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馬戛爾尼訪華始末——乾隆讓馬戛爾尼幾乎到抓狂。《網路歷史》

                         01

英國在工業革命之後,國力大增,開始向世界輸出商品和武力,在這個過程中,神秘的東方大國——清朝政府統治下的中國,成了英國必須重視的對象。

但英國人對當時的中國一無所知,所以,英國在1787年《乾隆五十二年》,派出使臣,前往中國交涉通商事務,並謀求建立外交關系,但這次派遣的使者還沒有見到乾隆,就死在了路途之上。

這也不怪使者,當時的蘇伊士運河也還沒有開通,使團需要穿越好望角,路途十分遙遠。

到了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英國又派遣以馬戛爾尼作為正使、斯當東為副使的大型使團訪華,訪華的名義是給乾隆祝壽。

英國的東印度公司提前給兩廣總督寫了封信,告知了這件事。

對於這樣的大事,兩廣總督也不敢怠慢,趕緊將這件事情奏報給了乾隆。

乾隆對此事也還是比較上心,讓人拿來地圖,看看英吉利到底在哪裡。

然而,在地圖上找到了法蘭西、意大利,卻根本沒有找到英吉利。

在當時中國的地圖上,壓根就沒有繪制英吉利。

對於遠道而來的英國使團,乾隆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視。

他連頒數道諭旨,親自確定了體恤優禮的接待方針。

按照當時的慣例,外國使團是需要在廣州上岸。

乾隆破例允許使團從天津上岸,並命令沿途官員做好接待工作。

                  02

1793年6月19日,英國使團北上天津。

英國人剛一上岸,一群中國官員帶著隊伍,在使團中間插上彩旗,上面用中文寫著幾個大字:『英吉利貢使』。

英國送的禮品也被改了,『禮物』改成『貢物』。

馬戛爾尼來中國之前,英國內政部長就告知他,讓他不要過多的註重利益中的一些小事,盡全力達成建交通商的目標。

所以,這些行為雖然引起了英國使團的不滿,但馬戛爾尼選擇了暫時退讓。

但緊接著,更大的沖突又發生了。

馬戛爾尼認為,英國與大清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主權國家,理所當然不存在朝貢的關系。

但很明顯,乾隆不這樣認為。

大清的官員要求英國使臣按照各國貢使覲見皇帝的一貫禮儀,行三跪九叩之禮。

得知這個信息的馬戛爾尼自然是憤怒不已,堅決拒絕。

乾隆帝聞訊,勃然動怒,下令降低接待規格,飯菜供應上也故意缺斤少兩。

這樣的行為自然不能讓馬戛爾尼改變決定,但想要完成使命的他,也在和大清的官員們探討其他方式。

馬戛爾尼建議在乾隆身後掛一張英國國王畫像,自己在跪拜的時候,對象是英王。

而在實際上,馬戛爾尼也在跪拜乾隆。

這種投機取巧的建議,自然被乾隆拒絕。

中英雙方都不肯遷就讓步,就在會面就要破裂的時候。

大清的官員們妥協了。

接受了馬戛爾尼的要求。

馬戛爾尼進一步詢問,是否可以親吻乾隆的手,這種有辱乾隆『聖體』的做法,自然是被毫不猶豫的拒絕了。

那麼為何大清會接受馬戛爾尼的方案呢?

因為距離乾隆大壽隻有幾日了,外邦前來朝賀自然是規模宏大的慶典的重頭戲之一。

英吉利的使團自然是朝賀中的一員,必須要出現慶典之上。

故而大清的官員和乾隆接受了馬戛爾尼單腿跪地的禮儀。

                 03

英國使團被安排在1793年農歷八月十三日《乾隆八十大壽》去熱河避暑山莊謁見皇帝。

馬戛爾尼又緊張又興奮,終於可以達成使命了。

但慶典的場景遠遠出乎馬戛爾尼的預料。

英國使團隻是眾多的外賓使團之一,他們存在的意義就是給乾隆送上禮物,然後接受乾隆賞賜給他們禮物。

這種方式的存在,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證明乾隆是天下之主。

當然,在大清的典籍裡面,馬戛爾尼當然是進行了三拜九叩的大禮,嘉慶和和珅都堅持這種說法。

馬戛爾尼沒有在乾隆的壽辰上提出自己出使的目的,但在大清眼裡,英國人的使命已經完成了——英國人的使命就是向乾隆朝賀,以顯示乾隆皇恩浩蕩,十全武功。

馬戛爾尼已經是哭笑不得,隻得急迫地向清政府提出談判,還提出了六項要求:

允許英商到寧波、舟山和天津貿易;

準許英商像以前俄商一樣,在北京設立商館;

將舟山附近一處海島讓給英國商人居住和收存貨物;

在廣州附近劃出一塊地方,任英國人自由來往,不加禁止;

英國商貨自澳門運往廣州者,享受免稅或減稅;

確定船隻關稅條例,照例上稅,不額外加征。

這些條件,當然不會引起大清的任何興趣。

在沒有舉行談判、沒有完成使命的情況下,英國使團踏上了歸程。

馬戛爾尼一行從北京出發,沿運河南下,縱穿中國腹地,到達廣州,於1794年1月自廣州回國。

大清和英吉利第一次真正意義的接觸就這樣草草地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