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妃嬪為何大多相貌醜陋?原因主要有三點,其中一條是祖傳規定。《網路歷史》

我們閱盡鉛華,隻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縱觀歷史,歷代君王身側的妃嬪們幾乎都是百裡挑一的美人,譬如『流芳發色繡戶中』的趙飛燕、『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楊玉環等,都是古代容顏極為出眾的嬪妃。

在影視劇中,古代宮廷劇一直是頗受歡迎的題材,飾演妃嬪的演員也是千挑萬選,呈現在銀幕中的形象雖不能說國色天香,卻也是螓首蛾眉、顧盼生輝。

另一方面,古代雖然沒有照相機,但是從那些流傳下來的人物畫像中,也可遙想妃嬪們的出眾容貌。

▲紫禁城掠影

然而清朝似乎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例外。

從近代以來流傳的照片來看,清代後妃們並非人們所想的那樣容貌出眾,她們不僅個頭矮小、身材粗壯,而且容貌醜陋、憔悴不堪,這明顯與影視劇中的形象相去甚遠,著實引人不解。

要知道,皇帝明明可以挑選天下美女,為何後宮妃嬪卻都是些『歪瓜裂棗』呢?

從近代保存的照片來看,除慈禧太後、珍妃和末代皇後婉容之外,其餘妃子的長相確實不能用『美』來形容。

盡管當時的拍照技術比現在落後,但對於人物形象倒也算是客觀展示,不至於過分醜化,尤其是面容姣好的末代皇後婉容,即使是舊照也能看出她的美麗端莊。

▲慈禧太後舊照

事實上,根據相關史料,不難發現清代妃嬪之所以容貌醜陋,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並非所有清代妃嬪都比較醜,隻是慈禧太後執政時期發生了轉變。

慈禧太後本是咸豐皇帝的妃子,由於咸豐皇帝體弱多病,她便協助皇帝處理政務,因此逐漸熟悉了一整套運作流程。

在咸豐皇帝去世後,她母以子貴當上了聖母皇太後。

早期不幸的經歷,使她的思考方式與行為作風也異於常人,她在後期執掌朝政大權時,選擇女子的標準一概不以顏值而論,更加看重能否吃苦耐勞,因為這樣才能承擔宮中的勞務重活。

這樣的選擇標準也自然造成,宮女看上去有些五大三粗。

▲慈禧太後所居住的儲秀宮西暖閣

其次,光緒皇帝的『放權』也是原因之一。

光緒皇帝大婚之初,原本給他選擇的妃嬪也堪稱絕色。

隻是長時間的審美疲勞使他不安分起來,他改變了原有的選妃制度,將宮女的選擇權給了妃嬪,秀女則作為宮女的替補。

宮中妃嬪由於紛紛忌憚自己的地位威脅受到威脅,便故意篩去長得比自己更好看的人,紛紛選擇其貌不揚的人進宮。

照相技術在清末才傳入中國,為此傳下來的皇室照片便成了今天人們所看到的樣子。

▲清末宮女舊照

第三則是清王朝的通婚政策所導致的。

眾所周知,清朝是一個由滿洲統治者而建立的王朝,在入關之日起就對漢人予以打壓,『滿漢官異制』就是滿清王朝民族政策的集中體現。

歷史上,元朝的『四等人制』也是體現統治民族與漢族差異的民族歧視政策。

由於元朝與清朝都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因此他們對於來之不易的統治權力處處加以保護和防范,用盡一切措施去防止漢人威脅皇權統治與皇族安全。

▲光緒皇帝及慈禧太後劇照

這一政策體現在後宮之中,便有了宮女須是滿洲人的規定。

這一規定,大大縮減了皇帝嬪妃的選擇范圍,再加上遴選秀女入宮還有一系列條件,這就導致能夠達到要求進宮的女子寥寥可數。

雖然滿洲女子中也不乏容貌姣好之人,但由於總體人數太少,分配到各位宮女身上的勞作任務就相對變多了。

從這些女子14歲入宮起,便承受著一復一日的辛苦勞作,長期繁重的勞動量,加上得不到充足休息,使她們身材矮小、容顏憔悴。

▲末代皇後婉容舊照

說起來,雖然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君權,想要挑選一位美人納為妃子也不是一件難事,但若是對於尋覓美色過於執著,也難免留下惡名,所以也會存在礙於世俗評價而『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情況。

加上清朝末期本就社會動蕩、民心不穩,統治者也不願意在這件事上失去銘心。

況且清末的一眾皇帝,幾乎都在慈禧太後等人的控制之下,後宮選妃之事由不得他們做主,他們也逐漸失去了興趣,因此深宮之中也就越來越難以見到容貌出眾的女子。

參考資料:

《清史稿》《清稗類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