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閱盡鉛華,隻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眾所周知,中國的近代史是一部民族的血淚史。
當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把神州大地摧殘得面目全非之時,病入膏肓的清政府才終於從『天朝上國』的迷夢中驚醒。
然而這顯然為時已晚,在采取過一些不像樣的抵抗之後,清政府隻能選擇了向列強屈服以求茍延殘喘。
▲《馬關條約》簽署場景復原
在這段時期裡,中國與眾多列強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大片國土淪陷、主權遭受侵犯,民族經濟受到前所未有的打擊。
然而清朝統治者為維持自身統治,絲毫不以為恥,甚至還說出『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荒唐之語。
然而對於野心無窮大的列強而言,嘗到最初的甜頭,隻會激起更多的掠奪,欲望之壑永遠無法填滿。
▲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場景繪畫
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面對八國聯軍的進攻,清朝軍隊在熱武器面前被打得潰不成軍,首都北京也被攻破,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倉皇出逃。
次年7月25日,《辛醜條約》簽訂,這一不平等條約使得清政府背上了9.8億兩白銀的巨額賠款,同時國家主權也受到進一步破壞,各種反帝活動也被一律禁止。
至此,清政府完全淪為帝國主義國家統治中國的工具,這也從某種程度上預示著清王朝滅亡的結局。
▲八國聯軍將領於先農壇合影
因為以上種種,在現代人看來,晚清時期清政府在與西方列強的外交活動中,幾乎所有行為都是軟弱無能的。
然而很多人卻不知道,在簽訂各種不平等條約時,清朝在一個問題上的立場卻是出人意料的堅定,那就是割地年限最長隻能是99年。
為什麼清朝要死守著這個數字呢?
從99年到100年,看似隻差了1年,它們之間的實際差距又有多大呢?
▲慈禧太後舊照
其實,清朝之所以堅持這一點,是因為當時國際上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土地如果租借給他國的時間超過100年,就會自然而然地成為他國領土,徹底喪失收復的權利。
清朝雖然態度軟弱甚至卑躬屈膝,但是作為統治者,他們也絕對不希望看到國家滅亡和土地徹底喪失。
因此,99年便成為清朝在與西方列強鬥爭中的最後抵抗。
▲晚清德國租借地殖民行署
對於列強而言,他們所在乎的僅僅是能否得到土地,至於99年和100年的差距,他們內心並不在意。
其實這也和他們的高傲心態有關,畢竟只要他們能奪取土地,日後就肯定不會輕易地吐出來,按照清政府留給他們的固有印象,也沒那膽子拿這一年做大動作。
況且就算清政府要以此大做文章,那也得看誰的拳頭更硬——很顯然,列強怎麼都不會吃虧,所以他們也就順水推舟地答應了這一條件。
▲香港維多利亞港夜景
從歷史發展來看,清政府拼死爭取到的這一年確實發揮了巨大作用。
清朝滅亡之後,許多被租借的土地陸續得到收回。
在新中國成立之後,一些租借99年的國土通過不懈努力,也最終得以回歸中國。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隱忍之道深入人心,正所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昨日的壓抑和憋屈,帶來的卻是今日的發展與明日的騰飛。
參考資料:
《清季外交史料》《中國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