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閱盡鉛華,隻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眾所周知,清朝的奠基者為清太祖努爾哈赤,此人二十五歲時起兵統一女真各部,於萬歷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在赫圖阿拉稱汗,建立後金政權,後來遷都沈陽。
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八月十一日,努爾哈赤去世,葬於沈陽清福陵。
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其子皇太極在盛京《今沈陽》稱帝,建國號為大清。
皇太極死後,其子福臨繼位,便是實現父祖入關夙願的順治皇帝。
▲順治皇帝劇照
由於福臨登基時尚且年幼,故暫由其叔父和碩睿親王多爾袞攝政。
順治皇帝一生共有八個皇子,由於當時天花肆虐,加上順治皇帝本人也因罹患天花而死,為保國運長久,順治皇帝及孝莊太後最終選擇已經出過天花的皇三子玄燁繼承帝位。
康熙皇帝作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幾乎是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然而順治皇帝的其他七個兒子則似乎毫無存在感可言,哪怕是順治皇帝實際上的長子福全《本為二子,長子早夭》。
▲順治皇帝孝陵
當年順治皇帝曾摟著福全,隨口詢問他將來有何志向,福全恭恭敬敬地回答說想要成為一位賢能親王。
這個不經意的回答,其實讓順治皇帝頗為感慨,畢竟當時福全年幼,思想比較單純且未受權力熏染,乃是他的真實想法,所以這種謙虛淡薄的態度獲得了順治皇帝的好感。
再加上福全的母親乃是董鄂妃《寧愨妃,非孝獻皇後董鄂氏》,因此順治皇帝對福全的偏愛程度遠勝三子玄燁。
▲清朝阿哥劇照
玄燁八歲登基繼承皇位之後,由太皇太後博爾濟吉特氏《即孝莊皇太後》實際執政,福全在此期間被加封為裕親王,同時擁有議政大權。
康熙皇帝十四歲親政後,出於鞏固皇權和籠絡人心的需要,非但沒有收回這一權力,甚至還繼續對福全表現出充分尊重,竭力樹立起『兄友弟恭』的明君形象,兩兄弟還經常一起去寧壽宮侍奉孝莊太皇太後。
▲寧壽宮花園
據史料記載,福全驍勇善戰,在每年一度的秋季圍獵盛事『木蘭秋狝』中,基本都能輕而易舉地拔得頭籌。
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漠北地區準噶爾部落首領噶爾丹勾結沙俄勢力,多次率領人馬入侵大清西北邊境。
當時『三藩之亂』恰已平定,康熙皇帝遂打算調集重兵以徹底消滅準噶爾部,於是下詔封福全為撫遠大將軍,命其率精銳部隊出征噶爾丹。
事實證明,福全的確不負康熙重托,在對噶爾丹的圍剿中大獲全勝。
▲裕親王福全劇照
噶爾丹戰敗後企圖向北部逃跑,康熙皇帝自然不肯放過抓獲噶爾丹的大好機會,命福全務必將噶爾丹部落全軍殲滅,為此還特地派遣大阿哥胤褆前往協助。
然而接到詔令時,噶爾丹已逃出大清邊境,出於軍隊安全著想,福全最終放棄追剿。
得知此事後,康熙皇帝對福全沒有繼續追剿感到異常憤怒,決定先回京再議罪。
回京後,『王大臣議奪爵,上以擊敗厄魯特功,免奪爵,罷議政,罰俸三年,撤三佐領』
▲康熙皇帝朝服像
事實上,福全之所以沒有繼續追剿,其實是有客觀原因的——當時雖然大局已定,但是清軍同樣傷亡慘重,加上作戰時間過長,軍隊糧草緊缺,士兵大都已經筋疲力盡,實在沒法長途奔襲追擊。
若是貿然追擊,恐怕會有不測後果。
因此在康熙皇帝下詔治罪之時,福全並未進行任何申辯,隻是淡淡說了一句:『我復何言!』其中委屈,康熙皇帝怎會不知?
▲清代王府內景
隻是那時福全軍功顯著,在軍中威望極高,已經讓康熙皇帝有所忌憚,所以他才會借此理由將其治罪。
從此以後,福全長達15年不問政事,當了個真正的『賢王』。
因積鬱成疾,福全於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一病不起,康熙皇帝知曉後,曾親自前往王府探視。
福全去世時,康熙皇帝正好在塞外巡遊,於是立即命諸皇子先行回京,自己又連夜趕回,在靈柩前撫棺痛哭不已。
不久,康熙皇帝又特命畫工繪像,畫上內容是康熙皇帝與福全並坐於桐蔭之下,以示手足情同老之意。
參考文獻:
《清史稿·卷二一九·列傳六·諸王五《太宗諸子、世祖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