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抄了康熙的1個政策,最終結果如何?讓人意想不到。《網路歷史》

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曾在康熙、雍正、乾隆迎來盛世,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就連康熙也出現過重大的錯誤決策,而這項決策不僅被乾隆抄了去,甚至更加嚴格,也埋下了一個清朝走向滅亡的禍根。

我們都知道,康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非常英明的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間注意緩和階級矛盾,采取輕徭薄賦與民生息的農業政策,重視農耕,發展經濟,改革稅收,疏通漕運,同時還對三藩、噶爾丹等各地反清勢力大規模用兵,實現清朝的國土完整和統一。

▲康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非常英明的皇帝。

《圖/翻攝自百科詞條》

不僅如此,康熙還開海設關,發展內外貿易,重用海外傳教士,學習西方近代科學,使中國社會出現『天下初安,四海承平』相對穩定的局面,為開啟百餘年的康雍乾盛世奠定了夯實基礎。

然而非常可惜的是,晚年的康熙帝沉浸於前半生的豐功偉業之中開始倦於政務,標榜仁政,致吏治廢弛,從而暴露出許多社會問題。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在收復了中國臺灣地區之後,康熙皇帝就把當年的遷界禁海令給廢除,開放了四個港口讓中國人出去做生意,這個生意一做就是幾十年,但到了康熙晚年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情,讓康熙決定閉關國門。

▲康熙晚年,決定閉關國門。

《圖/翻攝自百科詞條》

公元1714年,當時有艘商船非常可疑,江蘇巡撫張伯行就派人前去檢查。

調查人員到了當地之後,經過仔細調查,發現『官商勾結』非常嚴重,當地的富商張元隆竟然和兩江總督噶禮,有著不清不楚的不正當交易。

那麼張元隆和噶禮是怎麼交易的呢?

他們用官船運送大米,往海外走私,對國內經濟產生了非常不好的影響。

當時康熙覺得大米走私的問題,是應該好好管控一下

▲康熙覺得藥好好管控大米走私的問題。

《圖/翻攝自百科詞條》

而張伯行也對康熙說了大米走私對國內經濟的影響,張伯行認為,大米出口給外國人賺取了外匯,非常多的白銀流入中國,因為當時白銀是主要貨幣,這就導致了白銀的貶值,從而造成通貨膨脹,米價上漲,百姓吃飯的成本就貴了,萬一以後吃不起飯造反怎麼辦?

雖然這種想法是真的很荒謬,但是康熙卻聽進去了。

於是在康熙五十五年,皇帝又再度下禁海令,不過此次的禁海並非嚴禁,而是有限度的開放對海外的貿易,禁止中國人出國做生意,但是外國人還可以來中國做生意,即便如此,對民間的貿易勢力也是迎頭痛擊。

▲乾隆中期,大清的閉關鎖國也正式開始了。

《圖/翻攝自百科詞條》

乾隆即位後,在對外貿易方面基本上沿襲了先祖的政策。

18世紀中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已開始工業革命,其海外貿易日益擴張。

特別是以英國東印度公司為首的西方商人,一直強烈渴望尋找機會打開中國市場。

等到乾隆中期,清廷直接就把康熙禁止中國人出國做生意但外國人仍然可以來中國做生意改為禁止中外貿易,這就相當於關閉了所有的通商口岸,大清的閉關鎖國也正式開始了。

▲閉關鎖國的決定嚴重影響了清朝發展。

《圖/翻攝自百科詞條》

這個決定嚴重影響了清朝的發展,一直到外國人用鴉片毒害中國人,發動了鴉片戰爭,清政府才被迫又打開了通商大門。

可以說,康熙皇帝當年的一個錯誤舉動,讓乾隆學了過去,而這直接就導致了清朝的沒落

參考資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