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設立一邊境哨所,民國時仍堅持駐守,見我軍將士:換軍裝了?《網路歷史》

我們閱盡鉛華,隻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作為一個深入亞歐大陸腹地的國家,中國擁有很長的陸上邊境線。

從古至今,邊防都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也誕生了豪邁悲壯的邊塞文化,而中國邊塞也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不斷演化。

古有報國將士戍邊守關,今有人民子弟保家衛國,盡管時代已經截然不同,但無論如何,邊疆的條件總是相對艱苦的,而這些邊防將士也都是值得敬重的英雄。

▲紅其拉甫邊檢口岸

在中國有這樣一個邊防哨所,先後歷經清朝、民國和新中國,書寫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這就是屹立在高原與戈壁中的賽圖拉哨所。

賽圖拉哨所的建立最早可追溯至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著名愛國將領左宗棠在收復新疆後,考慮到新疆和田地區賽圖拉鎮地理位置的險要,遂命人在該地設立邊防哨所,這裡就是賽圖拉哨所的前身。

這座哨所位於海拔3800米的高原無人區,自然環境十分惡劣。

▲左宗棠舊照

因此,賽圖拉哨所的士兵們幾乎隨時都在冒著生命危險執行巡邏任務,高原反應、強紫外線與猛烈的風沙隨時都在挑戰人體的極限。

另一方面,由於交通極其不便,賽圖拉哨所的守衛哨兵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基本都得不到像樣的後勤供應,全靠面糊、肉幹和咸菜充饑。

與惡劣的生存環境相對應的是,士兵們的工作量卻非常之大——由於地廣人稀,他們需要駐守的防區非常廣闊,其中邊境線長度達到了800公裡,如果單靠人的兩條腿,巡邏完整個區域需要數月之久。

▲賽圖拉鎮

盡管環境如此艱苦,但由於賽圖拉哨所處於絲綢之路的商路上,又直接與印度接壤,因此它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自清朝建立賽圖拉哨所開始,這裡就一直有部隊駐守,在民國時期也是如此。

事實上,由於這裡的價值巨大,英國殖民者曾經對賽圖拉哨所動過想法,但考慮到如此惡劣的條件下,綜合權衡收益支出後,英國人還是無奈選擇放棄。

▲換防途中的我軍官兵

新中國成立之前,士兵們與外界的唯一聯系便是前往距離哨所15公裡外的賽圖拉鎮——他們維持日常生活的補給主要是從這裡得到的,所以一般都是士兵們輪換前往,也算是換換心情。

然而由於賽圖拉鎮本身就是人跡罕至的地方,因此無論是哨所還是鎮上都處於一種與世隔絕的狀態,對外界信息少有了解。

1950年,賽圖拉哨所被地方部隊的解放軍士兵發現,當時駐守此地的乃是國軍士兵,他們在被發現時依然堅守崗位,等待著下一批士兵前來換防,卻不知道他們國民政府已經垮臺,因此在看到軍裝與他們迥然不同的解放軍時,這些人還發出疑問,以為他們換了軍裝。

▲賽圖拉哨所遺址

如今,賽圖拉哨所依然屹立在昆侖山脈之上,隻不過駐守在這裡的人換成了解放軍士兵。

那些在哨所不幸犧牲的戰士們,也得以重新鄭重安葬。

盡管來自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地方,但是他們保家衛國的任務從未改變,他們所做的都是奉獻自己來換取身後國家與百姓的安寧。

我們能有如今和平幸福的生活,這群可愛的人顯然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