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即位爭議不斷,是否與他的『兩面派』有關?爭儲奪嫡全憑這招。《網路歷史》

關於雍正繼位,歷來有多種說法

有說雍正給康熙進參湯時,給老皇帝暗下毒藥,康熙察覺後,將一串佛珠砸向他,之後七竅流血而死。

而雍正則以佛珠為信物,對外聲稱康熙將大位傳給了他。

有說詔書是隆科多篡改的,他把『皇位傳十四子』中的『十』字加了一橫,下面再掛一鉤,就是成了『皇位傳於四子』了。

還有說十四阿哥原名叫胤禎,隆科多將『胤禎』改成了『胤禛』。

然而仔細推敲,以上三種說法,一條也站不住腳。

首先,第一條,據有關史料記載,康熙在世時最反對喝人參湯。

而且他那次所生之病是重感冒,感冒發燒,怎麼能以火益火,更不可能喝人參湯。

至於說雍正下毒,那就更不可能了。

再說第二、三條,在清代稱呼或書寫皇子次序時,必先在寫次序前加上一個『皇』字,如皇四子、皇十四子。

如果說隆科多篡改遺詔,將十字改為於字容易,但讀起來就尷尬了,成了『傳位皇於四子』。

所以,這一條謠言違背了清代對皇子的稱呼方式。

更何況在清朝的正式文件中,『於』和『於』並不通用,傳統詔書中隻能使用『於』。

再者而言,清朝的傳位詔書,除了漢文,還有滿文,不管誰來改詔書,即使改了漢文,那滿文要不要改呢?

因此,以上幾種說法都是說不通的。

那麼雍正為何會受到這樣的質疑呢?

這都是因為雍正的確是『兩面派』造成的。

康熙末年諸皇子夜以繼日地進行著爭儲奪嫡的鬥爭,當時在世人心中,有望繼位的有四位人選,分別是皇太子胤礽、皇長子胤禔、皇八子胤禩、皇十四子胤禵,而對於皇四子胤禛,普遍印象比較淡漠。

那麼這位默默無聞的皇四子胤禛,是如何作為一匹黑馬殺出重圍的呢?

實際上,他所玩弄的手腕與其它皇子相比,也沒什麼高明之處,一朝勝出都是多年苦心經營的合理結果。

胤禛是康熙的第十一子,在出生前後有七個兄長皆早夭,因此按照後來的排位,他就成了皇四子。

她的母親地位也不高,不過受康熙寵幸倒是真,一路從宮人晉升為妃。

但是胤禛卻不是由生母養育大的,而是由康熙的第三任皇後佟佳氏撫育成人的。

由於佟佳氏無子,所以將胤禛視如己出,母子關系很好。

佟佳氏是一等公佟國維的女兒,也是康熙帝生母的侄女,還是隆科多的姐姐。

可以想象,這段經歷和關系對胤禛之後幾十年的個人發展有著一定的因果關系。

康熙一向很重視對皇子們的教育,胤禛也不例外。

在青年時期,他便學習了滿、漢、蒙文字,經史和騎射等科目。

在十九歲時便跟隨康熙親征噶爾丹,經受過軍旅生活的鍛煉,同時,康熙還時不時給他派一些行政方面的臨時差事。

青少年時期的學習和實踐,為雍正日後積累了足夠的文化、歷史知識,不論是爭儲還是奪位,他都能遊刃有餘。

康熙三十七年《1698》,他被封為貝勒,從而在皇室中具有了一定的政治地位。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帝廢掉了皇太子,這一事件令胤禔、胤禩欣喜若狂,他們都使出九牛二虎之力向儲位沖去,結果卻受到了康熙的嚴厲打擊而聲名大損。

胤禛在這件事上就表現得非常智慧,他深知皇太子與康熙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康熙是念及父子親情的人,雖然一時生氣,但之後態度必然會有所轉變。

於是,胤禛在此次事件上采取了調和的態度。

他一面勸康熙保重身體,而另一面對於胤礽也沒有落井下石,而是在有機會時就為胤礽說上幾句好話,以緩和父子之間的矛盾,比如胤礽說絕無謀害康熙之心,就是胤禛代為轉達的。

同時,他還要極力避免觸怒胤禔、胤禩等人,以免被視為太子黨。

對於胤禔、胤禩等人所幹的壞事,他也沒有揭發。

可見,胤禛考慮問題非常具有全局觀,更為關鍵的是,他自己一再表示無意營求儲位。

因此,在廢太子的事件中,胤禛成為獲取實惠最多的一個皇子。

康熙四十八年,他便被封為親王。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月,康熙再度頒旨廢皇太子。

同時為了防止諸皇子爭儲鬥爭再度發生,康熙明諭不立儲君,並禁止臣下就此建言。

而此時的胤禛,由於政治地位的提高,政治野心也隨之膨脹了,於是,他毫不猶豫地投入到了 爭儲的鬥爭中去。

但他又深知康熙對此深惡痛絕,因此,他的活動十分隱秘。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他的新信戴鐸給他寫了一封密信。

大致意思就是,對當時的政治形勢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並指出在這個關鍵時刻,哪位皇子的策略得當、活動積極,誰就最有可能勝出。

此外,還要他注意策略,對上要想盡一切辦法取得康熙的信任。

對下還要處理好兄弟關系,不能鬧僵。

但做到這些還遠遠不夠,還要大力聯絡百官,大力扶持自己嫡系,將他們安插到各級要職,為奪取天下做好充足的準備。

戴鐸的這封密信不簡單,等於是給胤禛參加爭儲鬥爭制定了一份詳細的操作指南。

胤禛對此也十分重視,將其視為『金石』之言。

胤禛工作的首要重點對象就是康熙,康熙晚年兒子爭儲鬧得心境不寧。

胤禛便在康熙誕辰或閑暇之日,邀其臨幸圓明園或熱河避暑山莊獅子園,舉行一場小型的家庭聚會,讓康熙感受一下天倫之樂,乾隆就是在這個時候進入康熙眼中的,為雍正也是加分不少。

這樣一來,即使康熙不建儲君,但在慮及身後事時,至少會將胤禛作為一個候選人。

對於與胤禛一起競爭的對手,比如皇三子胤祉、皇八子胤禩、皇九子、皇十四子等人,他雖然內心對他們恨之入骨,但在表面上能做到絕不拆臺。

同時,為了迷惑對手,他信佛甚篤,並自我標榜『天下第一閑人』,以示自己與世無爭的心態。

而在背地裡,他的動作卻大得出奇。

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他千方百計地招攬官員,經過多年苦心經營,終於形成了一個小集團。

這個集團的主要成員有:川陜總督年羹堯、湖廣總督魏經國、副都統常賚、四川佈政使戴鐸、河南開歸道戴錦、蘭州府同知沈廷正、清江理事同知馬爾齊哈、內閣中書博爾多、步兵統領隆科多、皇十三子胤祥等等。

雖然看上去人數不多,但這些人的活動能量卻很大。

在胤禛的指揮下,他們經常出入大學士、九卿和六部官員之門,不斷地進行遊說,甚至將李光地也拉到了他們的陣營。

由此看來,雍正能在康熙末年的爭儲鬥爭中勝出,順利繼位絕並非偶然,而是他多年苦心經營的結果。

由於胤禛在即位之前,與他的幾個對手胤禩等人進行過激勵的明爭暗鬥,在他繼位之後,失敗的對手為了平復內心的不忿,往往會散佈諸多不利於胤禛的謠言,說胤禛爭儲篡位的傳言,也是在這種背景下,被流傳到民間去的。

這些宮庭傳聞到了民間之後,又不斷地被發酵,文人把它演繹成小說,史學家在說正史的時候,也愛把野史逗趣。

人們對小道消息的興趣似乎永遠都大於『大道』,這大概古今之人的通病,無藥可解。

因此,雍正篡位的流言便不斷地流傳,一直流到了我們的耳朵裡。

不論康熙的遺詔究竟如何,歷史的現實是,皇四子胤禛坐上了龍椅。

而且從帝王逐鹿說的角度來看,九子奪謫鬥得本來就是實力,即便其中有陰謀,那也是膽識與智慧的較量,最後勝出者也必定是憑著自己的能力勝出的。

事實上,在雍正為帝的十三年中,他的確用自己的實力向歷史證明,他完全勝任皇帝一職。

相比之下,那些篡位傳言並不足為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