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從推薦新太子這件事對比張廷玉和佟國維。《網路歷史》

《雍正王朝》中,的確有很多智商絕對在線的人,比如鄔思道、張廷玉、佟國維,以及康熙本人。

其中,張廷玉和佟國維同朝為臣,更是被許多網友喜歡拿來對比。

那麼,張廷玉和佟國維誰更出色,智商更在線,我覺得單是通過兩人在議舉新太子中的表現即可看出來。

熱河圍獵期間,十四阿哥模仿太子筆跡,偽造假的調兵手諭,嫁禍太子。

再加上此前太子種種劣跡表現,震怒之餘的康熙終於下決心廢掉了太子。

與此同時,康熙擲地有聲地在朝堂之上表示要從現有的阿哥中,重新選擇有賢能的皇子,擔當太子。

於是,眾多朝臣紛紛開始做自己的選擇題。

那麼張廷玉和佟國維都分別進行了怎樣的選擇呢?

隻見張廷玉出乎大多數人的意料,選擇了繼續支持胤祍重新擔當太子。

而佟國維,則自以為非常高明地同時押寶八阿哥和四阿哥。

咱們先來分析一下佟國維的那點心思。

放眼當時的局面,康熙的諸多皇子之中,具備奪嫡實力的其實沒有幾位。

大阿哥因為利欲熏心,暗地裡給太子施以魘鎮,遭到康熙的深惡痛絕,早已經被康熙列入黑名單之中,不作任何考慮。

三阿哥整日沉迷於修治文史經典中,不喜歡過問政治,同樣被排除在外。

況且一個隻會著立經典的人,在施政治國方面,也不會特別擅長,因此三阿哥也不被眾人看好。

九阿哥、十阿哥,作為八爺黨的重要成員,一個經常犯渾,一個精於算計、專註於斂財,倆人都不是人君之料。

十三阿哥和十四阿哥在帶兵打仗方面,都各有千秋,奈何資歷和聲望都尚淺,也不具備奪嫡的資格。

因此,看似康熙要從眾多阿哥中重新選擇太子,在佟國維看來,太子之人選,實則就是從四阿哥和八阿哥兩人中間產生。

為了確保萬無一失,精明的佟國維幹脆同時下註,自己明面上大張旗鼓地支持八阿哥,為老八壯聲勢,此舉是想給康熙營造一種八阿哥當選太子,眾望所歸的氛圍。

暗地裡,佟國維又早早地安排自己的侄兒隆科多去理藩院當差,接近十三阿哥,算是以一種匪夷所思的方式押註四阿哥胤禛。

誠如隆科多自己所說,以他當時的身份——理藩院的牢頭,連給康熙單獨上折子的資格都不夠,又怎麼可能有資格去議舉新太子呢?

不用慌,這點佟國維早就給小多子考慮好了。

很多網友都喜歡議論康熙邀請佟國維吃的那頓飯,以為那是康熙在給佟國維安排後路。

如果仔細推敲的話,我們不難發現,康熙約見佟國維,極有可能這是佟國維精心運作後所期望看到的結局。

什麼意思呢?

此前佟國維利用自己上書房首輔大臣的身份,上下活動,為八阿哥拉選票,有點明目張膽?

難道佟國維不知道康熙是最忌諱下面的大臣結黨營私、私通串聯嗎?

佟國維當然清楚這些。

老佟這一系列騷操作,一方面是做好了把八阿哥當真推上去的準備,另一方面其實也是想通過此舉,向康熙『秀肌肉』,故意讓康熙看到自己在朝中的巨大影響力,好約談自己,自己也好趁機向康熙『討價還價』,並適時地將隆科多推舉出來。

一旦隆科多真的獲得『九門提督』的職位,那麼隆科多便具備了單獨向康熙上折子的資格,到時候隆科多大可按照那天夜裡和六叔佟國維密謀好的原計劃,單獨推薦四阿哥。

如此一來,佟國維連同自己的侄兒隆科多,分別下註八阿哥和胤禛,便可利於不敗之地。

我們不難發現,佟國維的這個計劃,除了沒有猜中康熙的真實想法之外,計劃絕對是非常周密、嚴謹。

那麼,佟國維為什麼沒有能猜中康熙的想法呢?

我們且先聊一下張廷玉的選擇。

正如前文所說,張廷玉出乎大多數人的預料,選擇了繼續支持胤祍復位。

這種選擇的確是令人難以置信,要知道,代替康熙去天壇宣佈胤祍被廢的,不是別人,正是張廷玉。

既然老張明明知道康熙是要廢掉太子,何以張廷玉還要繼續支持太子復位呢?

那是因為張廷玉通過這件事,看到了很長遠的將來。

他看到了胤祍被徹底廢後,餘下的眾阿哥勢必會繼續將奪嫡推向白熱化,那時候造成的各種混亂將會一發不可收拾,即便康熙也難以善終。

他看到了呼聲最高的八阿哥那隱藏頗深的禍心,更看到了胤禛已經初步獲得了康熙的青睞,但是眼下還不是光明正大地支持胤禛上位的時機。

想要破解這個難局,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重新支持胤礽復位。

隻有胤礽復位,八阿哥的氣焰才能被打壓下去,眾阿哥奪嫡的勢頭才能暫時隱匿起來,而已經出具君王氣象的胤禛,才能得有效保護。

在當時錯綜復雜的局面之下,張廷玉能夠考慮到這層,已經實屬不易。

而身為漢臣、在朝中並沒有太多資源背景的老張還能夠堅定地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做決定。

這種勇氣和擔當,卻是佟國維那種整日隻知道在官場混跡、觀望的人所不具備的。

所以說,分析到這裡,已經不需要我再做過多的描述。

佟國維的那種佈局也好、造勢也好、押寶也好,哪怕測算得再精準,充其量也隻不過是一種耍小聰明的行為。

而張廷玉是真正地著眼於大局,從整個王朝未來的榮辱興衰進行考量、選擇。

這才是真正的謀國之臣。

正是因為兩人做事的不同境界,才導致兩人最終的下場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