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貝勒阿敏之死:皇太極『整頓八旗』,阿敏無路可退。《網路歷史》

1630年,二貝勒從永平返回盛京,皇太極大怒,下令將其處死。

眾將求情,才改為軟禁,但麾下兵馬全部被剝奪,轉交弟弟濟爾哈朗。

1640年,阿敏鬱鬱而終,皇太極贏得了勝利。

阿敏,滿洲鑲藍旗旗主,努爾哈赤的侄子,父親是舒爾哈齊。

1616年,努爾哈赤冊封『四大貝勒』,分別是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

除了阿敏,其餘三位都是努爾哈赤的兒子;能夠冊封一級貝勒,可知阿敏還是非常有能力。

1613年,努爾哈赤征討女真烏拉部,與佈占泰交戰。

烏拉部兵馬3萬,嚴陣以待,努爾哈赤沒有底氣交戰,想撤兵返回。

阿敏反對撤退,直言一旦撤兵就意味著潰敗,後果不堪設想。

阿敏主戰,還主動請纓充當前鋒,努爾哈赤大喜,便下令進攻。

一番廝殺,阿敏從正面突破烏拉部,佈占泰招架不住;代善、莽古爾泰等乘勢出兵夾擊,一舉摧毀其營壘,努爾哈赤取得勝利。

征討烏拉部之戰,阿敏居首功,所以在1616年冊封『四大貝勒』時,努爾哈赤將阿敏列入其中。

但是,阿敏有自己的想法,他對努爾哈赤很順從,對努爾哈赤的兒子則未必。

舒爾哈齊,努爾哈赤的弟弟,明朝重點栽培的對象。

努爾哈赤在東北崛起,派舒爾哈赤入朝,明朝給予厚待,授予他建州右衛指揮使職務。

建州衛,明朝關系遼東的軍事機構,由當地部族首領擔任掌管,努爾哈赤、舒爾哈齊都是明朝的將領。

舒爾哈赤不想屈居兄長之下,想自立門戶,以明朝為靠山,與兄長抗衡。

可惜舒爾哈齊太過著急,沒等羽翼豐滿就與努爾哈赤鬧翻,結果被軟禁而死。

舒爾哈齊的兩個兒子,阿爾通阿、紮薩克圖也被處死。

阿敏,舒爾哈齊的次子,也被列入『名單』,努爾哈赤想順帶解決。

皇太極據理力爭,認為阿敏沒有錯,且又是親侄子,沒必要如此。

代善、莽古爾泰,也一起表態,希望父親放他一條生路,努爾哈赤同意。

努爾哈赤威望高,阿敏不敢露出不滿情緒,但對皇太極則不一樣。

雖說皇太極曾幫助過自己,但彼此之間也有矛盾,且無法避免。

阿敏驍勇善戰,麾下兵馬眾多,對皇太極強化大汗權力是個障礙。

1626年,努爾哈赤率13萬人馬,包括八旗、蒙古、土蠻,攻打寧遠。

袁崇煥以密集火力社稷,火炮、火銃、火槍交替使用,努爾哈赤受了重傷。

努爾哈赤氣不過,被尚不知名的袁崇煥擊敗,鬱鬱而終。

努爾哈赤死後,八旗議事會共推皇太極為大汗,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殉葬。

皇太極繼位時,便開始著手強化大汗的權力,對八旗進行整頓。

努爾哈赤創業時,建州的社會發展程度很低,大汗並非高高在上;軍國大事,都由八旗議事會來決定。

八旗議事會,主要成員是14貝勒,以及高級武將、各部酋長。

14位貝勒,可分為『四大貝勒』,以及10位『小貝勒』。

其中,『四大貝勒』權力最大,皇太極繼位時,同意與其他三大貝勒一起面南而坐。

議論軍國大事時,皇太極先向三位兄長行禮,然後回到座位上,一起接受眾將的朝拜。

可以說,皇太極雖然是大汗,實際權力並不大。

這樣好理解,皇太極繼位之初,麾下兵馬不多,隻有正白旗而已。

努爾哈赤臨終前,皇太極是正白旗旗主,代善掌握兩紅旗,阿敏掌握鑲藍旗,莽古爾泰掌握正藍旗,褚英的兒子杜度掌握鑲白旗。

至於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兄弟,並非八旗旗主;除了阿濟格有戰功,多爾袞、多鐸太小,都沒上過戰場。

八旗旗主權力太大,不利於大汗的統治。

為此,皇太極決定『整頓八旗』,將權力收歸大汗,削弱各大旗主的力量。

首當其沖的,二貝勒阿敏,皇太極選擇對阿敏動手,除了阿敏桀驁不馴,不是努爾哈赤的後裔是關鍵,因為阻力不大。

舒爾哈齊之死,讓阿敏耿耿於懷,他一直想要為父親討回公道,並建立自己的汗國。

隨著實力的增強,阿敏開始謀求『自立』,與努爾哈赤家族抗衡。

皇太極為了強化大汗權力,立志要『整頓八旗』,阿敏正好撞上了槍口。

1627年,阿敏率兵出征朝鮮,阿濟格、碩托、濟爾哈朗、杜度從征。

阿敏所向披靡,戰無不勝,深入追擊國王李倧。

出征前,皇太極的旨意是,不要深入追擊李倧,讓他臣服即可。

阿敏不管,他要征服半島,建立自己的領地。

獲勝後,阿敏在宮殿設宴款待眾將,直言宮殿的豪華,想跟大家一起過日子,不要回到寒冷的東北。

史載:『吾恒慕明帝及朝鮮王城郭宮殿,今既至此,何遽歸耶?

我意當留兵屯耕,杜度與我叔侄同居於此』

阿敏拉攏杜度,但杜度婉拒,說皇太極也是叔叔,不想離開親人。

杜度,褚英的兒子,驍勇善戰,卻因父親的關系,隻能低調做人。

起初,努爾哈赤想冊立褚英為太子,但開國五大臣,以及兄弟們的多次挑釁,讓褚英非常惱火。

褚英跟開國五大臣、兄弟鬧翻,直言要先發制人,奪取大汗的位置。

努爾哈赤很無奈,隻能將其囚禁,對五大臣妥協。

兩年後,迫於五大臣的壓力,努爾哈赤處死褚英,冊立代善為儲君。

可惜,代善太著急,提前跟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有關系,無緣繼承大汗。

杜度是個明白人,父親褚英的結局,他可不想重演。

杜度婉拒,弟弟濟爾哈朗也反對自立,阿敏隻好撤兵回沈陽,一邊撤兵一邊劫掠,再次惹惱皇太極。

為了收拾阿敏,也為了削弱八旗旗主的勢力,皇太極再次設局。

1627年,寧遠、錦州之戰,皇太極讓代善、莽古爾泰、阿敏打前鋒,消耗不屬於自己的兵馬,惹惱了莽古爾泰等人。

此次作戰,皇太極雖說慘敗,但直屬兵馬的消耗並不大,也算是贏家之一。

1629年,後金國內糧食短缺,皇太極決定借道蒙古,翻越長城入關。

對此,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等人強烈反對,認為太過冒險,會損失眾多兵馬。

皇太極拒絕,直言自己要單獨入關,眾將隻好追隨。

此次入關作戰,皇太極在廣渠門、左安門被袁崇煥擊敗,紅衣大炮一頓猛射,後金死傷慘重。

其中,莽古爾泰所部損失最大,本人也受了重傷。

後來,莽古爾泰叫板皇太極,抽調佩刀要與其決戰,左安門之戰是重要原因。

由於明朝內鬥,崇禎囚禁袁崇煥,皇太極才得以安全返回東北。

但是,皇太極已經設下了一個局,讓阿敏往裡面『跳』,再慢慢收拾他。

皇太極入關時,占領了永平、灤州、遷安、遵化等四座城池,並派兵鎮守,阿敏是主帥。

皇太極返回關外時,由鑲藍旗駐守永平、灤州、遷安、遵化,並不在『撤退范圍』內,他們要留下鎮守城池。

這就搞笑了,這4座城池在關內,明軍雲集,豈能守得住呢?

鎮守永平,管理4座城池,阿敏只要兩條路可走,卻都是死路。

與明軍決戰,堅守城池,隻能陣亡沙場,因為他沒有勝算,也不會有援軍幫助。

放棄城池,逃回沈陽,皇太極以『丟棄城池』為由,取得八旗議事會支持,阿敏也難逃一劫。

阿敏思考再三,並未跟孫承宗率領的明軍死磕,也不去救援灤州、遷安、遵化等城池,而是盡量保存實力。

結果,八旗戰死一千餘人,其餘人潰逃;阿敏也放棄永平,回到關外。

回到沈陽,皇太極大怒,在八旗議事會上痛斥阿敏,剝奪他的兵權,鑲藍旗交給弟弟濟爾哈朗。

史載:『命幽之。

留莊六所、園二所、奴仆二十、羊五百、牛二十,馀財產悉歸濟爾哈朗』

起初,阿敏還想反抗,與皇太極決戰,但沒人支持,隻能就范。

1640年,阿敏鬱鬱而終,皇太極贏得了勝利。

濟爾哈朗能掌握鑲藍旗,自然要感恩戴德,支持皇太極。

1643年,皇太極病逝,鄭親王濟爾哈朗力推福皇九子臨繼位,豪格、多爾袞成為輸家。

參考書目《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