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3年,皇四子胤禛收到一封很長的信件,主要內容是鼓勵他爭奪太子之位,一定要想方設法籠絡康熙皇帝的親信,同時加快培植個人勢力,絕不可有絲毫懈怠。
當時,皇太子胤礽已經第2次遭到廢黜,國之儲君空缺,奪嫡之爭達到白熱化階段,給胤禛寫信的人叫戴鐸,身份是雍王府的門人,也可以算是胤禛的謀士,至少他本人是這麼認為的。
戴鐸在小說和影視作品中的對應形象,便是那個跛腳的教書先生鄔思道,在雍正通向皇帝寶座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讓人意外的是,胤禛接到這封信後,第一反應是撇清關系,並回信勸說戴鐸,再也不要說類似的話,他無心爭奪權位。
影視劇中的鄔思道不慕名利,幫助雍正登基後什麼都不要,主動告別京城。
歷史上的戴鐸正好相反,此人極其熱衷於功名利祿,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飛黃騰達,他給胤禛出主意的唯一目的,就是希望將來雞犬升天。
胤禛對待戴鐸,也不像雍正對鄔思道那樣尊敬,他甚至有些反感這個人,但考慮到對方為人陰險狡詐,生怕關系破裂後,他會挾私報復。
於是,胤禛利用職務之便,給了戴鐸一個福建道員的職務。
進入官場後,戴鐸感恩戴德,開始主動幫助胤禛結交地方大員,他給主子寫信,一方面是給他出主意,另一方面也有邀功的意思,言外之意就是:你看我幹得不錯吧,將來要是成功了,千萬別忘了我。
不過,經歷了太子兩度被廢以及大阿哥、八阿哥相繼得罪康熙遭到處罰的事情後,胤禛改變了自己的策略,開始韜光養晦,表面上熱衷於研習佛法,營造出與世無爭的個人形象。
因此,戴鐸的信件送到後,胤禛生怕被人抓住把柄,才會表態拒絕。
不過隨著斃鷹事件發生後,八阿哥徹底倒臺,胤禛認為他已經是當仁不讓的皇位繼+承人,私下態度便有了180度大轉彎。
戴鐸身體不好,在福建任職水土不服,便請求將他調回京城。
胤禛接到消息後大為不滿,認為戴鐸應該把志向定為一省督撫,這樣才能更好地為他所用,奪嫡之心昭然若揭。
戴鐸領悟到胤禛的意思後,便決定繼續留在福建,還向主人討要了生辰八字,找到當地一個神奇的道士測算,得出的結果是『萬』字,意思便是萬歲爺。
胤禛大喜過望,兩人互通書信的次數更加頻繁,為了安全起見,他還特意找人定做了一個書匣子,裡面設有雙層隔板,機密信息便隱藏其中,即便被人截獲,也很難發現。
實際上,胤禛起初依附於太子胤礽,後來因為母親和養母的家族關系,與八阿哥、九阿哥走得比較近。
至少在十四阿哥成為皇位競爭者之前,八阿哥和九阿哥都認為胤禛是『自己人』,卻不知道他早就在暗中另立山頭。
最典型的一件事,便是八阿哥的生母良妃去世後,老八、老九特意邀請胤禛負責主持喪事,毫不避諱地談論八阿哥集團的秘密,可見對他並不設防。
由此可見,胤禛工於心計,擅長和對手打心理戰,是與生俱來的能力,早在他做皇子的時候,便不知道用了什麼手段,使得老八和老九一直被玩弄於股掌之上。
即便十四阿哥出任大將軍王後,成為老八和老九支持的皇位繼承人,胤禛和這位親兄弟的關系,也不像影視劇中描繪得那麼惡劣,兩人經常在圓明園聚會,這裡是康熙賞賜給雍正的私宅,如果關系和交情不夠好,根本不可能得到邀請。
不過隨著十四阿哥在戰場上表現突出,胤禛有些焦慮,但尚且能保持忍耐,表面上依舊不動聲色,戴鐸卻是急不可耐,多次寫信勸說胤禛早做打算,甚至提出建議,萬一將來奪嫡失敗,可以考慮退守臺灣,以圖東山再起。
從這件事就能看出,戴鐸並非擁有大智慧的謀臣,充其量是弱化版的陳平、賈詡,胤禛擔心他擅自行動,特意寫信警告他保持淡定,不要自亂陣腳。
然而,戴鐸還是背著胤禛,偷偷找到在家鄉養病的大學士李光地。
當時,李光地奉命返回京城,據說是康熙皇帝重新產生了立儲的想法,希望找他商量,當年廢黜太子的時候,他的意見就起到了關鍵作用。
戴鐸聽說李光地屬意八阿哥,便急匆匆地找到他,猛說胤禛的好話,還許諾將來事成,榮華富貴少不了。
這種暴露奪嫡想法的行為,氣得遠在京城的胤禛大發雷霆,連續寫信對他進行申斥,言語中充滿刻薄的意味,這和他即位後的性格表現完全一致。
八阿哥胤禩是一個廣納賢才的人,與其說他用人不拘小節、不看出身,不如說他是廣撒網,無論高低貴賤,只要表態支持他,便全部收入麾下。
胤禛對這種做法不以為然,他覺得在奪嫡鬥爭中,最關鍵的不是黨羽數量有多少,而是這些人是否管用,他看中的人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起初,胤禛還覺得戴鐸有些想法,經過這一系列事情後,便對他充滿鄙夷,再也不願考慮他的建議。
雖然雍正還是順利登基,但他並不認為戴鐸有多少功勞,更是提都沒提過他。
雍正即位後不久,戴鐸這位自詡為孔明再世的人,不僅沒有得到重用,而且被加上各種罪名,不明不白地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