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並不希望孫嘉誠死,更不會去犧牲孫嘉誠換年羹堯。
孫嘉誠是在雍正繼位後,得到雍正的賞識和重用的。
當時,孫嘉誠在雍正面前公然頂撞廉親王胤禩,批評制錢弊端,雍正不僅派張廷玉親自上門安撫,並且更是讓孫嘉誠從六品的戶部管事直接升任三品都察院禦史,這也讓孫嘉誠對於雍正是感激涕零。
孫嘉誠的能力是雍正非常欣賞的,在與年羹堯的飯桌上就說孫嘉誠是『戶部第一理財能手』,而孫嘉誠的性格雖然有些孤僻,但是人品和氣節,就連張廷玉也非常欽佩。
不同於陸生楠、謝濟世這些意氣用事、結黨營私的讀書人,孫嘉誠一直是向理不向人,就連見到李紱為廉親王所籠絡,他也可以不顧好友情誼,揚長而去。
這些都讓孫嘉誠打上了『孤臣』的標簽,因而才會得到雍正的格外賞識。
即便是孫嘉誠咆哮朝堂,參劾的是剛剛在西北大勝歸來,如日中天的年羹堯,雍正也沒有處罰孫嘉誠,這就說明,雍正本深就不想孫嘉誠死。
雍正剛剛繼位,百業待興,正值用人之際,朝堂之上自己信任之人又是寥寥無幾,好不容易找到一個不畏權貴、一心為公、忠心耿耿的孫嘉誠,雍正必然不是想讓孫嘉誠去送死。
同樣的道理,對於自己的府邸出身的奴才,現在的撫遠大將軍、節制西北四省軍政事務的年羹堯,雍正也是不會舍得處罰的,更不會說是用犧牲孫嘉誠去換取年羹堯的性命,在自身麾下本就人員匱乏、捉襟見肘的情況下,要一下子失去兩個人,雍正斷然不會這樣做。
雍正安排孫嘉誠前往西北,一來是為了推行新政,二來就是給年羹堯的一個警告。
孫嘉誠公然頂撞雍正,參劾年羹堯,並且到午門外求雨,證明年羹堯是奸臣,面對這些情況,雍正非但沒有處罰孫嘉誠,並且還讓孫嘉誠與年羹堯見面,安排孫嘉誠同年羹堯一起去西北,這是對於年羹堯非常明顯的暗示了。
首先,雍正已經開始對於年羹堯不滿。
年羹堯回京後,居功自傲,開始飛揚跋扈,『年選』任人唯親,對百官無禮,對於雍正也失去了往日的敬重,『隻知將令不知皇上』這樣大逆不道的話都說得出來,雍正必然是非常的憤怒,對於年羹堯也是非常的不滿。
雍正不處罰孫嘉誠就是表示,自己對於孫嘉誠所言事實的默認。
孫嘉誠說年羹堯就是京城中的奸臣,並且將年羹堯的罪狀一一條陳,縱然雍正當下表現的非常氣憤,但是也僅僅是罰孫嘉誠去午門外求雨。
但是天命不可違,老天爺的一場雨讓孫嘉誠的忠君之舉得到了明示,而年羹堯則被推到了奸臣的一邊,而雍正沒有用妖言惑眾等治孫嘉誠的罪,就是因為此情此景讓雍正也不想掩飾年羹堯的罪過,對於孫嘉誠的條陳予以了默認。
把孫嘉誠安排給年羹堯,就是要給年羹堯一個警告。
雍正不處罰孫嘉誠已經表明了自己的態度,並且將這個人安排在年羹堯的身邊,就是要給年羹堯傳遞一個非常明顯的信號,也是給年羹堯的警告,你年羹堯這次回北京做的事情已經是非常過分了,不僅是群臣看不下去,雍正也看不下去,就連老天都看不下去了,你要再不知道悔改,那就真的是會遭到天譴的。
而雍正最希望的也是年羹堯見到孫嘉誠,就想到孫嘉誠在午門外求雨的事情,想到的君臣禮儀與為官之道,對於自己的行為有多收斂。
既要推行新政,又要監督年羹堯,孫嘉誠確實是最為合適的人選。
雍正曾派十名大內侍衛前往年羹堯的大營,名義上是去歷練,實際上就是去監督年羹堯,可是這十個人一上來就被年羹堯恩威並施的拿下,徹底失去了作用。
在這種情況下,派遣不畏強權的孫嘉誠最為合適,畢竟,連皇上都不怕的孫嘉誠,肯定不懼怕年羹堯,必然是有話直說,給予雍正的反饋也是最為真實和可靠的。
而另一方面,孫嘉誠作為『戶部第一理財能手』,專業能力極強,加之在西北推行的是『火耗歸公』這樣的財政方面的政策,因而派孫嘉誠去才能更好的完成任務,達到雍正的目標,在治理西北財政的同時,也能凈化一下西北的吏治。
年羹堯殺掉孫嘉誠,成為了雍正與年羹堯關系崩塌的『最後一根稻草』。
年羹堯並不配合孫嘉誠的改革,並且是帶頭抵制,對於這一點,雍正沒有過多追究,就連李衛都表示可以理解年羹堯,讓雍正慢慢來。
但是當得知年羹堯殺掉孫嘉誠之後,雍正這次沒有選擇原諒,而是直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撤下了年羹堯,半年內,將年羹堯從撫遠大將軍一路貶到了杭州城外看城門的。
年羹堯殺掉了孫嘉誠,雍正必然是非常傷心,也是非常痛心的,畢竟失去了這麼好的一位大臣,同時,對於年羹堯,雍正不在忍讓,不僅是因為年羹堯居功自傲,目無君主,更是因為年羹堯已經讓自己徹底失去了控制,擅自殺掉了自己安排過去的人,這是明顯的與雍正對著幹,不服管束,企圖自立山頭的行為,雍正必然不得不采取措施。
所以殺掉孫嘉誠,也成為了雍正於年羹堯之間,『壓斷駱駝脊背的最後一根稻草』,雍正對於年羹堯已經沒有了信任,有的隻有無盡的憤恨,而年羹堯最終也隻得以非常悲慘的結局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