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被後世稱為康熙大帝是有一定道理的。
以歷史上真實的康熙皇帝來看,《康熙王朝》談不上刻意美化康熙。
歷史上那些偉大的帝王都有不光彩的一面。
秦始皇——焚書坑儒;唐太宗——弒兄奪位;明太祖——擅殺功臣。
康熙皇帝自然也不例外,隻不過《康熙王朝》弱化了這一點。
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康熙王朝》基本上遵循了康熙皇帝的人生軌跡,大體上也再現了真實的歷史事件。
康熙皇帝一生的豐功偉績主要有:除鰲拜,定三藩、收臺灣、征噶爾丹、保衛雅克薩。
促進了國內多民族的融合,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局面,是一個堅定的多民族國家捍衛者。
作為清定都北京後的第二位皇帝確實推動了當時中國的社會發展。
明末闖軍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皇帝於煤山自縊,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建立起了一個新的帝國。
而三藩戍邊於雲南,廣東等地,康熙年間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
不僅耗費著巨額的國帑,還自成一體,嚴重損害的中央政府對邊陲地區的管轄。
康熙皇帝平定三藩加強了中央政府對邊陲塞地的控制力,促進了少數民族的融合,為國家的長治久安奠定了基礎。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固有領土,雖然被荷蘭殖民者短暫侵占過,但鄭成功收復臺灣後,臺灣名義上回到了華夏的大家庭。
康熙皇帝收復臺灣保證了國家領土的完整。
將臺灣與中國大陸連接為一個整體,促進了臺灣經濟文化的發展。
臺灣海外孤島,如不是回到中國的版圖很有可能再次淪為異族的殖民地。
親征葛爾丹,剪除了來自中國北方的威脅。
葛爾丹作為遊牧部落,雄踞於塞外漠北,暗中勾結沙俄,妄圖割據中國的蒙古,新疆等地。
康熙皇帝禦駕親征擊潰葛爾丹部,加強了蒙古各部與中央政府的聯系和促進了北方少數民族融合。
當然康熙皇帝也不都是偉光正的形象,為了收復臺灣,下令遷界禁海,嚴重阻礙了海外貿易的暢通。
為了消滅葛爾丹,將自己的最近的藍齊格格和親至葛爾丹,為了平衡朝廷勢力,旁觀索額圖與明珠暗鬥。
為了加強人民思想統一,大興文字獄。
隻不過這些在整個《康熙王朝》中被康熙皇帝那些偉大的成就淡化了。
綜上所述,《康熙王朝》源於生活,隻是選取故事的角度不同而已。
畢竟這些實實在在記錄在史書上的事跡為後人呈現了一個偉大帝王的豐功偉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