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軍服『兵』和『勇』的區別。《網路歷史》

我們在許多清宮劇中,會發現一個有趣的事情,就是在士兵身上穿的衣服,有的士兵胸前寫的是『兵』字,有的卻寫的是『勇』字。

這可不是影視作品搞錯了,事實上,清朝士兵身上的『兵』和『勇』是有區別的。

《圖片均來源互聯網,侵刪》

『兵』是清朝最常見的軍隊編制,分別有八旗軍和綠營軍兩種。

八旗軍是當時跟隨多爾袞南下出關的士兵們,隨著清軍入關後,他們擔任保衛京城安全的任務,武器裝備、工資福利是所有兵種中最好的,也是清朝最精銳的部隊。

而因為八旗軍人數較少,為了彌補數量,清軍放開限制,吸收了許多漢族子弟,因為軍旗是綠色的,所以被稱為綠營軍。

綠營軍的人數可以說是八旗軍的幾倍甚至十幾倍,但清朝還是更信任八旗軍,所以雖然綠營軍要比八旗軍艱苦,但八旗軍的待遇還是比綠營軍要好。

而『勇』字軍,先開始是作為一種臨時招募的預備軍隊,由於他們大多是普通的老百姓,所以叫做『鄉勇』,也會在身上印有『勇』字。

在平時,鄉勇並不編入正規系統,而是用於維護治安,給其他軍隊做後勤補給的工作。

一旦發生戰事,『兵』的人數不足,『勇』就被推向了戰場。

在清朝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的鄉勇發揮了極大的作用,期初鄉勇隻是臨時部隊,打完仗後就地解散,但隨著曾國藩、李鴻章等人招募統一練兵,『勇』字軍逐漸成為正規軍,也就是『湘軍』。

甲午戰爭之後,清政府軍事改革,取消了綠營軍和八旗軍,整合了各種團練勢力,『兵』和『勇』也不再涇渭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