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當年權勢滔天,為何不趁機稱帝?第一次沒實力第二次沒時間。《網路歷史》

我們閱盡鉛華,隻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提及多爾袞,可能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而且世人關於其為何不稱帝,向來是爭論不休。

總體而言,人們認為多爾袞有兩個時期可以稱帝,一是在皇太極去世之後,一是在成為攝政王且地位穩固之後。

簡要地說,皇太極去世之後,多爾袞其實是想奪得皇位的,然而此時其勢力尚不足以達成這一目標;成為『皇父攝政王』後,多爾袞在各方面逐漸向皇帝的標準靠攏,按照這樣發展下去,他其實是很可能稱帝的,然而他卻在39歲時就猝然離世,根本沒有時間踏出稱帝的最後一步。

▲清太宗皇太極劇照

由於皇太極是突然離世的,誰也沒想到,而皇太極本人又沒有指定繼承人,所以各方圍繞皇位鬥爭激烈。

多爾袞是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當年在皇位爭奪戰中輸給兄長皇太極,這次他決定卷土重來,同胞兄弟阿濟格、多鐸是他的堅強後盾,正白旗、鑲白旗則是他的支持者。

然而皇太極長子豪格已經成年,他也對皇位志在必得,同時他還得到正黃旗、鑲黃旗旗主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豪格本人還是正藍旗旗主。

▲滿洲八旗盔甲

在雙方勢均力敵的關頭,鑲藍旗旗主濟爾哈朗的態度起到了一定作用。

濟爾哈朗曾被多爾袞欺負過,所以濟爾哈朗在感情上更傾向於豪格,他準備支持後者。

在他的支持下,兩幫人馬鬥得更是難舍難分,隱隱有內亂的跡象。

考慮到當時局勢並不穩固,多爾袞便提議由皇太極之子福臨繼位。

這下,鼓吹應由皇太極之子繼位的豪格,沒了反對的理由,畢竟福臨是皇太極的兒子。

另一方面,正黃旗、鑲黃旗的人之所以支持豪格,是因為他們希望由皇子繼位,以繼續保持兩旗的優越地位。

對他們來說,無論是豪格還是福臨,其實沒有本質區別。

最終,多爾袞和豪格鷸蚌相爭,福臨漁翁得利,坐上帝位。

多爾袞的第一次稱帝機會,就這樣失去了。

▲紫禁城掠影

福臨上位之後,大清的內部開始恢復穩定的狀態。

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四月,順治帝在篤恭殿拜多爾袞為大將軍,親賜大將軍敕印,令他統大軍南下。

此後,多爾袞憑借自己的功績,獲得了愈來愈大的權勢。

同年九月,順治皇帝在聽從多爾袞的建議遷往北京後,封多爾袞為『皇叔父攝政王』,賜穿貂蟒朝衣。

此外,他還命禮部為多爾袞建碑紀績,『永垂功名於萬世』。

從此,在政治待遇上,多爾袞從當年諸王之中排名第三,做到了凌駕於諸王之上。

▲多爾袞朝服像

從這一刻開始,多爾袞的地位已經是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在圍獵、出師等重大場合,王公貴族們都要聚集一處待候傳旨,還要『列班跪送』多爾袞。

多爾袞若是要返回王府,眾人則需送至府門。

遇到元旦、慶賀禮時,文武大臣在入宮朝賀順治帝之後,就得集體去王府朝賀多爾袞。

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五月,多爾袞以每次調兵都要奏請鈐印導致延誤軍情為由,直接將皇宮之中的順治皇帝信符璽印全都搬到自己府中收藏備用。

從這一年開始,多爾袞所用儀仗的種類與皇帝等同,都是20種。

▲今人扮演的滿洲八旗士兵

隻不過多爾袞也知道注意影響,所以每一種的具體數目上還是要比皇帝略少一些。

不過考慮到此前攝政王的儀仗隻有15種,便不難發現多爾袞的野心越來越膨脹,與皇帝的差距也越來越小。

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多爾袞又向前進了一步,變成『皇父攝政王』。

此後,多爾袞『所用儀仗、音樂及衛從之人,俱僭擬至尊』。

如果隻是禮儀排場方面向皇帝看起也就罷了,在政務方面,多爾袞也不再像以前那樣——雖然攝政,但明面上還要請示下小皇帝。

如今,多爾袞自行裁端,而且同樣是稱詔下旨,儼然與皇帝無異,還能隨意罷黜和任免官吏。

到後來,多爾袞更是公開和順治皇帝打擂臺,『不令諸王、貝勒、貝子、公等入朝辦事,竟以朝廷自居』,命令上述人等每日於自己的王府前候命。

▲順治帝福臨劇照

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八月,多爾袞追尊生母太祖妃烏拉那拉氏,尊為『孝烈恭敏獻哲仁和贊天儷聖武皇後』,祔享太廟。

到這一步,要說多爾袞沒有稱帝之心,三歲的小孩子都不信。

奈何天不遂人願。

這一年的十一月,多爾袞率部在古北口外打獵,或許是不小心或許是突發意外,多爾袞不慎跌於馬下,傷勢非常嚴重。

加上當時又正值嚴冬,多爾袞的身體狀況急劇惡化,到十二月初九,多爾袞便在古北口外的喀喇城撒手人寰,時年三十九歲。

隨著多爾袞的去世,他第二次稱帝的機會自然也就灰飛煙滅。

參考資料:

《清史稿·睿忠親王多爾袞傳》《多爾袞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