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雍正王朝》中,那個肥頭大耳的蒙古王爺到底是誰?他究竟是誰的人?《網路歷史》

在《雍正王朝》中,如果沒有記錯,這個蒙古王爺出現過兩次,時間跨度在十年左右。

第一次是在刑部冤獄案後,康熙率領眾皇子到木蘭圍場秋獵,在秋獵現場,這位蒙古王爺誇贊老八胤禩逮的活物最多,因而說他仁慈,是當皇太子的料;第二次則是在蒙古與西北邊陲,年羹堯任西北大將軍,蒙古王爺宴請年羹堯,當時正值朝廷眾員彈劾年羹堯,殺死孫嘉誠後,雍正大怒,即刻解除年羹堯大將軍職務。

劇中,滿蒙的關系可以用四個字形容,那就是『相愛相殺』,不過到了努爾哈赤統一女真族各部之後,女真族崛起,到皇太極建立大清,清朝以各種方式分化掉蒙古各部之後,蒙古就再沒有雄起過,隻能當大清朝的跟班兒了。

到了康熙皇帝那裡,蒙古各部為了自身的利益,隻能依附於大清。

盡管如此,大清對蒙古各部的監視從來就沒有減少過。

木蘭圍場,既是滿族皇室憶苦思甜的活動場,也是監視蒙古各部的防禦區,在木蘭圍場周邊,駐紮著滿清最雄厚的武裝力量,目的,就是對蒙古的戰爭防禦。

在《雍正王朝》裡,有一個肥頭大耳的蒙古王爺出現過兩次,但是這兩次都凸顯出巨大的作用,他是誰?

他的作用在哪裡?

他是誰的人?

很是令觀眾疑惑。

電視劇中並沒有交代他的名字,後來才發現,他是蒙古札薩克多羅貝勒,後來為和碩親王,蒙古的皇族等級制度和大清差不多。

在康熙木蘭秋獵期間,這位蒙古王爺可能還是個多羅貝勒,他的名字叫和囉哩。

到雍正時代,就是和碩親王了。

那麼,他在劇中的情形都幹了些什麼事?

他都是誰的人?

兩次出現,雖然時間很短,但是這位蒙古王爺,卻充當了很重的角色分量。

第一次出現,可以用四個字來總結,那就是『捧殺老八』

也就是在木蘭圍場那次,刑部冤獄案後,老八風頭正旺,擢升為王,但是背地裡,卻落得個『其心可誅』的評價。

在木蘭圍場,康熙冷落太子,釋放出更換儲君的信號,並讓風頭正旺的老八胤禩代太子為蒙古王公賜宴,這無疑是把眾人的目光都集中到老八胤禩的身上。

在秋獵的時候,老八又大裝仁慈,秋獵逮的都是活物,企圖討好康熙及眾臣。

這時候,肥頭大耳的蒙古王爺見勢對老八大加褒獎吹捧,將康熙釋放的信號愈吹愈大。

當時的蒙古族是比漢族高等的二等民族,其影響力顯然是很大的。

老八胤禩顯然是很享受的,愈加覺得未來一片陽光。

康熙皇帝就是借蒙古王公之手來捧殺老八,轉移朝野的奪嫡目光,將奪嫡情形推向更加錯綜復雜的境地。

第二次出現,也可以用四個字總結,那就是『引蛇出洞』

年羹堯殺死孫嘉誠後,激起朝野憤怒,雍正皇帝更是怒不可遏,連夜從江南趕回北京。

而十三爺和張廷玉,隨即也對罷黜年羹堯做出精密的安排和佈置。

張廷玉和十三爺的佈置是這樣:五日內派人趕到西北,通知密探伊興阿,要他研究解除年羹堯兵權事宜,十五日內派人趕到西北,通知副帥嶽鐘琪,讓他做好接替年羹堯的準備,隨後派出粘桿處的總指揮圖裡琛,以欽差大臣的身份宣佈解除年羹堯的職務。

這裡最緊要的,當然是五日內的任務,所以,這場解除年羹堯兵權的戲重點在密探伊興阿的身上。

如何解除?

如果就地解除,年羹堯在西北軍營樹大根深,弄不好來給激變,倒不是說年羹堯會反水,但他手下那些聽話的士兵和將領未必會害怕皇帝,所以,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激變,就地解除兵權是風險很大的。

那麼,就隻有引蛇出洞了,將年羹堯引出軍營,以聲東擊西的方式解除年羹堯的兵權。

年羹堯不在軍營,這樣,就可以從調整年羹堯的下屬開始,完成對年羹堯職務的解除。

可以這麼分析,伊興阿五日內在接到密報後,肯定是聯絡了其他人,當然不是年羹堯的人,商量了一個辦法,那就是用蒙古王公為了火炮和馬匹的事兒宴請年羹堯,用好酒和美女吸引年羹堯,將年羹堯騙出軍營。

伊興阿在五日之後一定會同蒙古王公一起演戲。

年羹堯到蒙古王公處肯定需要一些時日,只要蒙古王公能拖住年羹堯,就能完成嶽鐘琪替代年羹堯的使命。

為什麼可以這麼肯定?

因為按照年大將軍的行事風格,隻可能是蒙古王公去軍營求他拜他,年羹堯怎麼會屈位到蒙古王公處來?

但是有了美酒和美女的誘惑,情況就會不同了。

所以,伊興阿是看準了年羹堯的德行,和蒙古王爺一起用美酒和美女誆騙了年羹堯。

所以,這裡的蒙古王爺紮薩克親王和囉哩用『引蛇出洞』,讓雍正幹掉了年羹堯。

應該說,從康熙皇帝到雍正皇帝,滿蒙的關系還是十分穩定的,要不然,尤其是解除年羹堯兵權這場戲,也不會這麼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