一群讀書人。

你說讀書人能打仗嗎?

這個跟我們過去對於戰爭的想法是完全不一樣的。

這裡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他的幹將叫羅澤南,羅澤南這個人的故事,真的太感人了。

這是一個老儒生。

羅澤南有多窮苦呢?

給你們看看,羅澤南是一個老秀才,也是湘鄉人,比曾國藩大四歲。

這個人是個奇人,奇到什麼程度?

他身世之悲苦,運數之奇。

這個作者講說,隻有今天韓劇的主角,可以與之相比。

出身極窮,『少好學,家貧,夜無燈,讀書月下,倦即露宿達旦』就直接在外頭就睡著了。

母親與三個兄長先後饑病而死,就是媽媽和三個兄長都餓死了。

29歲那年,他出去考試,回到家裡邊剛一回家,聽到妻子的哭聲。

原來,因為大旱無糧,三個兒子都餓死了。

當天晚上,三個兒子都餓死了。

參加了七次科舉考試,年過三十考上了一個秀才。

四十歲以後仍然是教書為生,遇有災年仍然無米為炊。

就是這麼一個又瘦又弱又老的這麼一個儒生。

但這個人有一個特點,就是不論多麼窮苦,從來不以個人之窮達為憂,而是專心理學,以經世致用為志,堅信自己能成大事。

太平軍起了以後,他就到了曾國藩部下,做了一個嫡系的部下。

雖然以前從來沒有摸過兵器。

但是他帶兵作戰居然卓有成效,征戰四年克城數十,歷經二百餘戰幾無敗績,還屢屢以少勝多,堪稱湘軍中的戰神。

那曾國藩就分析,為什麼儒生打仗能贏呢?

第一,勇敢。

為什麼中國古代的儒生學理學?

理學是什麼?

理學就是生死之學,就是你能夠參破生死。

每戰必先忠勇冠時。

就是如果一個人把生死都看透了,不怕了。

就是我每天讀書為什麼?

讀書為的不就是舍生取義嗎?

現在舍生取義的機會來了,驗證我修煉得好不好的機會,已經到了,戰場上是最好的修煉的時機,這才是一個人真正學理學,學以致用的一個最好的方法。

所以他說這些人更加勇敢。

第二,是經世致用,一直致力於有用之學。

這什麼意思呢?

一個人一旦有了讀書的習慣,他就會不斷地去研究這件事。

所以這些領兵打仗的人會動腦子,他每到一個地勘察地形,了解風俗民情,看看敵人的弱點在哪兒。

他比一般的武夫要聰明得多。

因為他一輩子讀書學習,腦子很靈光。

這是第二個原因。

第三,是因為理學功夫深,在極亂的戰場上能做到不動心。

所以頭腦冷靜,分析戰況時分毫不差。

就大家記不記得,王陽明在打仗的時候,跟對方為什麼不一樣?

寧王也好,那些山賊也好,亂,就一遇到情況,就慌張了。

開始思考很多個人的私利,到底是保南昌,還是保吉安。

這一大堆的這種私心都出來了。

但是如果一個人,把生死置之度外,把財務置之度外,把子女親眷都置之度外。

一門心思隻有良知,隻知道此刻當下,行所當行,最應做的事情是什麼?

這個人就變得明智。

就是我們所說的,一個人明智為什麼明智,沒有那麼多的私利牽引。

所以曾國藩選這些人,沒有別的。

羅澤南有一次跟別人講,說為什麼打仗老贏,羅澤南回答了一句特別經典的,說『無他』,沒讀別的,『熟讀《大學》』。

熟讀《大學》,知道這麼句話就夠了。

叫『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數語,盡之矣』。

就是所有打仗的兵法,就這幾句話。

這是所有讀書人都熟讀的話,你只要把這個東西記住了。

在戰場上看到戰火紛飛,看到周圍的人倒下,對他來講『格物致知』,一樣。

安心打仗,該幹什麼幹什麼?

這是選士人的一個好處。

而且羅澤南『朝出鏖兵,暮歸講道』,那時候很多人路過湘軍的營房,聽到裡邊傳出的是朗朗的讀書聲。

就是湘軍營房裡的這些山農,被他們選過來了以後,一天到晚地讀書,白天打仗,晚上教他們讀書。

這就是這些文人帶兵打仗的好處,他還順便教學。

這樣一來,讓這些人變得更有理想主義精神,讓人變得更加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戰鬥。

後來羅澤南在攻打武漢的時候,被一個炮彈的彈片擊中了額頭,重傷死於武昌城下。

臨終之時,胡林翼趕到現場。

胡林翼也是一個大將。

胡林翼見了他最後一面,說此時羅澤南已經『神散氣喘,汗出如洗』,但仍然一語不及私事,隻談軍政學術,特別囑咐胡林翼說『危急時站得定,才算有用之學』,這句話我希望大家能夠記得住。

我們讀了那麼多的書,到底有用沒用,關鍵時候能不能夠站得定,能不能夠冷靜分析。

然後,胡林翼不得不感嘆說,『其心術學術不愧名儒』。

這就是曾國藩選士人的一個特別棒的代表。

然後,曾國藩選人的標準,四條,叫作『有操守,沒官氣,多條理,少大言』有操守,就這個人有底線,有自己珍視的人生的準則;沒有官氣,官氣是什麼?

官氣就是喜歡擺架子,官氣就是講究排場;多條理,做事只要讓他辦一件小事,你就知道他有沒有條理,這個人思維方式有沒有邏輯;最後,少大言,別吹牛,凡是喜歡吹牛,喜歡眉飛色舞的,曾國藩一概不要,就這四條選士人的準則。

『領山農』,領山農去打仗。

因為山農不像那些兵油子,有那麼多的私心,他就是為了活命,就是為了保家衛國。

然後對付內部的,處理內部矛盾的時候,曾國藩的原則叫作『拙誠』。

處理內部關系,要拙要誠。

這裡邊有個故事,李鴻章剛剛投到曾國藩門下的時候,李鴻章因為有點痞子氣,早上起來起不來。

曾國藩的軍營要求很高,每天早上,所有的將軍一塊兒吃飯,就都得來跟曾國藩吃早飯。

吃早飯時間很早。

然後李鴻章起不來,起不來就跟別人講,你告訴曾帥,頭疼,我頭疼,去不了。

曾國藩怎麼辦?

就讓傳話的人回去講,我們等你,一個人不來早飯都不能開,就不吃。

李鴻章一聽不行,趕緊去,去了以後吃飯,跟平常吃飯氣氛完全不一樣,沒人說話。

就是大家都不說話,氣氛很尷尬,就安安靜靜地把飯吃完了。

吃完了以後,曾國藩跟李鴻章講,『少荃』,李鴻章的字叫少荃。

說『少荃,此處所尚唯一誠字而已』,就我這個地方,所崇尚的就是誠這一個字。

所以你要說你起不來,你就告訴我起不來,你不要騙我說你頭疼。

就這一次就把李鴻章教育了,李鴻章以後早早地起來,就跟著一塊兒吃早飯。

所以他對內部要求,別說謊,不用迂回,直接直來直去地說話,叫『拙誠』處理內部關系。

那說到這個做笨事,做笨事的最典型的,也是現在被我們在網上,引用最多的就是結硬寨,打呆仗。

曾國藩結硬寨,打呆仗,這事真是了不起。

就是我們會覺得,這簡直太嚇人了。

什麼叫結硬寨?

他們每天湘軍行軍不著急走,最多走四個小時,四個小時走到一個地以後,還剩大把的時間幹嗎呢?

挖溝。

挖溝出來,要挖多大的溝。

每天紮下營盤之後,不管軍隊多麼勞累,必須首先環繞營地,挖出兩道深溝。

沿著這個溝再築起兩道高墻,把自己保護起來。

壕溝的寬度、深度和營墻的高度、厚度,都有明確的要求。

『作壕之法,外內重設,外壕廣六尺,深八尺,內壕半之』也就是外面的一條壕溝寬兩米深三米,裡面的一條尺寸減半。

『作墻如城,其高七尺』,七尺就是兩米多高。

然後『子墻半之,墻厚六尺』,把這麼大的一個工程,大概再用上四五個小時全部做完。

你安心地休息,每天晚上把部隊分成三班,輪流站崗,叫作『站墻子』。

為什麼曾國藩會出這麼一招?

因為在剛剛開始打仗的時候,他們沒有經驗,有一次在平原上休息,就被太平軍給偷襲了。

你知道太平軍是學過三國的,所以太平軍特別喜歡夜裡邊偷襲,還放火什麼的。

吃了大虧,曾國藩打仗的時候,好幾次都差點死了,還甚至自己想跳江自殺,因為打不過人家。

後來曾國藩慢慢學會了,說要到一個地,首先別說能打贏,首先得別輸,這個很重要。

你看我們做企業也是這樣,做企業你先別說,你三年之內能上市,你先能活三年再說。

先保證自己沒有融資的情況下,能活下來,這個叫作『結硬寨』。

所以曾國藩的辦法是不管怎麼樣,先把溝挖起來,挖起來以後,你再偷襲你跑不過來了,我就安安心心地,明天再走四個小時,又往前走了一段,再挖溝,再做墻。

所以李鴻章剛到湘軍的時候,覺得特別失望,說這哪是部隊,這是個民工組織,一天到晚的就是挖地,這所有人都是整天挖挖挖。

然後蓋墻,蓋墻,蓋墻,甚至李鴻章有時候都覺得說,到底會不會打仗,就這一招,就是挖墻。

但是你知道後來多可怕,比如說曾國藩到了武漢,把武漢圍起來了。

他的辦法可不是簡單地圍起來就完了。

他繞著武漢挖墻,整個挖一大圈。

也是兩道深深的壕溝挖起來,挖起來以後像一條龍一樣,把整個武漢城圍起來。

這時候好,我就等著你彈盡糧絕。

所以曾國藩打一仗下來,不是一天兩天,不是一月兩月,都是一年兩年。

就他打一座大城市下來,都是花一年以上的時間,甚至三年的時間,就耗。

為什麼?

這是主客之變,你看,你守著武昌城,我現在要打武昌,你是主我是客,那我肯定吃虧,爬不上去。

所以你不斷地攻城,上面只要一個勁打你,一個勁打你,死完了你也上不去。

所以這時候你是主我是客,我打不過你。

但是我怎麼才能反客為主?

我用壕溝把你這城市,整個圈起來了。

行了,我在外邊有接濟,我在外邊可以直接征糧征兵,我有錢,而你出不來,你只要敢過這壕溝,我就變成了主,你就變成了客。

所以你裡邊的部隊,想要突圍的時候,你變成重新打一座武昌城了。

那這時候主客的關系立刻就發生了改變。

所以曾國藩能夠做這個『結硬寨,打呆杖』的戰略,最主要的原因是不貪小利,不求其謀,分清主客。

就是很多人覺得我偷襲一下,我跑快一點,我不要那麼慢,整天待在這個地方。

曾國藩說不需要,能活下去最重要,怎麼能夠活下去,把自己保護好,到了那兒,把他們圍起來。

就到最後裡邊人沒飯吃了,全都沒飯吃,幾年下來,哪兒來的飯吃。

屢戰屢勝,就是用這樣的方法慢慢地推進,慢慢地推進。

所以,這是到今天為什麼會給企業很多啟發。

今天大量的企業都貪圖快,就是希望恨不得10年之內做成世界500強。

所以現在有很多企業家,出來喊口號說,放棄500強,要做500年。

就你能不能慢慢地多做一點時間,讓自己首先安全起來。

『結硬寨,打呆仗』的這個方法,對我們今天創業有著非常大的啟發。

這就是曾國藩『拙』和『誠』這兩個字的體現。

你就發現這人笨笨的,他總是用這種很笨的方法,去獲得這些成就。

這就是他跟別人完全不一樣的地方。

你讀王陽明的傳記,王陽明從來不幹這樣的事。

王陽明全是輕巧的辦法。

因為王陽明太聰明,他做事一擊就中,沒辦法那些人都鬥不過他。

但曾國藩說我很笨,我才短,我鬥不過別人。

所以我的辦法就是,我使笨功夫,這就是另外一條成就的道路。

好了。

那麼總結曾國藩這一輩子。

除了我們現在講過的拙,誠,勤,恒之外,曾國藩還有一個特點是強,用他旁邊的人講,叫『無一日不在戰鬥』,就是沒有一天不是在跟身體戰鬥,在跟皇帝戰鬥,在跟周圍的官僚戰鬥,在跟起義軍戰鬥,每天都在戰鬥。

所以他常說的話,叫『打得通的才是好漢』。

曾國藩讀書有個特點,就這書讀不懂,不換,讀不懂這本書不換,非讀懂不可。

哪怕一天就讀了這一句話,想了半天想不明白,回去查資料,查半天,就這一句話,第二天接著讀,他就是這麼一個性格。

他就從來不會輕易地放棄。

就是用強。

他自己寫過一副對聯,是很得意的一副對聯,叫作『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

就這人是非常有骨氣的。

這麼一個人,自己講『大約軍事之敗,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打仗打輸了,不是傲慢就是懶惰,人生之敗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就你整個人生如果失敗了,不是傲慢就是懶惰,二者必居其一。

所以『勤則百弊皆除』,就是我有一百個不是,我性格也不好,我智力也不高。

但是勤則百弊皆除,只要你足夠勤奮,所有的問題都能夠得到解決。

『身體雖弱卻不宜過於愛惜』,他自己知道自己身體弱,身體雖弱卻不宜過於愛惜。

他自己講五勤,就是曾國藩人生當中堅持的五勤。

一曰身勤。

身體要勤。

『險遠之路,身往驗之;艱苦之境,身親嘗之』就是你身體要多走動,你要多去實地考察。

二曰眼勤。

眼睛要勤,『遇一人,必詳觀察看;接一文,必反復審閱』。

大家都說曾國藩有《冰鑒》,至於《冰鑒》是不是曾國藩寫的,這事現在存疑。

但是曾國藩的確愛看相,就是他見到任何一個人,他都要首先端詳,看半天。

然後說我覺得你適合當兵,你到我這兒來投軍,你一定是個好軍人。

眼勤,給他一份文書,認真仔細看半天。

我們今天很多人拿到一個東西,轉手就轉發了,轉發出去連寫的什麼都不知道。

因為你沒有動腦子,沒有拿眼睛看。

三曰手勤。

易棄之物,隨手收拾;易忘之事,隨筆記載』就有事就趕緊記下來,有東西趕緊收拾起來,弄幹凈。

四曰口勤。

『待同僚,則互相規勸;待下屬,則再三訓導』就是不斷地,苦口婆心地跟別人溝通說話。

你別一天到晚不說話。

五曰心勤。

心要勤,『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苦思所積,鬼神跡通』曾國藩勤奮到什麼程度?

就是我們說過,他這一輩子寫了大概2000多萬字。

這33年經歷寫那麼多東西,平均下來一年60萬字,毛筆寫的。

而且關鍵是他還要打仗,還要解決那麼多的問題,還要跟疾病作鬥爭。

你簡直沒法想象這個人,是多麼勤奮。

寫家書,現在能夠看到的,大概有1459封家書。

其中在咸豐11年,那一年的時間裡邊,他寫了235封家書,就是一年365天235封家書。

每天晚上給自己的弟弟們寫信。

他寫信不是隨便說,記個流水賬。

他寫信是把整個今天所思所想,有什麼感悟,他都要跟弟弟們分享。

這個就是曾國藩日課的特點。

就是每天必然反思。

我建議我們大家,也應該學會這樣的習慣,就是每天你臨睡之前,能夠給自己一個反思的時間。

知道自己這一天幹了些什麼東西,哪些事幹得好,哪些事幹得不好,幹得不好是為了什麼?

我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那我下次怎麼做?

當你能夠沉思默想,想一想這個東西,這就是功夫。

你就開始做功夫,做功課了。

這從曾子就開始,曾子叫『吾日三省吾身』,每天想『與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個東西一步一步地傳下來。

到曾國藩這兒,每天記日記。

然後經常地寫信,都是為了不斷地反省。

最後大家的評價是,曾國藩是累死的。

他打完了太平天國,還要去打捻軍,打完捻軍的時候,身體就已經完全不行了,有好幾次記錄,他都大小便失禁。

然後有時候走著走著,突然腳就麻了,就走不動。

出去參加外事活動,結果走不動了,被人又抬回來,這其實都是中風的前兆。

就我們今天看會知道,他心腦血管一定有問題,他的爺爺和爸爸都是腦中風。

然後心腦血管疾病死的。

他們家有這個傳統。

曾國藩在最後的時候,我給大家念一下,曾國藩最後這幾天是怎麼過的。

你想想看,就是我們自己臨終前一年,能幹些什麼事。

你看看曾國藩在幹什麼。

直到生命的末尾,曾國藩仍然沒有停止高強度的工作,也沒有停止自省。

正月二十九日,就是去世前的第五天。

他早晨起床後,診脈兩次,開藥方。

早飯後清理文件。

見客五次。

然後閱《二程遺書》,就是程頤程顥的著作。

有客人來見,談話。

中飯後閱本日文件,見客一次。

核科房批稿簿,批文件。

然後至上房談話,傍晚小睡一次。

夜核改信稿五件,約共改五百餘字。

就是去世前五天,他還寫了日記。

在日記裡邊說,自己最近狀態真的特別不好,哪兒不好,哪兒不好,記的自己很多身體的問題。

二月一日去世前第四天,在日記裡寫說,『餘精神散漫已久,凡遇應了結之件,久不能完,應收拾之件,久不能檢,如敗葉滿山,全無歸宿。

通籍三十餘年,官至極品,而學業一無所成,德行一無可許,老大徒傷』,還剩四天這人就要走了,還在不斷地批評自己一無所成。

他已經官至極品了。

二月二日,去世前第三天。

他仍然如往日一樣工作,但覺特別疲倦。

『若不堪治一事者』,到下午又是右手發顫,不能握筆,口不能說話,與正月二十六日的症狀相同。

隻好停辦公事。

二月三日,去世前一天。

早晨起床後請人來看病,早飯後清理文件,閱讀《理學宗傳》,下了兩局圍棋,又閱《理學宗傳》。

午飯後批閱本日文件,然後見客一次。

小睡後核科房批稿簿。

此時又有手顫心搖之象。

上接著閱讀《理學宗傳》。

然後二更四點睡。

一直讀書,一直讀書,一直辦公。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也就是公元1872年3月12號,這是曾國藩的大限。

這一天他的女兒就記載, 3月12號這天飯後,家裡邊的姐妹,還切了幾個橙子給他吃。

吃完以後他說,今天精神不錯,到花園裡邊走走。

走著走著突然他腳底下一軟倒了下去,他的兒子扶住他,說是不是鞋子沒有穿好,就發現他的腿已經站不住了,趕緊拿了把椅子,讓他坐在那個廳堂上。

坐了一會兒,死了。

這就是曾國藩的晚年。

就是曾國藩享年最後61歲。

真的不算高壽,就是在那個時候,其實按照他的條件,他可以好好調養一下身體。

但是他基本上每天,都在高強度勞動、寫作、讀書,他把修身養性和做工作已經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

他從來不認為做功課是工作,他認為這都是調養身心。

在不斷地讓自己提高修為的一個過程,這就是中國士人的最高追求。

就是到最後你能不能夠把自己的修養,和你的事業結合起來。

我們今天很多人都會經常說,我沒有時間修煉,我沒有時間去讀書,我沒有時間幹什麼。

好像覺得我們每天辦公,做事,跟別人談話,都隻是為了應付事而已。

其實那些東西就是修煉的過程。

你學一學曾國藩,到晚年最後一刻還在讀書,還在寫作。

整個人生講完了。

到最後,我們值得提出來講的一件事,就是,曾國藩到底是如何脫胎換骨的。

因為你知道所有研究曾國藩的人,都會發現30歲以前的曾國藩,不那麼可愛,30歲以前基本上就是一俗人,為什麼?

他就是為了功名富貴,光宗耀祖。

他就是為這幾件事,而且脾氣也特別壞,幹事也幹得也不怎麼樣,經常跟別人吵架。

這個用曾國藩的總結,就是說浮躁,傲慢,修養差,而且虛偽。

這是他自己認為自己最大的這四個問題。

然後針對這四個問題,他是怎麼樣脫胎換骨的呢?

你知道,王陽明是18歲的時候遇到婁諒,才知道聖人必可學而至。

然後決心做聖人。

曾國藩是在30歲的時候,才開始有良友為伴。

就他在北京遇到了,一大幫很致於求學的人。

這些人都很棒,我們中國古代有一句話講叫作『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就如果這個蓬草軟軟的,你讓它自己長,它就倒下去了。

但如果周圍是麻,麻很硬,蓬生麻中你不用扶它,它就直起來了。

這個在曾國藩的話講叫作,有師友夾持,這個夾持是夾著,師友的夾著保持。

這時候讓他能夠直直地生長。

所以30歲的時候他立志要做聖人,叫聖人之志。

什麼是聖人之志?

『民胞物與之量,內聖外王之業』就是我要有這麼大的器量,我要為整個國家,為天下蒼生做事,這就是立志的重要性。

所以當他立下這麼一個志以後,堅韌不拔。

就是我們今天的年輕人,我們能不能夠立一個大志。

這個大志如果能夠跟隨我們終身的話,你會發現,你就有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去做事。

這是曾國藩脫胎換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第二個就是怎麼實行這些事,就是你有了一個大志。

如果你沒有實行的過程,慢慢地也就荒廢了,就放下了。

曾國藩實行的辦法裡邊最重要的一件就是『日課』。

日課怎麼做,每天用工楷寫日記,就你知道,我們如果瀟灑地就開始寫行書了就很快。

草書,寫完自己都不認識。

你要讓自己的內心得到修煉,楷書,寫的都是公公正正的楷書。

然後每天寫這個日記的時候,不是隨便記流水賬,而是檢索言行,就是這個日記裡邊寫的,都是對自己這一天的評判。

很有意思。

有一次曾國藩跑出去跟別人聚會。

聚會的這個飯桌上,別人帶了小妾,他多看了兩眼。

回來以後特別難過,就寫說今天別人帶了個小妾來,我覺得很好看,我就多看了兩眼,真禽獸也。

說自己真是禽獸。

還有一次他出去,別人家有人過壽。

然後在那兒玩了一天。

回來覺得這一天真是沒過好,浪費時間,虛度了一天。

也有一次成功的。

別人跟他下棋,下了一盤,下了一盤以後,別人又下。

他在旁邊看兩盤,看了兩盤,心裡邊心癢難耐。

就覺得說,幹脆今天給自己放個假吧,幹脆放縱一下。

就像我們今天很多人講,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這種感覺,曾國藩鬥爭了半天,回去讀書。

然後把它都記下來,日記裡邊全都有這種,激烈的思想鬥爭,全都記下來。

所以他是一個非常克己復禮的人,每天在不斷地反省自己,用日課的方法來做。

朱熹有一個修煉的方法,對曾國藩啟發很大。

說一個人要想調養心性,要想扭轉我們過去的積習,有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