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八年《1858年》,中英、中法簽訂《天津條約》,按說只要一互換條約批準書,第二次鴉片戰爭就可以結束了。
誰能想到,就在這最後一道程序上發生了一場大波瀾。
咸豐帝對英法代表進京換約的人數、進京線路、停留時間做了規定,咸豐帝的這些安排即使用今天的國際法衡量,也是合法的。
但英法聯軍早已把清軍看扁了。
不僅完全不按照咸豐帝規定的進京路線,而且還要求全副武裝進入北京,人數自行決定。
因此聯軍在大沽炮臺與清軍發生沖突,聯軍開始暴力解除大沽炮臺的障礙,此時負責大沽炮臺的是蒙古親王曾格林沁,任何一個國家怎會允許他國軍艦駛入軍事禁區?
任何一個中國人怎能容忍他們這樣地肆意妄為!大沽炮臺的清軍對英法聯軍發起了攻擊,大敗英法聯軍。
從此英法聯軍徹底與清朝結仇,決定展開報復。
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近2萬人登陸大沽炮臺。
清軍不是英法聯軍船堅炮利的對手,幾乎全軍覆沒。
很快英法聯軍占領天津。
千年古都北京徹底暴露在西方列強的炮口之下。
北京危矣怎麼辦?
首先提出咸豐帝去熱河的是曾格林沁。
曾經他建議咸豐帝『木蘭秋菊』,就是出去避一避。
所謂木蘭秋狝,就是秋天到熱河《今承德》北部的木蘭圍場打獵,這是康熙帝確定的制度,乾隆、嘉慶都遵循不變。
以此訓練軍隊,鍛煉尚武精神。
咸豐帝動心了,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但是咸豐帝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難題:作為一國之君,大敵當前拋棄宗廟、臣民、自己去逃命,天下人怎麼看他呢?
咸豐帝宣佈禦駕親征,實則『投石問路』。
朝堂上立刻掀起大波瀾。
朝堂之上自然是你一言他一語,這麼重大的決定肯定達不成共識。
大臣對禦駕親征和木蘭秋葵都不同意。
肅順集團決議要咸豐帝離開北京,前往熱河避難。
肅順問了北京城防大臣兩句話:一句是『大敵當前,有何準備?
』答:無。
第二句是『以京城現有兵力足以保衛北京嗎?
』一言不發,無法作答。
肅順立即安排籌備車輛、糧食隨時準備護送皇帝離開北京。
反對肅順的呼聲一片。
各個親王、郡王、群臣紛紛規勸咸豐帝萬萬不可丟下宗廟社稷北走熱河。
咸豐帝被逼無奈,隻好表示:不走了,與北京共存亡。
八月初七晚,曾格林沁戰敗消息傳來,守衛北京的清軍幾乎拼光老本,無力反擊。
兵臨城下的時刻即將到來。
危機時刻肅順決定——走!
第二天,八月初八中午,咸豐帝帶著嬪妃皇子從圓明園東大門乘船啟程,踏上了前往熱河避難的征途。
咸豐帝想不到的是他眼前這片秀美的皇家園林即將化為灰燼,而他也永遠地與北京告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