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手握30萬重兵,掌控半壁江山,為何不直接推翻慈禧?《網路歷史》

公元一八六四年,曾國藩和其弟曾國荃率領湘軍,經過多年的敗多勝少終於攻入太平天國首都天京。

歷經十三年的太平天國運動隨著天京城的陷落標志著徹底失敗,此時的曾大帥權勢達到了巔峰,坐擁幾十萬雄兵獲得太平天國無數金銀財寶占據江南眾多區加上朝廷之中湘系官員支持。

又朝廷沒有兌現攻進天京者封王的承諾,而隻是給了曾國藩侯爵,手下和弟弟為他鳴不平紛紛勸進。

而曾國藩最終沒有調轉槍頭而是選擇急流勇退,裁撤湘軍讓弟弟回家養病,避免兔死狗烹的悲劇。

那麼曾國藩為什麼不起兵奪取天下,而是在功成之時放棄權利選擇身退呢?

可能的部分原因如下:

一、曾國藩忠君思想牢固,不願天下生靈塗炭

曾國藩作為文人出身,自幼便學習儒家文化,有著牢固的忠君愛國思想,不願擔負起兵造反的罵名。

另外作為大清朝大廈將傾的時候力挽狂瀾的人,看得出清朝早就已經是內憂外患。

加上和太平天國的十餘年的艱苦鬥爭,明白戰爭會給造成生靈塗炭,還可能有列強入侵的危險。

作為文人更希望國家安定,而不是天下大亂。

二、實力沒有外人看的那麼強

曾國藩和其弟靠辦團練發展湘軍,在和太平天國的鬥爭中不斷發展壯大。

但湘軍作為比較私人的武裝力量,是自己湊糧餉打太平天國還能湊到糧餉,要是造反恐怕糧草和餉銀也會是個問題,無錢無糧不聚兵。

另外湘軍號稱三十萬,可是派系林立山頭眾多,而且曾國藩提倡文人帶兵,基層將領中文人出身不少,又剛剛打下天京城分了銀子,打了十來年仗誰不想回家過好日子,何必跟曾大帥再刀口上舔血。

而他嫡系部隊也就曾國荃手上的區區五萬嫡系人馬,不足夠支撐消耗多久,且其弟性情暴虐難免日後為奪權兄弟相殘,還是功成身退的好何必造反。

三、左宗堂和李鴻章兩位實力派態度曖昧

起先左宗棠和李鴻章都是曾國藩手下的人,後來發生了些事朝廷為避免曾國藩坐大。

讓左宗棠組建六萬楚軍戰鬥力雖不強但擁有的水師,李鴻章組建了配備外國武器的七萬淮軍。

這兩大實力派和曾國藩關系比較曖昧,恐怕維持現狀對他們來說利益最大,起兵造反最後難免落個功高震主,倒不如聽命朝廷實現自己的宏圖大志。

最終左宗棠收復新疆,李鴻章進行洋務運動組建北洋水師可惜到頭來。

四、朝廷早有防備,起兵不能迅速奪取天下

自古以來造反不是趁著天下大亂如劉邦等,就是快勝利的時候摘取果實如趙匡胤和司馬家之流。

而此時太平天國覆滅國家趨於安定,面對實力不斷增大的湘軍朝廷既用也防。

慈禧太後派兵南下湘軍幾乎算是被包圍,加上曾國藩周圍有楚軍和淮軍,一旦有風吹草動相比就會被群起攻之。

手下能調動的也就十二萬人馬,其中嫡系隻有五萬戰鬥力顯然不夠,一旦兵敗難免作鳥獸散,一生功名利祿竹籃打水。

曾國藩作為太平天國覆滅後最大的危險,不免成了狡兔死走狗烹要烹的對象。

幸好知道功成名就的時候交出權利,削弱自己的實力否則難免身敗名裂,拿得起放得下不愧是晚清四大明臣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