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清代治理河道為背景的電視劇《天下長河》正在熱播,電視劇中的靳輔、陳潢、高士奇、徐乾學、阿席熙等在歷史上都確有其人其事。
該劇也憑借良心劇受到網友稱道。
正在追劇的南京服飾學會服飾文化研究中心首席專家、南京曉莊學院客座教授黃強告訴記者,略遺憾的是,該劇在服飾方面還可以更為嚴謹。
比如,別讓皇帝任性淋雨,明明有專門的雨衣。
上朝議事大臣穿補服?
朝服了解下
黃強表示,美中不足的是,《天下長河》中有多場朝堂議政的場景,康熙皇帝穿龍袍,大臣們一律著補服。
上朝穿補服,就用錯了。
清代官員的官服有朝服《袍》與補服,補服就是胸前背後各有兩塊補子的服裝,是官員們使用頻率最高的官服,凡是外官到任、拜牌、開印、封印、丁祭、入壇,均著朝服。
蟒袍是繡有蟒紋的袍服。
康熙皇帝畫像
朝服是清代宮廷禮服的主要品種。
皇帝朝袍標準式樣為圓領、右衽大襟、馬蹄袖、附披肩領、上衣下裳連屬制,衣長及腳,袖長掩手的袍服。
清代皇帝朝袍有藍色、明黃色、紅色、月白色四種顏色,分別用在祭天、地、日、月時穿著,其中明黃色朝服用於朝會場合。
清代皇帝朝服分冬夏二種,形制為上衣下裳制。
皇帝冬朝服有兩種式樣,都用明黃色。
大臣朝服,冬朝服,異性有封爵者分為兩種:一式藍色或石青諸色隨其所用,披領及裳表以紫貂,袖端用薰貂,兩肩前後繡正蟒各一。
二式披領及袖片金加海龍緣,下幅八寶平水。
夏朝服,藍色及石青諸色隨用。
文五品官至文武六七品用石青色加片金緣,雲緞前後用方襴,行蟒各一。
文八品至文武九品,石青雲緞。
《天下長河》上朝時用補服代替朝服,而補服是官員的常服,除了不在上朝時,祭祀典禮時用,官員辦公、迎來客往等日常活動中使用。
清康熙石青地四團龍紋妝花緞朝袍
很多劇都搞錯,
皇帝不隨意穿龍袍
至於龍袍的問題,黃強說,很多電視劇都沒穿對。
廣義上,皇帝的服裝,繡有龍紋,都可以稱龍袍。
而在服飾制度中,隻有用於宮廷喜慶節日等場合穿戴的吉服,才是龍袍。
清乾隆明黃色緞繡彩雲黃龍夾龍袍
清代皇帝龍袍形制是圓領、右衽大襟、馬蹄袖、四開裾的直身式長袍。
服色用明黃,全身飾有金龍九條,其中前胸、後背、兩肩各有正龍衣條,下擺前後行龍各二條,裡襟行龍一條。
黃強著有《中國服飾畫史》《繡羅衣裳照暮春》,也多次說及,很多場合下,皇帝並不穿龍袍,比如祭祀穿朝服,日常穿常服,休閑穿便服。
大概龍袍為皇帝專屬,明黃色又是皇帝的代表色,皇帝被稱為真龍天子,於是影視劇就把明黃色的龍袍當成皇帝服飾的代表。
其實皇帝服飾的服色很多,使用藍、紅、月白、綠等幾十種色彩。
清代戴暖帽穿長褂掛朝珠官員
補服的補子也不可隨意用
再來說說官員所穿補服,黃強介紹說,文官繡禽,武官繡獸。
文一品補子為鶴,文二品補子錦雞,三品補子為孔雀,文四品補子為雁。
皇子、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的補子與文武官員不同,繡的圖案是蟒。
官員的補子是方形,皇子、親王、郡王補子是圓形。
清代官員補服
明代補子是織在大襟袍上,因此明朝補子前後都是整塊。
而清朝補子由於是縫在對襟褂子上,前片都在中間剖開,分成兩個半塊。
清代文官一品補子
劇中靳輔出場時為安徽巡撫,後升任河道總督。
按照《歷代職官表》記載;清代巡撫兼都察院右副都禦史銜為從二品;加兵部侍郎銜為正二品。
總督比巡撫官職高一級,總督兼都察院右都禦史銜為正二品,加兵部尚書銜為從一品。
這裡的總督指分管地方的直隸、兩江、福建等八大總督。
河道總督正二品,加兵部侍郎右副都禦史銜。
清代文官二品補子
黃強說,從《天下長河》來看,感覺上阿席熙、靳輔的補子類似,皆為仙鶴補子。
《天下長河》中江南總督阿席熙為從一品,補子是仙鶴。
河道總督靳輔是正二品,不能用鶴補,應是錦雞補子。
兩江總督如果不加兵部尚書銜,就是正二品,與河道總督同品秩,兩江總督、江南河道總督、江蘇巡撫,都不是隸屬關系,直接對皇帝負責。
《天下長河》靳輔蓑衣
任性淋雨?
皇帝、官員有專門的雨衣
電視劇聚焦治水,《天下長河》有多場下雨的場景。
比如康熙皇帝在雨中思考,安徽巡撫靳輔雨中巡堤與民工搶險。
黃強表示,但皇帝雨中著常服,任大雨淋濕,藝術創作營造意境可以,實際生活中則不符合,因為皇帝有專用的雨衣,左右侍從不會讓皇帝任性淋雨,否則責任重大。
此外,靳輔作為安徽巡撫,巡查堤防屬於職責所在,但是作為地方大員的巡撫,也不會身著民工的蓑衣,奮戰在防汛第一線,因為清代官員也有專門的雨具。
蓑衣
黃強介紹說,清代皇帝的雨服包括雨冠、雨衣、雨裳三部分。
穿著時雨衣在內,雨裳系在雨衣外面。
清代服飾典制規定:皇帝穿的雨衣有六種形式,均采用明黃色。
雨裳有兩種,為青色。
皇帝雨服用油綢、氈羽緞、青羽緞等面料,羽緞是一種質厚光滑如緞的毛織物,小水珠落在上面迅速滑落。
形制上部緊下部寬,類似錐形,便於雨水流淌。
清代雨衣有三種樣式,一如常袍而袖平,或加馬蹄袖用紐扣。
二如常服褂而加領。
三如常服褂皇帝用黃色油綢,皇子下至文武一品、各省巡撫用紅色,其他品級官員用青色。
蓑衣用草編織成的民間雨具,由上衣與下裙兩部分構成,穿在身上與頭上鬥笠配合使用,用以遮雨。
蓑衣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
唐代張致和《漁歌子》雲:『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黃強說,『蓑衣與雨傘相比,不僅避雨效果好,而且可以騰出兩隻手幹活。
普通勞動者穿蓑衣幹活,搶修堤防的民工著蓑衣符合歷史,但是官家人物尤其是地方大員,吃官飯著官服,雨衣也是官服中的配套服裝,防雨效果更是好於蓑衣』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
校對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