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棺西征、收復新疆的民族英雄左宗棠,他的後代怎麼樣了?《網路歷史》

【前言】

19世紀70年代,彼時的清朝,內憂外患、滿目瘡痍。

外有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虎視眈眈;內有『中亞屠夫』阿古柏,狼子野心、蟄伏邊境。

面對這樣焦灼的情況,清朝各派眾說紛紜,難以統一。

朝上,一大臣說:『現如今最重要的是海上的那些國家,他們更為貪婪,對於中國的侵害會更嚴重,而新疆等地本就荒蕪,即便被侵略,對於國家造成的損失也僅僅是九牛一毛』

此話一出,許多人紛紛附和稱是。

左宗棠此時站出來,怒聲說道:『此言毫無根據!但凡是我大清疆域,都同等重要。

與其讓新疆被分裂出去,倒不如我們用兵力鎮壓,從而守住我們的每一塊領土!

這句話的每一個字都極其沉重有力,深深地砸在了朝堂之上的每一個人的心裡。

『可是…』有人站出來,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如今的我們,將經費都放置在了海軍上,哪裡還有充足的金錢和兵力守住新疆呢?

左宗棠駁道:『只要我們願意守,根本不需要分散海軍的兵力,隻靠我們原有的隊伍,足夠與那些蠻夷一戰了。

『哪裡有那麼簡單?

』又一個聲音傳過來,『進攻新疆背後的勢力,說到底還是那些西方列強,尤其是那沙俄和英國,如果我們得罪了他們,隻怕他們的進攻會更加激烈,到那時候,新疆和海岸,我們一個都守不住啊』

不必再說!』慈禧太後從高處傳來,『海上要守,陸地也要守!

雖然慈禧太後本人頑固守舊,但左宗棠的軍事實力,她也曾聽說過,她決定相信左宗棠的建議。

亂嚷嚷的朝堂瞬間變得安靜,人們都望向高處的皇位,等待著老佛爺下一步的指示。

左宗棠,命你為欽差大臣,總督新疆軍務,勢必守住新疆。

這便是近代清朝有名的『海塞之爭』

而事情的矛盾,來源於應該守海洋還是守新疆的分歧。

李鴻章堅決認為,國家的危機集中在海上,應該將鎮守內陸的兵力集中於海上,從而更好地抵禦西方各國列強的入侵;而反駁李鴻章觀點的左宗棠,則持相反意見,他認為收復新疆刻不容緩。

最終,以慈禧太後為主的清廷在權衡過後,支持了左宗棠的觀點,並派左宗棠出征新疆。

那一年,左宗棠64歲。

【少年意氣,最終威名遠揚】

1812年,左宗棠出生在湖南的一個農民家中。

年少時,天資聰穎的他認真讀書學習。

在讀書的過程中,他逐漸培養出遠大的志向。

15歲時,左宗棠到長沙府進行府試,最終取得第二名的優異成績。

但由於母親病重,他並沒有參加院試。

母親在這不久後便因病去世,不久後父親也與世長辭。

在丁憂時,左宗棠沒有放棄學習。

正是在這段時間,他廣泛閱讀了許多被讀書人所不齒的雜書,例如經濟、水利等著作。

讀完這些書之後,左宗棠對當時流行的『經世致用』一詞,有了新的認識與看法。

之後,左宗棠與一位經世致用的著名學者在長沙交流,這位學者名叫賀長齡,二人相談甚歡,賀長齡認為此人不同尋常,於是給了他超乎常人的對待禮儀。

丁憂結束後,左宗棠回到學校繼續學習,中間幾次考試偶有失利,但最終也如願以償,在會試中考取了第十五名的成績。

但因為那年人數超額,左宗棠並沒有受到很好的對待。

心高氣傲的左宗棠自然不願意就這樣入仕,於是他一怒之下,決定回家潛心於學問。

可命運之神怎會讓這樣的人就此被埋沒呢?

很快,屬於左宗棠的時機便到來了。

1852年,太平天國軍隊大軍大張旗鼓地攻打長沙。

當時以長沙的軍隊實力,難以與太平天國起義軍相抗爭,於是一時間人心惶惶,紛紛準備逃離。

在這危機關頭,時任湖南巡撫的張亮基聽聞了左宗棠的名號,他親自邀請左宗棠帶兵,從而鎮壓太平天國的軍隊。

在多方相勸下,左宗棠由此入仕。

而張亮基對左宗棠十分信任,他將當時長沙的所有兵力集中於左宗棠一人手上,並讓他隨意調遣。

得到如此待遇,左宗棠自然不敢松懈,他晝夜在軍案前規劃,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建議;並且積極調兵遣將,加強城內的防禦,從而保證太平軍攻不下長沙。

就這樣,左宗棠抵擋住了太平天國三個月的攻擊,最終逼得太平天國撤軍而退。

在這之後,左宗棠順利在湖南建立了一番功業,他的名聲也傳遍了大江南北,許多人都知道了湖南有一個天賦異稟的將領。

後來,左宗棠跟隨當時的兩江總督曾國藩負責軍務,並很快組建了一支5000人的軍隊。

在這之後,左宗棠屢戰屢勝,所獲得的賞賜也越來越多。

直到平定陜西、甘肅一帶的暴亂後,左宗棠被封為大學士。

到了這時,他才真正地來到了中央,成為了朝中的一名大官。

這一年,左宗棠已經63歲了,在當時醫療條件落後的情況下,這已經算是長壽。

可是,就連左宗棠也沒有想到,他人生的真正高光,正是在他這一年以後。

大約十年前,面對新疆剛出現的異常情況,左宗棠就上書道:應該盡早遏制住這股侵略勢力,避免以後養成禍患

但當時朝中的其他大臣對此卻不以為然,隻覺得左宗棠在危言聳聽。

後來隨著伊犁等城市被逐漸攻占下來,大家才意識到,新疆的問題已經十分嚴重。

於是,朝堂內展開了一場關於新疆問題的討論。

主管海軍的李鴻章堅持認為,收復新疆不如抵禦海上日本軍隊的侵略。

而左宗棠則始終隻堅持一個觀念:新疆必須被收復。

在朝堂上,左宗棠對那些認為『新疆無用』的觀點逐一進行反駁,並多次強調新疆作為內陸防線的重要性,最終以慈禧太後為首的清廷經過一番利弊衡量後,選擇支持左宗棠的觀點,並派左宗棠為欽差大臣。

【抬棺西征,帶兵收復領土】

左宗棠在中年時期,曾與林則徐有過一面之緣。

那時,剛從新疆回來的林則徐知道,沙俄各國對新疆有著極大的威脅,若是新疆失守,沙俄可輕易趁虛而入,從而直擊內陸。

因此,在那一次見面時,林則徐對左宗棠反復強調了新疆的重要性,讓左宗棠銘記在心。

如今的左宗棠記不清楚,這是他第幾次親自出兵平定一方,但他清楚地知道,這一次,隻許勝不許敗。

為表出征決心,64歲的左宗棠在出征的隊伍裡拉了一口棺材,他想借此向眾軍士表達一個決心:若是此戰失敗,我左宗棠甘願戰死沙場

一向用兵謹慎、圖精不圖多的左宗棠,這一次破天荒地召集了8萬大軍,並仔細地規劃好了輜重糧食等,確保軍隊能夠維持正常運作。

不僅如此,為了籌集錢財,左宗棠還親自向相識的豪紳進行借款,有的豪紳被左宗棠愛國之心所感動,特意無償資助了一大筆資金,還派出了一整個票號隨從大軍,從而保證軍隊的各項開支。

在準備好這些後,左宗棠開始謀劃戰略,之前所讀過的許多兵書和自己多年帶兵作戰的經驗告訴他,這一戰必須謹慎再謹慎。

在多重考量後,左宗棠提出了兩個戰略:

第一個戰略:『先北後南』。

針對敵軍勢力的分佈情況,以北方為主要目標,逐漸進攻南方。

第二個戰略:對軍隊內的士兵進行調整。

一是挑選出軍隊中戰鬥力相對較強的士兵進行主力軍的匯編;二是對每一位士兵進行安撫,如果有不願意出征的士兵,左宗棠會給他們一些路費,不強求他們出征;三是考慮到如今清廷國庫的情況,選擇速戰速決而不拖延戰機。

一切準備就緒後,左宗棠坐鎮肅州,正式出兵。

得益於左宗棠的正確戰略和軍隊極強的作戰力,清軍勢如破竹,很快便收復了北疆和南疆的大部分土地。

不僅消滅了阿古柏的政權,還將許多反叛者就地正法。

可左宗棠對這一結果並不滿意,這一戰雖然大獲全勝,但仍然存在著遺憾,伊犁等地方仍然沒有得到收復,也有幾個反叛者落荒而逃,下落仍然不明。

最終出於種種原因,左宗棠下令班師回朝。

戰爭結束後,清政府派使者前往沙俄,試圖商議伊犁歸還有關事宜,但在沙皇的軟硬兼施下,使者在沙俄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將原本通過戰爭收復的土地『交易』給俄國。

消息傳回,舉國嘩然,使者被判罪而斬。

清廷重新派遣使者前往俄國進行交涉,同時安排左宗棠再度備兵,為可能到來的戰爭進行準備。

已經69歲高齡的左宗棠得知此事後,更是大力準備軍隊,等待擇日與沙俄決一死戰。

可沒想到的是,沙俄在經歷戰爭後,已無力再與左宗棠軍隊抗衡,最終沙俄選擇退卻一步,與清廷使者簽訂了條約,歸還了一定領土。

無論如何,對於清廷而言,新疆的領土算是保住了。

不可否認的是,新疆之所以能夠得以收復,絕大部分原因源於左宗棠在戰爭中取得了絕對的勝利。

在這之後,左宗棠也有過幾次帶兵的經歷,最終於1885年病逝於福州。

一代民族英雄,帶著對這個國家的遺憾而逝。

那麼,左宗棠的幾個後代,又是怎麼樣的呢?

【四兒四女,英才輩出】

左宗棠的一生共有四兒四女,在左宗棠逝世後,他的兒女們的生活又是怎麼樣的呢?

得益於左宗棠嚴格的家教,幾個兒女都品行端正,在各自的領域都有所成就。

先從左宗棠的四個兒子說起。

左宗棠的大兒子名叫左孝威,也是左宗棠最疼愛的兒子。

左孝威小的時候與左宗棠一樣志向遠大,最終高中舉人,與左宗棠一起征戰,可惜在征戰途中不幸感染風寒,在27歲就不幸去世。

其餘三個兒子在當時都資質平平,但他們的後代都在自己的領域有所作為。

例如中國近代著名的外科醫生左景鑒,便是左宗棠次子左孝寬的孫子;三子左孝勛的孫子是當代有名的文學大家左景清;四子左孝同也在晚清政府擔任江蘇按察使,積極參與變法,為挽救晚清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比幾個兒子,左宗棠的四個女兒,其成就大多在於文學方面。

左宗棠的四個女兒,在文學方面頗有建樹。

其中不得不提的是二女兒左孝琪,因為先天殘疾,她終身未嫁,但她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到了自己所熱愛的文學中,身殘志堅,筆耕不輟。

而這一切,都源於左宗棠的優良家教。

出生於書香門第的左宗棠知道,隻有良好的家風才能培養出棟梁之材,於是他格外重視對孩子們的教育,並且嚴格要求他們,規范他們的行為,加上四兒四女自身的嚴於律己,這才有了他們卓越的成就。

【寫在最後】

回看左宗棠的一生,無論是自身成就還是對子女的教育,都可以成為後世典范。

無論是抬棺西征、白頭戍邊,還是嚴教子女、恩施並重,左宗棠無愧於被稱為中華民族的優秀代表。

我們亦可以從這位民族英雄的身上,汲取許多有價值的經驗,從而完善自我,成就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