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六年《1643年》,大將碩托、阿達禮提議,擁戴多爾袞稱帝,被八旗議事會處死。
『崇政殿會議』的決議得到遵守,多爾袞想稱帝,難於上青天。
1641年,皇太極乘著明軍與李自成、張獻忠廝殺之際,派遣睿親王多爾袞率十萬兵馬進攻錦州,對戰祖大壽,試圖撕開寧錦防線。
清軍重兵雲集,崇禎隻能抽調兵力,以洪承疇為主帥,率領8位總兵,13萬兵馬出山海關,與多爾袞決戰。
洪承疇希望能延緩進軍速度,步步為營,穩紮穩打,以擊敗清軍。
明軍糧草、物資、彈藥、兵餉不足,崇禎很無奈,屢次下令出兵,洪承疇隻能出關迎戰。
明軍騎兵、步兵、炮兵、火器兵協同作戰,朝著錦州殺來。
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碩托、阿達禮等率兵迎戰。
洪承疇指揮上更勝一籌,清軍連戰連敗,損失慘重。
多爾袞惶恐不安,便下令撤退,並將部分八旗兵調回沈陽,讓皇太極大為惱火。
松錦之戰第一階段,清軍可謂是慘敗,多爾袞數天不敢下馬,勞累多度,這是他無子嗣的原因之一。
為了鼓舞士氣,嚴肅軍紀,皇太極剝奪多爾袞『睿親王』的爵位,並揚言將其處死,後釋放,以示震懾。
為了扭轉局勢,皇太極不顧身體多病,親自率兵迎戰洪承疇。
清軍攜帶數十門紅衣大炮,在火器上有了優勢,再加上明軍內部不和,洪承疇戰敗。
松錦之戰,皇太極贏得並不輕松,如果明軍配合默契,曹變蛟突襲大營時,也許清軍已經潰敗,讓洪承疇成為贏家。
回到沈陽,皇太極身體越來越糟,很快就病逝。
此時,八旗內部為了爭奪皇位進行新一輪爭奪,豪格、多爾袞都躍躍欲試。
1643年,八旗旗主在崇政殿召開會議,商議新一任皇帝的人選。
為確保會議『順利』進行,大殿周圍分佈著正黃旗、鑲黃旗的精兵。
多鐸提議,皇位應該由威望高的睿親王擔任,也就是自己的兄長多爾袞。
作為努爾哈赤的兒子,多爾袞能征慣戰,勝任皇帝的工作。
多爾袞掌握正白旗,多鐸掌握鑲白旗,兄長阿濟格又驍勇善戰,多爾袞確實具備當皇帝的實力。
可惜,對手肅親王豪格太強,多爾袞沒戲。
豪格,皇太極的長子,驍勇善戰,上戰場的時間比多爾袞還早,年紀也比多爾袞大3歲。
『崇政殿會議』之前,豪格已經聯絡鑲黃旗、正黃旗、鑲藍旗。
豪格本身掌握正藍旗,又得到正黃旗、鑲黃旗、鑲藍旗的支持,代善手中的兩紅旗,也傾向豪格。
如此,豪格比多爾袞優勢更大,有六旗支持,實力很強。
多鐸的發言,讓索尼、鰲拜等兩黃旗將士非常不滿。
索尼、鰲拜等兩黃旗將領按劍上前,直言:『不冊立先帝之子,寧可追隨先帝於黃泉之下』
兩黃旗表態,如果繼承皇位的不是先帝的孩子,就武力決勝負。
崇政殿外面的將士,也出現了『異常』,隨時可能闖進來,多爾袞沒了底氣。
索尼、鰲拜等人把眼光投向豪格,希望他能表態。
豪格假裝『謙虛』,說自己『德淺福薄』,不勝任皇帝工作,目的是讓大家『三勸進』,再稱帝。
豪格的『謙虛』,被多爾袞抓住機會,可以冊立先帝的其他兒子。
鄭親王濟爾哈朗提議,冊立皇九子,年僅6歲的福臨為帝,是為順治帝。
福臨成年之前,由兩位叔叔攝政,分別是睿親王多爾袞、鄭親王濟爾哈朗,皇帝能夠親政後,兩位叔叔隱退。
鄭親王的提議,八旗會議認可,多爾袞也同意。
為了防止出現意外,防止多爾袞、豪格違背『協定』,以禮親王代善為首的旗主建議大家一起『立誓』,宣誓擁戴順治,遵守『崇政殿決議』,得到與會者同意。
『崇政殿決議』,是八旗內部相互妥協的結果,也是福臨繼位,並確保安全的前提。
但是,福臨畢竟年紀太小,八旗內部有人不服,還想擁戴多爾袞稱帝。
碩托,代善的兒子,驍勇善戰,屢建戰功。
1626年,嶽托、碩托、薩哈廉兄弟勸說父親代善支持皇太極繼承汗位,有擁戴之功。
阿達禮,代善的孫子,薩哈廉的兒子,足智多謀。
順治繼位,碩托、阿達禮不服從決議,崇政殿會議後,他們勸說代善,要推翻『崇政殿決議』,擁戴多爾袞。
代善拒絕,碩托、阿達禮並不死心,便前往多鐸處,希望多鐸出面廢了順治,讓多爾袞繼位。
多鐸是個明白人,崇政殿上的劍拔弩張,他記憶猶新,便閉門不見。
碩托、阿達禮回到家中,繼續勸說代善,讓多爾袞繼位。
代善很惱火,為了避免八旗內部相互廝殺,他決定大義滅親,上奏順治召開八旗會議,處死碩托、阿達禮。
史載:『伊謂睿親王曰,爾為君,我即從爾,又告其祖禮親王曰,衆皆已推睿親王為君,爾何獨默然,禮親王睿親王俱以告衆質容情,實以其亂政妄行』
碩托、阿達禮將『想法』告知多爾袞,並試探代善、多鐸的意思。
多爾袞、多鐸是兄弟,是一條戰線上的盟友;代善手握重兵,得到代善支持,是多爾袞繼位的關鍵。
代善手握兩紅旗,子孫後裔能人眾多,如果支持多爾袞,以兩紅旗、兩白旗的優勢,足以壓倒豪格,以及群龍無首的兩紅旗。
代善遵守『崇政殿決議』,不惜處死碩托、阿達禮,斷了多爾袞的想法。
誰敢推翻『崇政殿決議』,碩托、阿達禮就是前車之鑒,多爾袞隻能放棄稱帝的想法。
參考書目:《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