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清淺
電視劇《天下長河》中,當康熙陪自己非正式名義上的額娘溜馬時,這個被順治廢掉、頭腦有點不清醒的皇後大概是想起當年被順治冷落,董鄂妃卻獲獨寵的事來,於是忽地吃起醋來,說了句『姓董的那個小狐貍』。
盡管國史館中對順治後宮的記錄有限,順治的妃嬪中姓董的也不止一人,但能獲順治專寵、令其他妃嬪甚至皇後妒忌的隻有董鄂妃一人,那話一出,康熙就知道他額娘口中的姓董的狐貍精定是董鄂妃。
八歲喪父、十歲喪母的康熙,面對生父是出家而非死亡的流言充滿疑問,對自己生母年僅23歲就暴斃也是充滿疑問,於是再次鼓足勇氣去詢問祖母孝莊,說他想知道國史館裡沒有的,自己父親到底是出家了還是死了,還有自己的親額娘為什麼會暴斃。
然而孝莊給出的回答依舊沒變,表面上是回答了,實則沒有回答,總結起來就是讓他相信國史館裡寫的,不必知道太多細枝末節。
但很多的真相往往就是藏在看似不重要的細枝末節裡,不知道這些就無法還原事實,自認為已經長大且處事沉穩的康熙自然不再想聽到有點敷衍的相同回答。
面對康熙的不滿,本就不想康熙問起父母死亡的孝莊十分惱怒,用近乎怒斥的口吻回答,『你情願相信他們造的謠也不相信你阿麼?
』,還說康熙自以為處事沉穩成熟,實則在那群老臣看來不過是個膽大妄為的小皇帝,並提起當下的嚴峻形勢。
他們現在正處於削藩的關鍵階段,和差不多占了半壁江山的吳三桂打得正激烈,吳三桂寫了多少造謠的信給臣子們,又塞了多少錢給臣子們,如果哪一天他們被打得退回山海關外,那些表面畢恭畢敬的臣子們就會像吳三桂那樣要了他們祖孫二人的命,且拼造他們的謠,待百年後他們所造的謠言就會成為後人所認為的歷史真相。
最後還說他來質問自己父母的死亡真相本身就是幼稚。
從作為一個兒子的角度講,康熙想多知道父母的事,尤其是死亡真相沒毛病。
但從作為一個皇帝的角度講,他如此問一手扶植他、甚至可以說是延續了大清命脈的關鍵人物太皇太後確實幼稚。
就眼下這形勢,身為皇帝更應關心的是國家大事,而不是詢問父母的死亡。
即使現在形勢穩定,這皇位繼承問題自古以來就跟各方利益密切相關,出於利益考量難免會出現些不明不白或不便擴大知曉范圍之事。
包括笑到最後的一方可能在這過程中做了一些對自己有利但卻有失道義或顏面的事,因而不願談及;或者說盡管知道當初誰做了不義之事,可這事對自己又是有利的,不想說出來;又或者是自己雖然知道真相,但要是說出來,可能會對問的人不利……因此即使一再追問,知道真相又知曉利害的人並不會實話相告,也就出現了孝莊那樣似答又未答的答復。
康熙生母身份並不那麼顯赫,又沒得生父寵愛,僅是個低級別的庶妃,即使生下他這個皇子依舊未能晉升位份,他出生沒多久又得了天花被送到紫禁城外養育,出於未能承歡父母膝下一日的遺憾,他急於知道真相進而在種種傳言的影響下去問自己的祖母也是可以理解的。
隻是心急之下他忘記自己先是大清的皇帝,其次才是父母的兒子,所以才會做出被孝莊罵他幼稚的事。
要論富貴的話,康熙是幸運的,含著金鑰匙出生,生來就是皇子,當時看似不幸的一場天花還成為他日後得以繼承皇位的一大有利因素。
可要論人倫親情的話,康熙是不幸的,出生沒幾個月就被送到宮外,既見不到爹,也不到娘,到了八歲那年爹沒了,自己好不容易繼承皇位,讓進宮後始終被冷落的娘有了出頭之日,可親娘也沒享兩年福,還沒見他親政就走了。
或許正是自幼沒能感受到父母之愛吧,為彌補遺憾,即使他知道那個瘋瘋癲癲的廢後不是自己生母,可能跟自己生母關系也不是那麼親密,但因她把自己當兒子看待,讓自己感受到了絲絲母愛,因此空閑之餘總會時不時地陪她玩。
因廢後總嚷嚷著要回生她養她的草原,他還曾勸孝莊放她回草原上。
然而孝莊並沒有答應,理由是這個廢後瘋瘋癲癲,經常說胡話,放她回去就等於讓她回去造自己兒子、康熙的父親順治的謠。
從當時的回答中也可見孝莊是個特別謹慎小心的人,也難怪不久後面對康熙詢問父母死亡之事閉口不言,還訓斥康熙。
被訓斥後的康熙雖有未知真相的遺憾,但為了顯示自己的沉穩成熟,也是形勢所逼,緊接著就召集大臣商討作戰策略。
這些細節上的關聯也讓整部劇的劇情顯得嚴謹,經得起推敲。
回顧孝莊說的那番失敗後被造謠,百年後謠言成所謂的歷史真相的話,很值得閱讀歷史的人思考。
所謂的歷史其實有時候是成王敗寇史,可能獲勝的一方對自己以及敵對的失敗一方並不能做到客觀公正地記述,因此在讀史時不能一味地偏聽偏信,要從多角度上分析判斷,嘗試還原歷史真相,也隻有這樣才能很好地達到讀史明智的效果。
不然可能就要被所謂的歷史帶偏了,總結起來的經驗也未必實用。
本文由清淺之說原創,歡迎關注,一起挖掘有內涵的娛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