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溥儀的經歷幾乎是眾所周知的,他在皇位上的三上三下更是成為歷史趣談。
而多數時間與溥儀同進同出的『末代皇弟』溥傑,由於娶了一位日本妻子,曝光率也是極高。
然而很多人沒有注意到,在北京一座老舊的四合院裡,住著一位執教小學40餘年的老教師。
這位被許多小學生稱作金老師的老先生,就是溥儀的四弟愛新覺羅·溥任。
他雖然有一個皇帝哥哥,而且大伯是光緒皇帝,甚至他的姨奶奶是大名鼎鼎的西太後慈禧。
作為一個真正的皇親國戚,溥任與兩位哥哥卻選擇了不同的道路,非常低調地活到2015年。
出身帝王家
1918年,愛新覺羅·溥任出生於北京什剎海北岸的醇親王府裡,也就是現在的宋慶齡故居。
作為一個王子,溥任的家世絕對是顯赫的,然而要仔細一看,他的家世背景更是讓人瞠目結舌。
當然,這一切都要從他的祖父奕譞說起。
奕譞是道光帝的第七個兒子,也是咸豐帝的弟弟。
當然,這些關系在後來都比不上另一層關系,那就是他的妻子葉赫那拉·婉貞,是慈禧太後的親妹妹。
因為這層關系,在慈禧太後垂簾聽政主宰中國命運時期,奕譞是清政府裡響當當的實權派,後成為醇親王。
當他的二兒子載湉成為光緒皇帝後,奕譞的人生達到最高光時刻。
最後五年,他是在總理海軍衙門任上度過的。
奕譞的五子載灃繼承了醇親王位,其後載灃幾乎復刻了父親的人生歷程。
他的大兒子溥儀成為宣統皇帝,他自己成為最後一任攝政王,而愛新覺羅·溥任就是載灃的第四個兒子。
如果中國沒有出現辛亥革命,清政府能夠一直茍延殘喘下去。
因為大哥宣統帝溥儀沒有兒子,二哥溥傑的子嗣有日本血脈,而三哥溥早夭,那麼溥任的長子最有可能成為下一任皇帝。
由此再推下去,溥任想必會繼任醇親王,又可能成為一位響當當的實權人物。
當然這一切都是如果,由此可以知道,溥任的前途曾一度那麼『金光燦爛』。
一場辛亥革命,不但是改變了中國的歷史進程,同時對於這個一家三世『兩度潛龍』,先後出過兩位皇帝的帝王之家的影響更是極為巨大。
辛亥革命爆發後,生性淡泊、為人忠厚並且頗識時務的攝政王載灃便卸任回家了。
他神清氣定地對夫人說:『從此就好了,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
從那時起,這位曾經的攝政王沒有過任何心有不甘的舉動。
他冷眼旁觀了『張勛復辟』 的鬧劇,多少貝子貝勒來找他,希望他能夠振臂高呼,集結力量出山,都被他一一拒絕。
載灃實在是厭倦了政治鬥爭,對『大清』必然滅亡的命運更是心知肚明。
1925年1月,載灃在家中隆重地接待了孫中山先生,兩人握手言談。
載灃坦言:『他最擔心的是,怕因為同意宣統皇帝退位,因而被清朝遺老指責是他斷送了大清江山』。
而孫中山則贊揚他:『在辛亥革命後辭去攝政王,此舉是愛國的,有政治遠見的行為』
孫中山還肯定了他的政治定力,認為他在『關鍵時刻能把國家和民族利益擺在前頭,而把家族利益放在一邊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那時候,已經是7歲少年郎的溥任,親眼目睹了父親與孫中山握手談話的一幕。
這對他的性格和日後的成長經歷,有著深刻的影響。
當然後來大哥溥儀不甘心失去手裡的權力,1932年出任偽滿洲國『執政』,1934年當上『滿洲帝國皇帝』,實際上卻成為日本侵略者的『兒皇帝』。
而溥任與父親載灃遷居到天津,冷眼看著世界的變化。
後來載灃還是掛心溥儀、溥傑兩個兒子,溥任便陪著父親去長春看望兩位兄長,這趟出行完全是私人身份,沒有任何政治色彩。
當時,父子二人親眼見到溥儀處處被日本人所控制的情形,根本沒有『皇帝』的威儀。
載灃悄悄對溥任說,當小日本的兒皇帝有什麼好?
連石敬瑭都不如呢!溥任也極為認可這一點。
然而這時候卻出現一件麻煩事,那就是日本人和溥儀特別看重載灃、溥任父子二人的到訪,極力勸說他們留在長春。
這不啻於是狼窩虎穴,於是兩人便設計返回天津。
在溥任的掩護和幫助下,載灃裝病臥倒在床,數日不吃、不喝,似乎真的病得不輕。
實際上,每天溥任暗地裡給父親餅幹吃。
這對於一個十三四歲的少年來說,那是一個很大的考驗,不但要秘密,更要機警,不能露出任何破綻。
好在這一計策沒有被日本人和溥儀識破,父子二人才得以離開長春,回到天津,逃出了日本人的魔爪。
這時的溥任就已經表現出了極為沉穩、機智的性格,並且眼光也極為遠大,沒有被溥儀當時的虛假權勢所蒙騙。
金老師原來是『任四爺』
此後無論是在天津,還是回到北京的醇親王府生活,載灃和溥任父子二人就再沒有分開過,真可謂是相依為命。
當時的日本人和後來的國民黨都對醇親王府虎視眈眈,為保全家業,父子二人商議利用王府內閑置的房子辦學,這樣作為辦學之地,就不會被強行沒收。
1947年,由溥任出面,籌辦了『競業小學』。
載灃任董事長,溥任是校長,妹妹當老師,課桌椅都是用王府的舊物改制的。
招收的也多是附近的貧苦家庭孩子,很多學生都是免收學費的,可謂是當時的『義務教育』。
最初隻有20多名學生,後來發展到6個年級200多個學生,這樣光靠溥任兄妹就有點教不過來了,於是他們就另外請了幾位教師。
溥任親自代課,當時他對外用的就是金友之這個名字。
他講的最多的是語文,有時課比較多時,講的咽炎都發作了。
這所小學辦得可以說是有聲有色,一直堅持到新中國成立。
溥任回憶那時的情景,真的是一言難盡。
當時『父親載灃重病時,隻能坐輪椅行動』,而且『大哥溥儀、二哥溥傑在戰後生死不知』。
全家的『大事小事、裡裡外外全靠我一人承擔』,而且還要『飽受府內國民黨駐軍的騷擾』。
『若不沉穩,行嗎?
如意志不堅強,輕舉妄動,何去何從稍有差池,命運將不堪設想啊!』
溥任回想起來仍然是感到如履薄冰,不寒而栗。
1949年1月30日,北平和平解放後,忐忑不安的一家老小終於得到了一個大喜訊:醇親王府作為載灃的私產,政府要出錢收購。
1949年10月,溥任出面將王府賣給高級工業學校,全家遷居東城魏家胡同一個大宅院內。
但是他們的辦學依然沒有停止,隻是把學校搬遷到家廟裡。
直到1957年,溥任按照國家統一辦學的政策要求,把競業小學連同房產一起,全都交給了國家。
他自己則仍留在西板橋小學、廠橋小學教書,一直到1988年退休。
他在三尺講臺上度過了四十多年的粉筆生涯,『金老師』受到了學生的尊敬和愛戴。
回憶起當小學老師時的美好時光,溥任充滿激情:『那時候,每人也就掙四五十塊錢,也沒人說累,幹得還挺來勁兒,活得很充實啊!』
然而許多學生不知道的是,他們的金老師在家族裡是響當當的『任四爺』。
當然,這都是街坊鄰居和許多老北京人對他的稱呼,他們感覺這麼叫,透著一股親切的味道。
溥任居住的是一幢古老的舊宅,小院雖然分為兩進院落,但是卻因年久失修,門樓和院門顯得破舊簡陋。
而無論從衣著打扮還是日常生活,絲毫都看不出溥任跟鄰裡街坊的任何區別。
街道鄰裡也都公認溥任是一個厚道的老實人,從來沒人把他看作是與眾不同的『皇族』。
生活中的溥任有兩大『怪癖』。
一是,出門必定會到書店瀏覽一遍,買書之後才肯回家,否則不算出門。
二是,大凡走路時總是低著頭,每逢看見路上有石頭,一定會彎腰拾起,揣在手裡琢磨個沒完。
有的街坊就開玩笑地說:『四爺,您是在練腰功吧?
』
也有人不解地詢問:『四爺什麼寶物沒見過?
怎麼迷上普通的破石頭啦?
』
在溥任所居住的小院裡,隨處可見大小不一的普通石頭。
甚至是書房裡各類清史古籍的間隙中,居然也擺放著各式石頭,溥任這個奇特的癖好多年都未曾改過。
溥任前後共有兩任妻子,發妻名叫金瑜庭,是清末內務府大臣世續的孫女。
兩人共同生育了三兒兩女,隻是不幸於1971年病逝。
4年後,溥任與光緒朝工部侍郎張翼的孫女、天津著名收藏家張叔誠的女兒張茂瀅再續良緣。
由於有著共同的話題和愛好,老兩口度過了20多年的恩愛好時光。
真正的視金錢名利如糞土
溥任一生淡泊名利,甘守清寒。
他不止一次表示:『甭看我們是皇族,可我這一家人從來不靠吃‘祖宗飯’,這是全家人感到最光榮的!』
溥任家裡有一幅祖父親手書寫的治家格言,當時嵌在木框的玻璃鏡子裡,掛在嫡祖母葉赫那拉·婉貞的屋裡。
她常常指著,讓兒孫們大聲誦讀、記牢。
這幅治家格言仿如順口溜,其內容又與《紅樓夢》裡的《好了歌》極為相似。
無論到何時,溥任都能夠一字不差地背誦出來:
『財也大,產也大,後來兒孫禍也大。
借問此理是若何?
子孫錢多膽也大。
天樣大事都不怕,不喪身家不肯罷。
財也小,產也小,後來兒孫膽也小。
借問此理是若何?
子孫錢少膽也小。
些微產業知自保,儉使儉用也過了』
這幅《治家格言》不但好讀好懂、而且易記易背,但是更加意蘊深長,發人深省,甚至讓人有過目不忘、耳目一新的感覺。
溥任表示:祖父用工整的楷書,一絲不茍地為子孫抄寫了這份『精神遺產』,比醇親王府裡所有的金銀珠寶、價值連城的文物古董更值錢、更有意義。
從這裡就可以看得出來,從溥任的祖父奕譞時起,就樹立起謹小慎微、淡泊權勢的思想,做到為人謙抑、遇事退讓,無事不小心,無處不謹慎。
而後世子孫不允許倚仗先輩恩蔭,財大氣粗,招惹是非,更是成為他們家的傳統。
溥任家裡還有一塊傳自祖父的木鏡,是奕譞在去世前一年,親手用樺木制作的木鏡。
上面鐫刻著他親手書寫的『有鏡之名無其用,吾人鑒之宜自重!』的十四字箴言。
而溥任『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存誠守拙,甘守清寒』的平凡人生,恰是對這兩大傳家格言和家訓的躬行實踐,並將其精神與時俱進地發揚光大了。
溥任生活極為儉樸,在小學教師的崗位上一幹就是40餘年,以每月58元的微薄工資,養活了5個子女。
然而他在公益事業上卻極為慷慨,樂善好施成為他的常態。
長期以來,古董文物都是財富的象征,特別是出自宮廷的禦用器物,更是價值連城。
而這些年,生活貧苦的溥任卻陸續向國家有關部門捐獻了上千件珍貴文物。
其中包括珍貴的欽定殿本《二十四史》《大清實錄》《清實錄》《大清會典》《愛新覺羅宗譜》等上千冊原版古籍善本,這使得北京大學圖書館立時具有了幾分厚重的氣息。
其中,還有更加珍稀的物品,包括清朝歷代皇帝畫像、康熙皇帝禦題古硯、咸豐禦筆條幅、慈禧太後手書等絕世之物。
可以說,只要拿出任何一件放到拍賣會上,拍出幾千萬元甚至上億也不在話下。
然而溥任卻毫不為所動,全部無償捐獻給國家。
到了後來,溥任索性將傳家的寶物—-珍藏多年的醇親王金印,也獻給了國家歷史博物館。
而在生活中,溥任閉口不談皇家往事,以至於多年的老同事也都不知道他的『皇弟』身份。
退休後,他癡迷於研讀史書,尤其遨遊於晚清歷史研究之中,且屢有心得問世。
歷經數年考證,溥任精心整理了父親載灃所著《使德日記》,又先後在《燕都》等雜志發表了諸如《醇親王府回憶》、《晚清皇子生活與讀書習武》、《清季王府於飲食醫療偏見》等一系列頗有歷史價值的文史資料。
由於家學淵源,溥任曾經師從名家,專攻過繪畫和書法。
他不但極為擅長欣賞古玩和字畫,他本人的楷書和山水繪畫也堪稱一絕。
一時間,皇弟手書成為人們求取的對象,而只要是涉及到老北京和天津衛的傳統文化,他一向是來者不拒。
因此,什剎海畔的『會賢堂』、京西『金頂妙峰山』以及天津望海寺大悲院等很多地方,都留下了溥任的墨寶。
文史出版社準備出版一部記述老北京胡同文化的書籍——《胡同春秋》。
溥任看過後,認為記述相當的客觀翔實,便毫不猶豫地當場題寫了書名,又親自鄭重地鈐上了自己的印章。
甚至就連古籍《古代聖賢教子篇》,出版方也誠邀他題寫了書名。
他的書畫作品更是先後在日本、 韓國、香港以及新加坡、馬來西亞舉辦過展覽,頗受海外華僑歡迎。
而每次展覽後的拍賣所得,他都會全部捐獻出去。
暮年的溥任,還用拍賣書畫作品所籌的善款建立了『友之獎學金』,以資助少數民族學校的貧困子女。
他還多次向京郊少數民族學校、災區人民和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捐款,並建立了『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基金會』,以表自己教書育人、教育興國之赤誠和愛心。
溥任將祖輩的家訓嚴格的傳了下去,他的三兒兩女都嚴格地遵守著,並且走出了不一樣的人生。
大兒子金毓嶂曾任北京崇文區副局長、市民委副主任和市政協常委,算是走上了仕途。
同事們都笑稱他『金爺』,透著親熱、透著尊敬,也透著一股歷史的厚重。
剩下的幾個兒女都走上教育崗位,隻有三兒子金毓嵐後來改道,走上了古董收藏的道路,他專門收藏了家族很多照片,或許將來也會成為文物。
2015年4月10日,溥任悄然病逝,享年97歲。
溥任是中國近代百年歷史的見證者,是愛新覺羅皇族最具權威的發言人。
溥任的一生,平凡卻不庸碌,傳奇而又精彩,他以平和、平靜的心態,創造了自己以及家人平凡、平安的人生。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應該是對他一生的真實寫照。
文/藍風燭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