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康熙要傳位胤禛,誰可能是最先知道的人?《網路歷史》

二廢太子之後,康熙就再也沒有冊立太子,九子奪嫡的狀況也日益白熱化,康熙早已焦頭亂額,所以,最終,采取了秘密立儲的辦法,將未來大寶的繼承人名字封好懸掛於『正大光明』匾額之下,待到去世後,拿出來宣讀。

誰將是最終的繼承人?

這是朝野上下都十分關心的問題,皇子們都是蠢蠢欲動,摩拳擦掌,就等最後緊張的一刻。

這一刻也是十分危險的,就以胤禛而言,就和鄔思道定下了計劃,很有可能會以武力強行奪權。

胤禛將欽差關防大印戰戰兢兢的交給鄔思道的時候,估計心都是懸著的。

老八則已經和豐臺大營的提督成文運達成協議,隨時等候指令。

康熙雖然已經安排隆科多保駕護航,但是九門的力量畢竟有限,一旦九門被圍,出入切斷,就算榮登大寶也無可奈何。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這是大清朝的政治制度決定的,從努爾哈赤的八旗推舉制度到福臨議政王大臣制度,再到康熙立太子制度,清朝對皇位繼承人的問題始終沒有得以有效的解決,皇子們為了嫡位互相攻伐戕害的事件屢屢出現。

對於立太子制度缺乏經驗和制度上的保障成為這些危險因素產生的根本。

那麼究竟有沒有人知道康熙已經內定了胤禛作為繼承人呢?

張廷玉、隆科多、馬齊、鄔思道、還是佟國維?

我們來推測一下。

和康熙最為緊密的人莫過於上書房的幾位大臣,第一個就是首席大臣張廷玉。

這位老兄自然是政治場面上的高手,對於康熙的心思,莫說十分把握,七八分應該是有的,盡管康熙撒出了不少煙霧彈,比如讓十四爺胤禵出任大將軍王到西北平叛,不少人甚至認為老十四就是康熙鐵定的繼承人。

張廷玉和隆科多雖然是最後的保駕人,但是康熙並沒有向他們透露出任何有關繼承人的事。

但是張廷玉也不是傻子,從籌款賑災,追討國庫欠款,舉薦新太子,舉薦大將軍王,張廷玉都是看在眼裡的,如果說他對這些毫無感覺,那一定大錯特錯,所以,張廷玉即使不確定最終的候選人,但是使用排除法,也能打個90分以上。

馬齊,這個人是個實心幹事的人,對於政治的把握顯然還不如張廷玉,在一廢太子舉薦新太子的時候,就栽過一個跟頭,所以,對於這樣的事,他寧可高高掛起,做好自己的事就好了。

他不會知道,也不想知道。

隆科多,和佟國維相比,他的境界顯然要低很多,佟國維一句:隻有皇上定立的新君,才是鐵穩的新君。

就已經昭示,連佟國維都拿不準的事兒,隆科多顯然不知道。

鄔思道的推測就不用說了,但也僅僅隻是推測而已,如果他當真知道,就不會與胤禛商議放出老十三為他壓陣的事兒了。

那麼究竟有沒有人知道呢?

我們來看看康熙最後的聖旨,是罷免了所有皇子和能員幹吏的職務,這中間有個人,不知道大家注意沒有,那就是王掞。

廢太子胤礽的師傅,幾次舉薦廢太子的人,康熙待他禮遇有加的人。

這個人,是最後走進四爺府的人。

這個人的反常行為值得推敲。

他的反常有這麼幾點:

一是屢次舉薦廢太子,為何最後關鍵時刻放棄了?

他的祖上應該就是在保舉明武宗的功臣,明史上著名的幾次大禮儀之爭何等熱鬧,王掞因為祖上的榮耀堅持不懈舉薦胤礽大概就有祖上的基因。

這時候走進四爺府,不得不令人懷疑。

二是王掞是如何得知鄭春華藏在四爺府的?

鄭春華是老四胤禛的小辮子,八爺黨瞅著就等機會打出來,除了八爺,四爺和老十三,文寶生,再就是康熙可能知道之外,沒其他人知曉了。

為什麼說康熙知道,因為他並沒有下令殺死鄭春華,雖然老十三背鍋了,但是出於對兒子的了解,是不會相信他真殺了鄭春華的。

康熙很有可能將鄭春華的消息透露給了王掞。

三是王掞羞死鄭春華後,為什麼要喝毒酒自殺?

作為一個正直一生的老臣,一生的心血都寄托在了廢太子胤礽的身上,這時候卻要為老四做嫁衣,在他面前,實際就意味著背叛了胤礽,雖然知道胤禛上臺後會保全他,但是他沒臉再見胤礽,所以隻好自己一杯毒酒了斷了。

所以,王掞,可能是最先知道康熙要傳位於胤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