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宰相劉羅鍋》開播之前,可能知道劉墉的人有限。
不過因為受這部電視劇的影響,在一般人的眼裡,劉墉似乎是一個深受乾隆皇帝喜愛,甚至能和『天下第一貪』硬剛的大清官。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在電視劇中,劉羅鍋的身世交代的並不是很清楚,如果看過前面的文章《一代牛人劉統勛,劉羅鍋的親爹,紀曉嵐的伯樂》的人就會知道。
劉墉的出身可非常不一般,他家不光是較早投靠清廷的人,而且他家還在清朝當了好幾代的官,劉墉的親爹劉統勛更是身兼大學士和軍機處,算是實際意義上的宰相。
因此單從這種出身來看,劉墉要比親爹隻是個副都統的和珅要強。
不過劉墉雖然是靠恩蔭的身份參加的科舉,但是他在科舉相關的學問這塊,還是完爆和珅的。
據一些非主流文獻記載,他當年差點拔得頭籌,後來還是乾隆出手,他才勉強成了二甲的第二名,而和珅當年的考試,是直接名落孫山的。
按照常理說,劉墉要家世有家世,要文化有文化,他的發展應該不會比小自己30歲的和珅差。
但是,劉墉在公元1751年就進入了體制,但直到公元1776年才當上《四庫全書》館的副總裁,而人家和珅雖然公元1772年才正式參加工作,但是人家到了1776年,就已經當上總裁官。
那麼為什麼劉墉的升遷比和珅差了那麼多呢?
這可能主要是因為三個原因:
第一,劉墉進入體制時,他親爹已經是清廷的高官,如果再讓劉墉強勢崛起,那麼他們對劉家的影響就太大了,這是一個統治者絕對不願意看到的;
第二,劉墉的籍貫在山東,是地道的中原人,這對於骨子裡還是依賴自己人的愛新覺羅家族來說,非我旗人,不能徹底放心使用;
第三,劉墉的祖輩都以清廉正直著稱,劉墉要想有所發展,自然也不會砸自己的招牌,而縱觀古代的皇帝,幾乎沒有一個到了晚年不貪圖享受的,劉墉的清正廉明對於國家很人民是好事,但是對於乾隆來說,他用著就有點不順手了。
公元1776年,是乾隆當皇帝的第四十一個年頭,此時的乾隆已經65歲高齡!雖然此時的乾隆還龍精虎猛,但當時是個人就知道,想當年能射殺老虎和黑熊的康熙,可是沒活到70歲。
已經一把年紀的乾隆此時想的,一定不會是如何『發揮餘熱』讓工作更上一層樓,他此時的想的應該是如何延緩衰老,如何延遲退休,如何利用現有的權利好好享受生活……
所以在和珅被重用之前,劉墉雖然升遷的速度不算特別快,但是總的來說,還是說得過去的。
公元1755年,劉統勛因為在西北的工作出現了紕漏,所以乾隆對他進行了懲處,劉墉因為受他爹的影響,也受到了貶值的處罰,但他很快他就被重新提拔任用;
公元1766年,劉墉本人因為視察之罪,而被乾隆皇帝處罰,當時如果按照相關條例,劉墉應該是要被判處極刑的,但是乾隆第二年就把被貶去軍臺效力的劉墉給招了回來;
公元1782年,劉墉頂著巨大的壓力《和珅當時權力已經很大》,把山東巡撫國泰給辦了,乾隆也算是站在了他後面;
但是在這次高光之後,劉墉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比如在公元1787年,乾隆皇帝曾公開批評劉墉。
這件事的起因,是乾隆認為兩位大學士年事已高,如果他們要辦退休,乾隆會點頭,這件事兩位當事人不知道。
而且後來乾隆看倆人身體還行,也就沒有主動提。
但是後來劉墉卻把乾隆的意思轉達給了這倆人,結果這倆人就跑來請辭。
這件事其實本來不太算個事,但是乾隆卻在公開場合批評劉墉,說他之所以『多嘴』,是因為自己覬覦那個位子。
劉墉在被點名批評之後,不光自己沒能轉正成大學士,就連原有的協辦大學士也丟了;
在這件事發生的同一年,乾隆讓劉墉去支持祭拜文廟,結果劉墉前腳辦完事,後面禦史就開始彈劾他工作態度不端正;
緊接著的第二年,一場鄉試出現了行賄案,劉墉作為上級領導受到彈劾;
轉過年來,劉墉因為對皇子的學業監管不力,而被降職;
公元1793年,劉墉被人彈劾身為主考官,卻因工作態度不端正,造成了一定後果…..
總之一句話,就是當時的劉墉怎麼做就怎麼錯。
有人看到這裡可能會問,是不是因為劉墉當年打了和珅的臉,所以和珅開始發起了對劉墉的打擊報復。
這一點的確有一定的依據,因為根據有些資料記載,在和珅專權的時候,很多人都站到了他那一邊,而『王傑、劉墉、董誥、朱珪、紀曉嵐、鐵保、玉保等諸人,終不依附』
所以和珅是有打擊報復劉墉的可能的。
但是,如果隻是和珅自己有這個想法,而乾隆還對劉墉像『初戀』一樣,和珅自己應該是玩不轉的,所以當時劉墉的『屢屢犯錯』,應該還有乾隆皇帝的因素在裡面。
那麼乾隆當時為什麼會對劉墉『變心』呢?
據一些資料記載,乾隆皇帝在公元1773年,就把未來的嘉慶皇帝秘密立為了繼承人。
康熙末年有過九王奪嫡的事情發生,所以自那之後,皇帝立儲君基本上都不再徹底公開。
但大臣們心裡沒底,後來乾隆又於1789年把他封為親王,算是給了一個大家都能理解的暗示。
乾隆後來通過內退,把皇位在明面上讓給了兒子,但他實際上還是大清的掌舵人。
以乾隆的本意,估計他是不想這麼『麻煩』的,和珅這幫人肯定也希望乾隆繼續奮鬥下去,但是嘉慶本人,和曾當過嘉慶老師的劉墉等人,應該是有自己想法的,所以乾隆的內退一定不太情願,而整個過程一定充滿了各種角力。
據一些非主流文獻記載,乾隆在禪位時,不想交出玉璽,後來還是劉墉想辦法勸說,乾隆才把玉璽叫了出來。
這件事雖然不一定為真,但是從乾隆死了以後,劉墉又開始變得『精神』,並幫助嘉慶搞定了和珅來看,劉墉當年應該和嘉慶走得比較近,自然也就被乾隆反感。
由此可見,劉墉之所以『不受乾隆待見』,前期可能是因為他的身份,而後期則是因為他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