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雍正王朝》中,康熙知道有人偽造太子手諭發動兵變,為何要隱忍?《網路歷史》

在《雍正王朝》中,雍正皇帝在立儲的時候,咨詢過李衛的意見,這個時候李衛這樣評價過康熙,大致意思是說康熙雖然有千般好,但是就是太仁慈了,把很多難題最後都留給了雍正。

比如康熙是知道八爺等人心懷叵測,可是即使如此,康熙還是一個個委以重任,使得他們後來成為雍正非常難處理的對手。

不得不說李衛還是看得很準的。

《雍正王朝》中,康熙一個很大特點就是過於的仁慈。

畢竟康熙做皇帝時間太久了,並且年紀也大了。

無論是對待朝政,還是文武大臣,都是非常寬仁的。

面對諸位皇子奪嫡,很多時候,康熙都是看破不說破,除非手底下的皇子做得太過分,否則康熙很少進行處罰。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時候康熙都采取一種比較溫和的辦法。

回到第一次太子被廢上來。

太子胤礽被廢的直接原因就是太子和鄭春華偷情,被喝了鹿血的康熙無意之中撞見。

但是深層次的原因還是太子胤礽這個人能力不行,比如胤礽募捐的時候,太子胤礽不去看望胤礽生病的孩子,追討欠款的時候,太子居然買賣官位。

康熙內心深處覺得他不適合做自己的接班人。

當然了,太子也有太子的難處。

做了幾十年的儲君,可是胤礽仍然無法繼位。

同時由於康熙重用其他的皇子,搞得朝廷之中各個皇子位高權重,他這個太子處境非常尷尬。

特別是各個皇子看到太子不受康熙待見,紛紛落井下石,想方設法地要扳倒太子,以便取而代之。

為什麼康熙知道有人偽造太子的手諭發動兵變而隱忍不發?

道理很簡單,張廷玉提醒過康熙這種時候容易發生奪嫡之亂。

熟悉歷史的都知道,這種事情在封建王朝是屢屢發生的。

唐太宗通過玄武門之變殺死了自己的兄弟,把自己的父親變成了太上皇,這才做上了皇位。

現在康熙年紀太大了,太子胤礽地位又不穩,這個時候自然各個皇子蠢蠢欲動。

假如康熙把這件事情公開出來,追查兇手,試問會發生什麼?

敢偽造太子手諭的人必定是某個皇子,這個時候康熙要追查,假如查出來是某個人,試問這個皇子還有機會爭奪皇位嗎?

再進一步推測,偽造太子的手諭可是重罪,深究下來,殺頭都是有可能的。

這種情況下,誰是偽造太子手諭的皇子都要想辦法搏一搏?

這就會讓矛盾更加激化,局勢更加難以掌握。

萬一哪個皇子造反了,弄得兄弟相殘,這不就是損害了皇家的顏面嗎?

康熙尚且拉不下顏面找老臣子追討欠款,又怎麼忍心看著自己的兒子骨肉相殘。

上面是從康熙晚年為人處世上分析的。

如果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康熙隱忍不發也是最好的選擇。

當時諸位皇子的態勢是這樣的:

太子黨有太子胤礽、四爺雍正、十三爺胤祥;

八爺黨有八爺、九爺、十爺以及十四爺;

三爺和大阿哥各自成一派。

從整個秋狩的表現來看,八爺是占據主動的。

他通過張五哥頂罪案,利用肖國興坑害了太子。

這使得康熙封賞了他,並讓他替太子接見蒙古的王公貴族。

以八爺的能力和魅力,可以說八爺是出盡了風采,完全壓過了太子。

不過圖裡琛還是讓康熙明白了八爺原來是八爺上下其手,借著審案加害太子的真相。

於此同時,大阿哥和三爺也沒有閑著。

大阿哥借機坑害了三阿哥一把,這使得三阿哥後來抓住機會在關鍵時候抖露了大阿哥魘鎮太子的事情。

對於兒子們這些事情,康熙實際是一清二楚。

八爺由於氣勢正旺、加上太子這個時候失寵,因而他采取了十四爺的建議。

他們打算鋌而走險偽造太子的手諭,造成太子謀反的假象,希望借著這次機會能夠一舉扳倒三十多年的太子。

康熙面對這樣的局面,當時是非常的生氣的。

這也很好理解,太子原本做事情就不行,康熙非常不滿意,現在居然還偷人偷到自己後宮裡面去了。

這要是讓天下人知道了,康熙哪有臉面去見世人。

現在居然還敢造反?

手底下的兒子也沒一個省心的,成天兄弟相殘。

不過張廷玉卻洞若觀火,是他一席話讓康熙明白了自己的處境,也讓康熙明白是有人偽造了太子的手諭。

這種情況下,康熙自然要穩住,所以隻能不深究這件事情,畢竟它還沒有放到明面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