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算是最富爭議的晚清名臣,一切喪權辱國條約都是由他簽訂的,當時就被國人罵得一塌糊塗。
他領導洋務運動,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一生都在為大清奔走效勞,維護大清的政治地位。
而令人大為震驚的是,就是這樣以為堪稱清的『裱糊匠』的李鴻章,卻曾和孫中山秘密洽談,謀求合作在廣東廣西建立一個新的政府、並脫離清朝獨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李鴻章為什麼會有這樣背叛大清的想法?
他和孫中山的合作計劃為何最後沒談攏?
李鴻章
1900年6月21日清廷向外國『宣戰』以前,李鴻章面對的形勢,不是要迫使他脫離清朝『獨立』,而是要維護清皇朝在廣東的統治秩序。
清末兩廣有『盜甲天下』之稱,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兩廣的『會匪』、『盜賊』出現了新動向:他們同康有為的保皇會與孫中山的興中會都有了聯系。
興中會從創立之初就注意聯絡會黨、綠林;康梁一派,在保皇會成立後也曾不遺餘力地聯絡豪傑、籌餉購械,以求武力『勤王』。
無論興中會還是保皇會,都把廣東作為軍事計劃的重點。
而當時的香港港督名叫『卜力』《Henry Blake》,他很擔心一旦兩廣局勢失控的話,會影響英國人在兩廣地區的商業利益,所以,卜力寫信給當時的兩廣總督李鴻章,他說,要介紹孫中山和李鴻章認識,大家聯手,在兩廣地區搞獨立。
卜力
當時義和團在北京、天津鬧得動靜很大,北方局勢不穩,八國聯軍即將入京,清朝統治者慈禧和光緒將面臨著三個結果:
1、打贏。
2、被殺。
3、逃亡。
所以局勢瞬息萬變,行將踏錯,將萬劫不復。
與此同時,李鴻章也不斷截獲到了康有為『勾串內匪作亂』的情報,在他看來,如果興中會和保皇會兩方聯手的話,必然會造成燎原之勢。
所以李鴻章沒有拒絕港督卜力的建議,而且還默許他的部下劉學詢,和孫中山洽談。
劉學詢
因為李鴻章當時要在這危機四伏之中維持廣東的秩序難度很大。
在孫、康兩派中,如何實行『剿』、『撫』?
康派當時實力強於孫派,但慈禧對康、梁仇怨極深,要招撫康派,李鴻章做不了主;且康、梁既然已經把寶押在光緒身上,也不會輕易就范。
康有為
反觀孫中山的興中會聲勢遠不如保皇會,所以很大程度上把他視為普通的造反者,所以,就希望『招撫』孫中山來對付康有為,早在1899年,就曾通過孫中山的同鄉劉學詢來拉攏孫中山。
於是就讓劉學洵給孫中山寫了一封信,說中堂大人認為英國人的方案可以考慮,希望孫中山前往廣東協商此事。
李鴻章的這盤棋下得可真是非常精明:先把孫中山『釣』上來,如果慈禧和光緒沒扛過義和團事件,死了,那麼,不妨搞兩廣獨立;如果慈禧和光緒不死,那麼,他也可以突然翻臉,誘捕孫中山,押送到北京,邀功請賞。
那對於港督卜力提出的方案,還有劉學洵寫的信,孫中山又是怎麼考慮的呢?
孫中山
應該說孫中山對李鴻章還是有一些了解的,因為他之前《上李鴻章書》失敗,在他看來李鴻章是頑固保守的,不可能跟革命黨人合作使兩廣獨立。
對這件事是持以懷疑態度的,他不太相信李鴻章會獨立,李鴻章應該是清廷的忠實走狗才對啊。
所以,孫中山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以『謀劃兩廣獨立』為由,和李鴻章洽談,並以『需要活動經費』為由,先找李鴻章要10萬元再說,要錢幹什麼?
這是革命經費。
於是擔心此事有詐的孫中山,就派了三個日本人到廣州去跟李鴻章見面。
而李鴻章本人呢也沒有露面,而是派了心腹劉學詢的兒子、曾國藩的孫子曾廣銓等人與這三個日本人見面。
這兩方就開了一個小型的談判。
代表孫中山的三個日本人就提出要求說,希望李鴻章能夠與革命黨合作使兩廣獨立,共創未來。
李鴻章一方的代表說他們也有此意,但是八國聯軍現在還沒有正式攻破北京,他們還不好表態。
說白了,李鴻章目前是處於一個觀望的狀態。
孫中山方面又說,那可以給你們時間考慮,但是『兩廣獨立運動』需要經費。
所以,向劉學詢表示要『貸款』10萬元,所謂『貸款』,是當時的話術,其實就是要錢,劉學詢倒也沒有討價還價,他答應:第二天先打一半,首期款5萬元。
這樣一來,雙方算是比較愉快地結束了這次談判,錢也到手了,李鴻章對於兩廣獨立也很有意向。
然而,孫中山先生聯合李鴻章搞『兩廣獨立』的方案,後續進展並不順利,為何?
因為不久之後,美國重申『門戶開放』,並聲明:只要清政府『痛改前非』,則無意推翻清政府。
更為重要的是當時八國聯軍攻占北京後,慈禧和光緒都逃走了,並未遇難。
而且當時的清廷統治根基並未瓦解,還有一定的實力。
李鴻章一看:形勢對自己不利,所以立即中止了和孫中山的密談。
1900年7月8日,清廷調任李鴻章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
在廣東一直觀望局勢的李鴻章決定北上赴任,與孫中山合作之事就這樣流產了。
我們設想一下,如果李鴻章和孫中山當時真的合作了,促成了兩廣獨立,然後一直打到北京去,奪了清政府的權,那麼是不是『辛亥革命』成功就要提前呢?
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又會是怎樣一個結果?
現在中國又會是怎樣呢?
歷史回形針《ID:qiantan2016》
經濟 | 歷史 | 文化 | 管理
生活,就是心懷最大的善意在荊棘中穿行。
即使被刺傷,亦不改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