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清朝末年,朝政腐敗,民不聊生,再加上外國列強入侵,內憂外困,於公元1851年引發了舉世矚目的農世起義——太平天國起義。
2年後,也就是公元1853年,太平天國一路摧枯拉朽攻克了南方重鎮——南京。
之後,洪秀全將南京改為天京,定都天京,建國太平,之後與清廷形成南北對峙的政權。
然後,後人卻圍繞著太平天國建都南京一事而引發大爭議。
那麼,太平天國定都南京究竟是正確的決定,還是錯誤的呢?
其實,定都天京並不是洪秀全想要的都城,他想要的都城是開封。
據後來南京被清軍攻破,忠王李秀成被擒後的《供詞》講敘:洪秀全發動起義後,定了三步走的戰略思想和目標。
第一步攻克武昌,第二步攻占開封,第三步是攻破北京。
按照個戰略思想,太平軍雖然經過坎坷和風雨,但還是順利拿下了武昌。
然而,之後太平軍的行軍路線,太平天國高層卻發生了嚴重分歧。
天王洪秀全當然主是張的是北伐。
理由時乘勢而上,攻取河南,然後再一舉攻克清廷老窩,推翻『清妖』, 直接顛覆滿清的統治,隨後建立全國性的統一政權。
洪秀全想定都開封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洪秀全認為開封是老都城,為天下之中,四達之地,土厚水深,乃是『斬邪留正』『一統天下』的理想根據地。
殿左一指揮羅大綱就曾言:『欲圖北,必先定河南,大駕駐河南,軍乃渡河』 太平軍一個名叫卞三娘的女頭目主張,也主張直接進攻襄樊,然而直取河南,進取中原心腹。
從地方志中記載的『賊匪有窺伺荊襄之意』等語句,可以看出北上中原是天王洪秀全乃至諸多將領的主張。
而太平天國另一位重要級人物東王楊秀清的主張是『東歸』。
理由是:『專意金陵,據為根本,然後遣將四出,分擾南北,即不成事,黃河以南,我可有已』的戰略。
楊秀清之所以力主建都南京,真實原因令人咋舌,據李秀成的《自述》,在攻打南京前,為楊秀清駕船的一位湖南漁夫曾給他提出了這樣的建議:『河南河水小而無糧,敵困不能救解。
爾今得江南,有長江之險,又有舟隻萬千,又何必往河南。
南京乃帝王之家,城高池深,民富足餘,尚不立都,爾而往河南何也?
』
湖南漁夫話裡的中心思想隻有一句話:如果你要建都千萬不要建到開封,一定要建到南京。
理由是:相比於開封,南京更富裕、更險要,實乃帝王之都。
同時,太平天國現在擁有強大而迅捷的水師才能順流而下,連續攻克九江和武昌。
現在帶水軍順勢東下攻下南京不在話下,而如果定都開封,那是舍水而就陸,自取其短啊。
楊秀清覺得這位漁夫的話很靠譜,於是采納了。
殊不知,這位漁夫不想背井離鄉去北方,才出此餿主意。
當然,楊秀清的主張也遭到了諸王的反對,理由是:以南京為根據地,短時間雖然可以與清朝長期相持。
然而在歷史上以南京為都的政權基本上都是『偏安』政權,這種政權容易意志消沉,最終為北方政權所顛覆,都是短命王朝就是最好證明。
楊秀清當然也有反駁理由: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不也是以南京為都城,最終奪得天下的嗎?
諸王的理由是:朱元璋之所以最後能夠攻取天下,是因為他們與元廷之間,還隔著韓林兒這個龍鳳政權。
因為中間有一層保護傘,朱元璋才能積蓄力量,反攻倒算,最終摧毀元朝。
而太平天國的形勢和朱元璋完全不同,他們和清廷劃江而治,清軍勢必會猛赴,太平軍根本沒有安心發展的機會,而時間一久,清朝必然會調集天下的兵力圍攻天京,南京也難以堅守。
然而,東王楊秀清是太平天國的二號首長,他掌握著軍政大權實權。
為了壓服洪秀全和諸王,他不惜使出殺手鐧——以『天父下凡』為名進軍南京。
無奈之下,洪秀全隻好放棄以中原為家的夢想,改而定都天京。
如果說定都南京是楊秀清軍事部署的第一個大失誤,那麼,分兵北伐則是楊秀清軍事部署的第二個大失誤。
即便算是定都南京了。
這時,太平天國還有一舉推翻清廷政權的機會,那就是北伐。
事實上,楊秀清也進行了北伐,隻不過是孤軍北伐——他派出了大將林鳳祥和李開芳,率領2萬精兵北伐。
林鳳祥和李開芳雖然是太平天國的虎將,並且一直起到了急先鋒的角色,但他們僅僅率領2萬士兵北伐,顯然犯了孤軍深入的大忌,即便如此,兩人還是沖破清軍層層阻擋,連克清廷數十座城市,竟然打到了離北京不遠的天津城外。
最後,面對號稱清朝第一精師——僧格林沁部,北伐軍在無援軍的情況,仍堅守數月之久,可見太平天國軍隊的戰鬥力,也可見清軍的腐敗無能。
試想想,孤軍深入的林李二將都差點直搗黃龍了,如果太平天主力部隊全部北伐,北京還能守得住?
果然,因為過早建都南京,太平天國上下喪失了進取的激情和動力,諸王也加速腐化,開始爭權奪利,最終導致『天京事變』的發生,從而走向了滅亡之路。
曾經參加過太平天國革命的英國人呤唎在《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就曾直接指出:『天王在南京停留下來,實在是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而且是一個使他失去帝國的致命的錯誤……』其一語道破太平天國失敗的真實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