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皇帝在接手皇位後,一直在父親乾隆的巨大身影下默默工作著,直到乾隆去世,嘉慶終於可以大展身手,開始屬於自己的時代,掌權後他以鐵腕手段除掉了乾隆重臣和珅,迅雷之勢鎮壓了白蓮教起義,如此戰績本可以繼續革新大清的各項改革,然而,人們在歷史上在沒聽說過嘉慶還有什麼豐功偉績,隻是偶爾聽說他又舉起了『守舊』大旗,那麼這究竟是為什麼?
其實這跟嘉慶自身有關系。
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性格。
嘉慶皇帝從十三歲被秘密定為儲君,到三十五歲那年從乾隆手中接過傳國玉璽。
這二十二年是他經歷了什麼,可想而知,嘉慶的父親乾隆是個幹練、敏感、多疑、精明的人,在這樣的父親手下幹活,他知道自己的父親時刻注意著他的一舉一動,隻能步履維艱、如履薄冰。
而且他知道歷朝歷代的太子有好下場的不多,從唐朝的太子李建成死於李世民之手,到自己祖父雍正那輩的爭儲而兄弟相殘,都是血淋淋的事實。
嘉慶面對這種情況,養成了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性格,他要把自己的脾氣中任何火氣都磨滅,把性格中任性沖動束縛住,做人要中庸平和,做事要不標新、不立異、不出格。
這是他表面上引以為豪的性格,其實是牢牢拴住他的枷鎖。
二是思維。
清代皇子的教育可謂是最嚴格的,在乾隆和嚴師的教導下,嘉慶的學業突飛猛進,他自身也勤奮好學,對『聖人心法』和『祖宗利器』了然如胸,對四書五經等儒家文化備受推崇,頭腦中形成了固定的思維模式,他認為,一個人活著,只要按照聖人和祖宗的指示的道理執行,就沒有辦不成的事。
刻板的儒家教育成功的塑造了他,這使他無論遇到什麼事,都用固定的思維模式去思考和處理,沒有什麼創造力,當然也就沒有什麼心得想法、政策出現。
三是勇氣和魄力。
嘉慶是有足夠聰明、耐心的。
但他還是缺乏勇氣和魄力,雖然在除掉和珅的事件上表現出少有的魄力,但那是在白蓮教起義的強大的威脅下不得不做出的反應。
最讓嘉慶畏懼的是改革,他是真的恐懼,因為他知道歷代改革家,都背負著深重的負擔,從商鞅、王安石到張居正,最終的下場都是身敗名裂。
連他的祖父雍正在位期間的改革實行的也不盡如人意。
他之所以畏懼改革,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他知道『大清』這位表面上看著完好無損的老人,實際上已經病入膏肓,他害怕通過猛藥治理,這位老人就會奄奄一息,從自己的手中結束生命,那是他無論如何也承擔不了的歷史責任。
嘉慶皇帝的『守成』大旗一舉起,清王朝已經離覆滅更近了一步,您覺得是不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