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周培公智謀過人,戰功顯著,為何自稱為『善敗將軍』?《網路歷史》

我先來解釋一下,周培公的善敗將軍,和我們想象的常敗將軍是不一樣的,小敗之後,連兵結陣,透徹敵情,再造勝勢,這個並不是我們認為的貶義詞,再來說他為什麼這麼稱呼自己。

我們看一下周培公的一生。

就清楚原因了

首先,周培公,人稱周公。

周培公是帝師伍次友的朋友,因為年輕時期就學識淵博,對待為官,治國,興民很是獨到的見解,他拒絕了康熙的老師伍次友的推薦信,本來他可以輕松上位,但是他有一身傲骨,他要用自己的本事,來謀取事業,因為康熙有一次到京城旁邊溜達,遇到了周培公,看到此人談吐不凡,便邀請來於自己詳談,才得知就是自己老師推薦的名人周培公,便招到宮裡來做官,

在康熙平叛察哈爾王的時候,當時康熙被吳三桂欺騙,以為吳三桂接受了扯藩的要求,甚為高興,結果二月二龍抬頭那天,舉兵造反,根據當時的大清國力,根本不能與之抗衡,康熙便提出禪為,遷都,文臣武將各自自顧不暇,沒有一個人站出來,隻有周培公,要求請戰,並且告訴康熙不用擔心,給他一隊人馬,他可以反敗為勝,當時的朝廷,已經沒有多出的兵馬了,周培公便提出用王公大臣的家奴來組成一個軍隊,周培公在當時提出了一個條件,如果打贏勝仗,打家搶劫不砍頭,金錢的誘惑力無線之大,這些家奴瞬間就打敗了察哈爾王,之後,兵力迅速增加,周培公,圖海,軍隊中善於鼓舞人心,更原因接受新的事物,利用紅衣大炮來炮轟王輔臣大軍,周培公以心為民,為了減少傷亡,他孤身一人到城內,不費一兵一卒,成功勸降王輔臣,成為攻打吳三桂的轉折點,兵力大增,朝廷三分之一的兵力都在周培公的手裡,這個時候朝中的重臣,明珠,索爾圖,便向皇上進言,周培公是漢人,如果他要謀反,哪怎麼辦,康熙大驚,便聖旨把正準備乘勝追擊,要建功立業的周培公給招了回來,周培公清楚的知道,自己一個漢人,即使再為朝廷賣命,奈何不了閑言碎語,也奈何不了康熙的擔憂之心,便把周培公貶到康熙的老家,盛京,一貶就是十一年,在康熙收復臺灣的時候,才想到周培公,那時候周培公已經重病不起,在此之前,周培公利用自己十五年時間,勾畫了大清地圖,臨死之前,獻給了康熙,

大清王朝,我唯一一個滿人的王朝,其中還是很普遍的重滿輕漢,畢竟皇帝就是滿人,周培公滿腹才華,卻因為自己是漢人,得不到重用,沒有得到施展,周培公的,善敗將軍,具體意義在他初入宮中,對康熙解釋過,但是其他人則沒有,他明白皇宮裡面的爾虞我詐,明白當時社會的滿漢地位,告訴康熙,是因為他想建功立業,報效朝廷,而告訴他人,則是為了自保,沒辦法,無情總是帝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