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玉明顯比李衛水平高,處置弘時時,雍正為何不問張廷玉?《網路歷史》

康熙在世的時候,皇子們爭相奪嫡,攪得康熙焦頭亂額,很多時候,康熙都和張廷玉交心談心,問取意見。

康熙駕崩之後,雍正即位,張廷玉還是得以重用,雍正對張廷玉的恩遇不比康熙遜色,張廷玉可謂兩朝忠臣,朝廷柱石。

當弘時的問題逐步浮出水面的時候,雍正也開始焦頭亂額了,作為父親,雍正對弘時的行為一忍再忍,心疼藏於內心,很多事情都沒有追究他的責任。

作為皇帝,他又不能看見弘時越走越遠,為內心既定的江山繼承人設置重重阻礙,讓新政功虧一簣。

先後有三個人對弘時的行為有個基本的態度。

一個是雍正最好的兄弟怡親王允詳,臨死之際說:我總覺得,弘時的身上有八哥的影子。

一個是弘歷,盡顯寬容姿態,實則早於圖裡琛形成勾連,時刻關注雍正的態度,弘歷所為,是要用雍正之手將弘時處決掉。

第三個就是兩江總督李衛,這個從雍王府出身的家奴,官做得夠大,也是忠心不二,對雍正飲水思源百恩圖報,他一句隻怪先帝太寬容,給主子留下了多少難題,將弘時徹底送下地獄。

處置弘時,可以選擇永遠圈禁,也可以選擇貶為庶人,怎麼處置,其實都還是雍正說了算。

而對於處理這類家事國事很混合的事,張廷玉在康熙時代就顯露出他高超的處事技巧和手段,這一點,遠比大字不識一籮筐的李衛要高明得多,可雍正為什麼就沒有問問張廷玉的意見呢?

當然,張廷玉是不會自惹麻煩主動去管這樣的事的。

這裡面是有原因的。

一來弘時的行為觸犯了國法家規,到刺殺弘歷的時候,已經屬於那種家法難治,國法難容的皇子了。

最惱火的就是這樣的人,要治他,他是皇子貝勒,有特權,不治他,又會犯下大禍。

張廷玉是大清朝的高級打工仔,皇子奪嫡說到底是皇室內訌,是皇家的家事,雍正不像康熙那麼寬仁,願意隨時聽取意見。

在雍正眼裡,這就是一件家事,既然是家事,就得自己拿主意處理,如果讓朝廷的重臣參與進來,搞得家國不分,搞得不好,就會牽連無辜,弄到派系意見不同,相互借此攻伐,形成朋黨,就更不好處理了。

康熙時代九子奪嫡派系林立就是因為家國不分產生的。

雍正必須吸取教訓,不讓朝廷大臣參與進來,這是做得很對的。

那麼為什麼允詳和李衛就可以發言呢?

允詳不說,因為他既是朝廷的重臣,還是皇室成員,和雍正是一家人,當然可以發言。

那麼李衛呢?

李衛是胤禛在江南賑災的時候收留的流浪兒,在雍正的栽培下做到了兩江總督的位置,是雍王府的嫡系。

長期以來,李衛憑著他的忠誠、能幹做出了一般人沒做出的成績,拋開歷史,雍正實則已把他當作自己的心腹和親人看待,包括李衛的老婆小翠兒,雍正也是時刻問候關心,這樣的關系,早已突破了君臣的限制,而包含有父子之情。

所以,雍正會問他。

但是這裡要強調的是,雍正問李衛,並非是最後的決策。

對於如何處置弘時,其實在雍正的心裡早有計劃,隻是因為父子之情,虎毒不食子,讓雍正糾結不已,問李衛,實則是雍正在尋找最後的『稻草』,以緩解內心的矛盾。

二來弘時與張廷玉實際上是有瓜葛的。

因為科場舞弊案,弘時是泄露考題的罪魁禍首,然後又是夾帶,張廷璐身為張廷玉的弟弟,最後被弘時出賣,被老八出賣,西市問斬。

雍正對此不是不知道,這在他殺弘時的時候就說明了。

而作為老油條張廷玉,對這件事是不是知道呢?

很顯然,張廷玉是知道的,但是正因為涉及弘時,張廷玉隻得忍住心中的憤懣,眼看著張廷璐被殺。

對此,雍正不是沒有感覺,如果就此去問張廷玉的意見,雍正如何面對,張廷玉又如何面對,都是問題。

所以,雍正是不會去問張廷玉意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