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姚啟聖我們很多人並不熟悉,因為他實在是低調得讓人都不知道他是誰,但要說在清康熙時代,姚啟聖那可是不一般的人,他不但為官清廉,而且為大清做出了不朽的貢獻,按說像他這樣的人在功成名就後,是有享不完的榮華富貴,可姚啟聖卻是另類,他在功成時全身而退,過著他的聖賢生活。
要想懂得姚啟聖的心思,恐怕我們還是要先了解一下他的身世和歷史功績。
姚啟聖《1624~1683年》,浙江會稽《今紹興》人,1663中舉後授廣東香山縣令,做了父母官的姚啟聖,卻不是想著撈白花銀,竟自作主張擅開海禁,這可是個天大的事,於是被罷官,罷官他也無所謂,自己做生意唄,清閑自在。
後來又投靠到康親王麾下,做了諸暨縣令,姚啟聖的才能很快就得到了體現,出謀劃策效果明顯,於是被提拔為浙江溫處僉事。
公元1676年,姚啟聖成功勸降耿精忠等異姓王,隨後任福建佈政使。
1678年,升任福建總督,成為封疆大吏,康熙命他負責平定臺灣等事宜。
1680年,姚啟聖率兵攻下海澄,收復了金門和廈門,鄭經退到澎湖列島,姚啟聖取得了巨大的功績,被康熙封為兵部尚書兼少保兼太子太保和右都禦史,1682年協同水師提督施瑯收復臺灣,使臺灣回歸中國統一版圖。
姚啟聖最主要的功績是收復臺灣,1682年,延平王鄭克塽在各方的壓力下,表示願意臣服,姚啟聖上奏康熙,可腦子有問題的康熙竟然不答應,並命令水師提督施瑯攻打臺灣,1683年施瑯攻下了臺灣。
姚啟聖勸降耿精忠。
顯示了他不同凡響的智慧和謀略,平定耿精忠叛亂,讓姚啟聖聲名鵲起,從此也奠定了他在康熙心中的地位。
1678年,姚啟聖再接再厲成功的剿滅了鄭經手下劉國軒部,為收復臺灣打下了基礎。
姚啟聖精心制定了收復臺灣的方案,並上奏給康熙。
他主張以『剿撫並用』的方式,攻城掠地,安撫民心,這一舉措也得到了康熙的認可,使得清政府並沒有花太多的精力就收復了臺灣,招降效果明顯。
姚啟聖擔任福建總督期間,發展和壯大了福建水師,使福建水師的作戰能力大大提高。
他與大學士李光地慧眼識珠,一起舉薦施瑯出任福建水師提督,施瑯的赴任為平定臺灣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姚啟聖智慧超群,而且熟讀歷史,對許多疑難問題都能想出對策,但姚啟聖性格剛烈,作風硬朗,他的剛性往往也得罪不少人,加上他不愛錢財,所以不能融入渾濁的官場。
范蠡、張良等智者也一直是他心中的楷模,因此姚啟聖並不留戀官場,在他功成時激流隱退。
一個人太有才並不是好事,你要是比皇帝都聰明,那皇帝能讓你過好日子嗎?
因此從姚啟聖的決策來看,我認為他隱退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厭惡官場的勾心鬥角。
第二、文章千古在,功名一時榮。
第三、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這永遠是歷史規律,聰明的姚啟聖當然更明白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