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二個皇帝,也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
康熙六歲登基,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之一。
康熙在位期間,完成了清朝從入關之初的『百廢待興』到『康熙盛世』的轉變。
康熙一生幹了幾件大事。
——擒鰲拜少年康熙表現出的果敢和膽識鞏固了皇權的穩定和康熙親政的基礎
——平三藩青年康熙幾乎相當於把江山又打了一遍,穩定了江山的統一。
——收復臺灣功在千秋。
——剿滅葛爾丹鞏固了清朝的疆土。
但是到了晚年,康熙卻表現出『倦於朝政』,和『吏治寬怠』的明顯跡象。
九子奪嫡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產生的。
九子奪嫡,是指康熙朝後期,康熙的九個兒子,圍繞著『儲君之位』的激烈爭奪。
九位皇子分別是:大阿哥胤褆,二阿哥胤礽《太子》,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礻我,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
這九位皇子,或自成一派或結成同盟,輪番上陣,你爭我奪上演了一場爭奪太子之位的大戲。
在這其中,大阿哥胤褆,三阿哥胤祉自成一派,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結為同盟,八阿哥胤禩,和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礻我,十四阿哥胤禵為一個團體,就是著名的『八爺黨』,但十四阿哥胤禵被康熙成功『忽悠』,後期脫離了八爺黨自己單幹了——他自以為康熙給了他『傳位的暗示』。
為什麼在康熙朝後期會出現『九子奪嫡』的情況呢?
出現這個情況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太子立的太早,而康熙在位時間太長,生生的把『戰戰兢兢』的太子胤礽給磨的沒了耐心,同時也越來越沒信心。
胤礽這個太子,長時間活在他爹的陰影之下,苦熬三十多年還看不到老爹要撒手的跡象,並且看起來『越活越精神』。
胤礽的心態就會發生本質的變化,於是便開始『胡作非為』,越來越不像個太子。
太子出了毛病,就給了各位皇子機會。
扳倒太子就成了這些皇子們共同的心願。
可以說這個太子是四面受敵外加老爹越來越不待見。
一方面是自己不爭氣,另一方面是『墻倒眾人推』,這個戰戰兢兢做了近四十年太子的胤礽,最後還是被廢了,而且廢了兩次。
第二,康熙太能活,還太能生。
康熙一生,生了三十五個兒子,活下來的就有二十四個。
到了康熙後期,他的兒子們都已經成年並且很多已經開始開牙建府,輔政辦差了。
進入官場的皇子們,通過管理朝政建立了各自的『小圈子』,都有了或多或少的追隨者。
有了政治資本和人脈資源的前提下,想讓這些皇子們沒有非分之想就就顯得太天真了。
第三,就是康熙的確有不少能力很強的兒子。
可謂是龍爭虎鬥。
而康熙在第二次廢黜太子之後,對於儲君的人選和立儲的方式上,顯得猶豫不決,搖擺不定,這樣就會更加激發皇子們奪嫡的熱情。
在九子奪嫡事件中,隨著太子的兩次被廢,熱衷於爭儲的皇八子胤禩是很早就被康熙拋棄的皇子之一,不過和大阿哥胤褆相比,第一次太子被廢之後,大阿哥胤褆被圈禁,而八阿哥胤禩也被剝奪了『貝勒』的爵位。
但到康熙五十八年《五十九年?
》,又恢復了『貝勒』的爵位。
康熙晚年的這種搖擺不定,在客觀上加劇了皇子們內鬥的激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