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一生功過參半,為何還被稱為千古一帝?《網路歷史》

康熙皇帝在位時間六十一年,是歷史上皇帝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

一生武功傑出,文治也很善長。

在其執政期間,國土面積達到中國最大的時期,所以稱他為千古一帝。

一、康熙年青時宏圖大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1、平內亂,安人心。

十六歲鏟除鰲拜,二十歲平定三藩,興修水利。

2、抗外侮,求一統。

收復臺灣,抵抗沙皇侵略,西征蒙古,擴大了清朝的版圖,國土面積達1000多萬平方公裡,成為中華民族有史以來土地面積最大的時期。

3、少年老成,學有多長,會好幾門外語,是一個聰慧的君主。

二、康熙既有無情的鐵腕,又有俠骨柔情的心腸

康熙對於大清江山的長治久安,是十分重視的,如果有誰影響到江山一統的時候,他是絕不留情的。

無論是外國的侵略還是內部的生變,他都會毫不留情地給予鏟除和鬥爭。

但康熙又不是冷酷無情的鐵石心腸,有很多時候他都表現出柔情一面。

1、既註重人才使用,更關心老百姓的生活。

康熙在位期間,用了不少的人才。

但他更關心百姓的生活,興修了不少水利,為治理黃河,派人沿黃河溯源而上,找到黃河源頭,並繪成圖紙,形成了中國第一張有關黃河水情最完整的資料。

為鼓勵增長人口,規定對新生的人口不納入交稅范圍之內,極大地調動人老百姓生兒育女的積極性,人口由康熙初年到末年增長一倍多。

在古代農耕時代,人口即是生產力,一個家庭人口多勞動力就多,就能豐衣足食,中國現在13億多人口,與當時康熙皇帝提倡生育是密不可分的。

2、盡量不殺人。

康熙在平定各方勢力後,轉而改為柔性管理,尤其後期執政,對大臣從來沒有動過殺人念頭,最嚴厲的處罰就是摘除官帽回家休息。

在九子奪嫡大戲中,盡管阿哥們鬧得很兇,有的令他極度失望,但他也沒有象雍正那樣大開殺戒,而是以關進宗人府反省。

晚年在追繳國庫虧空時,對一些早年有功於自己的身邊人,還拿出自己和銀子給大臣還債。

三、康熙對漢文化領悟較深,並把漢文化列為治國之基

1、康熙深通多種文化。

他父親是滿人,祖父是蒙古人,母親是漢人,他一身集三個民族的文化,所以康熙既能文,又能武。

既有漢儒的文雅,又有蒙古族的豪放,還有滿人的騎射之長。

晚年對國外文化接觸較多,和一些到中國的傳教士成為朋友,歐洲國家當時在華的人員達到20多萬,有的甚至定居在中國,外國文化對康熙也有一定影響,所以康熙的文化底蘊是當時是任何人所無法比擬的。

2、康熙以漢文化為統治之主。

他有過多種文化的學習,有比較才有鑒別,他感到在他所了解的這些文化中,還是漢文明最為先進可用,對治國最為有效。

所以他一直繼承明朝的法例,明朝雖然滅亡,但他認為明朝的不少的東西還是值得學習借鑒的。

比如,早朝制度,就是從明朝那裡學來的。

後來的清朝繼位者無一不是以漢學為治國之本。

四、康熙處理問題深思熟慮,從不倉促決定

1、以極大的耐心對待收復臺灣。

自鄭成功收復臺灣後,他的後人打著反清旗號,一直不肯和祖國統一。

康熙用了十多年不斷派人去和臺灣談判,但鄭氏家族不肯就范,並提出要和朝鮮等國一樣待遇,隻做番國,不做臣子,這樣的話,臺灣就會從中國分裂出去,迫於無奈,康熙決定武力收復臺灣。

臺灣收復後,康熙明令鄭家父子不是反叛,對鄭的手下該當官的當官,該獎賞的獎賞,使臺灣很快平定下來。

由此可見康熙的良苦用心。

2、在對待漢人官員任用上,不再沿用原先的漢人做事,滿人監督。

他感到這是對漢人的不信任,容易引起漢官的反感。

很多重要崗位也都用上了漢人,這使得一部分滿人有意見,但康熙不為所動,因為他深知漢學的精深,滿人是學不來的,馬克思說過:『一個野蠻民族征服一個文明程度比它高得多的民族,最終一定會被這個民族所同化』康熙也許看到了這一點,所以無論從政事處理上,生活習慣上,大部分都沿用了漢族的習慣。

清朝之所以能夠延續200多年,康熙用漢、重漢、承漢的做法起了關鍵的作用。

3、在立太子問題上,也是反復考慮。

盡管太子第一次犯了錯,但還是給了他機會,再次恢復他太子位置。

表現了康熙寬廣的胸懷,要不是因為太子謀反,康熙不會廢除太子之位,為了解下情,康熙發明了密折制度,通過一些信得過的官員,直接向他寫奏折越級報告地方事務,這使得康熙能夠準確了解下情和民情,這一制度從此後任都用上了,對清政府的統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