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寧古塔到底在哪兒,為什麼讓犯人談之色變?《網路歷史》

在清朝,除了死刑,流放寧古塔絕對算得上是囚犯們最害怕的一件事情了。

很多人都形容這裡是人間地獄,並且說被流放在這裡的人將會面臨九死一生。

那麼,這個寧古塔到底在哪兒,它又是為什麼讓犯人談之色變呢?

首先說,寧古塔並不是一個監獄,也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監獄。

它是清朝時期一個古城的名稱,這座古城位於海林縣舊街古城村附近。

順治年間,寧古塔作為清朝的邊陲重鎮,統轄面積非常大,基本上涵蓋了黑龍江以東、以南的大部分領土。

同時,這裡也是東北各族百姓向朝廷進貢禮品的轉收站,可以說,寧古塔在清朝關外的重要性僅次於盛京。

實際上,寧古塔隻是音譯,它在滿語中的意思為『六個』。

相傳,很早的時候,曾經有兄弟六人在此居住,各占一方。

也有一說,這六人是努爾哈赤曾祖福滿所生的六個兒子。

而『六』在滿語中的發音為『寧古』,『個』為『塔』,所以,當滿族入關後,漢族的官僚士大夫自然而然地把『六個』翻譯成了『寧古塔』。

寧古塔到底有多可怕?

寧古塔的可怕有三點原因;第一、自然環境和生活條件極為惡劣。

第二、交通條件限制。

第三、與披甲人為奴可以讓犯人生不如死。

先說自然環境和生活條件

縱觀中國古代史,大部分的朝代都會有流放犯人的處罰。

不過,在唐宋時期,犯人通常會被流放嶺南煙瘴之地,比如兩廣或者海南。

當時的嶺南雖然是沒有開發的地方,但自然條件不會太差,而且溫度也相對適宜。

蘇東坡被流放廣東的時候還寫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佳句,後來流放到海南,過的日子也相對愜意。

但到了清朝,由於南方的開發,嶺南大部分地區已經變得繁華富庶。

所以,清朝就選擇了塞北苦寒之地——寧古塔。

當時的寧古塔可不是旅行遊玩的《宰客》聖地——雪鄉。

這裡天寒地凍,在沒有暖氣的古代非常受罪,清朝《研堂見聞雜錄》中稱『其地重冰積雪,非復世界,中國人亦無至其地者』。

清初詩人吳兆騫曾因為科場案而被牽連,流放到了寧古塔,在他給母親的信中,他是這樣描述當地的氣候的;

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擊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

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裡皆茫茫白雪。

初春到七月,經常有大風雷電,五月到七月陰雨綿綿,八月中旬就下起了大雪,九月之後便成了冰天雪地。

另外在一些其他的文獻資料中也曾經記載,春天的寧古塔刮風的時候非常凜冽,因此導致每年十多天沒有辦法出屋。

另外,由於清朝時期,寧古塔地區尚未開發,生產條件非常落後,可以說是一片蠻荒。

生活上過得異常拮據,當時的寧古塔百姓家都是木制器具,有一件瓷器視為珍寶。

最關鍵的是,當地醫療條件落後,一旦得病,很多時候都是等死。

交通條件限制

現如今,我們開車從北京到距離寧古塔很近的雪鄉,開車走高速的話大概接近1500公裡,至少需要一天一夜的時間。

但幾百年前的清朝時期,被流放的人需要步行前往寧古塔。

如果是南方被發配寧古塔,距離更遠,甚至需要步行幾個月的時間。

在這期間,缺衣少食,而且沒有響應的醫療條件,很可能會死在路上。

即便克服了這些困難,在當時的路上,很多地方會有野獸出沒,在《研堂見聞雜記》中記載;

諸流人雖各擬遣,而說者謂之半道為虎狼所食、猿狖所攫或饑人所啖,無得生也!

這也就是說,被流放的人可能還沒有走到地方,就成了野獸的食物。

最後說說與披甲人為奴

披甲人,簡單來說就是邊疆的士兵。

但他們身份特殊,都是戰俘,或者是戰俘的後代。

他們身份低微,是一個地位僅高於奴隸的群體。

在苦寒之地的披甲人可不是善茬,而是因為觸犯法律而流放的犯人,或者是犯人家中的女眷,很多時候都會被賜予披甲人為奴。

這些倒黴女性在給披甲人為奴的時候,經常遭遇非人的待遇。

可以說,與披甲人為奴的下場比死還痛苦。

當然,在被流放的人員中,也有一些混得不錯的。

但他們之中大部分都是當時的社會精英,或者有一技之長。

比如浙江紹興人楊越,有著出色的廚藝,在寧古塔開了糕餅鋪,每天食客盈門。

後來,他還在當地辦起了書院,傳播漢文化。

吳兆騫被流放寧古塔後,也以教書為業,後來甚至得到了黑龍江將軍巴海的特殊優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