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唐山縣城和隆平縣城,相距僅10華裡,為何會這樣設置?《網路歷史》

清朝的直隸省有11個府、6個直隸州,共17個府級行政區域,今天河北省邢臺市所轄區域大致相當於清朝直隸省順德府、趙州直隸州2個府級行政區域的范圍,僅有趙州直隸州的州治、今天的趙縣屬於了石家莊市管轄。

乾隆《順德府志》中的域圖

清朝直隸順德府共轄9縣,分別是:邢臺、唐山、內丘、平鄉、巨鹿、任縣、南和、沙河、廣宗;趙州直隸州則轄5縣,分別是柏鄉、臨城、高邑、寧晉、隆平。

光緒《趙州直隸州志》中的域圖

有意思的是順德府的轄縣唐山縣和趙州直隸州的轄縣隆平縣,兩縣雖然屬於不同的兩大府級行政區管轄,但是兩縣縣城卻相距僅10華裡。

清代的《唐山縣志》記載:『東至隆平縣十裡』,而清朝《隆平縣志》記載:『西南至唐山縣十二裡』。

距離極近的兩縣縣城,北部為堯山

在中國歷史上講究以自然山川河流『山川形便』為原則來劃分行政區域,因為地形的原因,出現因隔河、隔山相距很近縣城並不少見,比如山西省保德縣和陜西的府谷縣,山西的平陸縣和河南的陜州,都是隔黃河相望,距離僅1至數裡。

而唐山縣和隆平縣卻並不相同,這2個相距極近的縣城中間卻並沒有山河阻隔,為何要把縣城設置得這麼近呢?

其實最初兩縣治所離得並沒有這麼近,是在北宋時形成今天這個狀況的。

西漢的趙國和巨鹿郡圖,可見柏人縣和廣阿縣

清朝的唐山縣,於西漢設縣,初為柏人縣,治所在今河北隆堯縣西北,屬趙國。

北魏屬南趙郡,移治到清朝的唐山縣治、今天的隆堯縣隆堯鎮西南堯北裡、堯東莊、堯南關一帶。

柏人縣在東魏改名柏仁縣,屬南趙郡,隋屬襄國郡,唐屬邢州,天寶元年《742年》改名堯山縣。

北宋屬信德府。

金朝因金世宗的父親名字『宗堯』,避諱改為唐山。

之所以改為唐,是因為堯的封地為唐,史稱其為唐堯,唐和堯是指同一人,改為唐山也包含堯山之意。

唐山縣在金朝屬邢州,元屬順德路,明、清屬順德府。

1928年因為今天河北唐山市的興起,並且影響力越來越大,又改回了堯山縣。

唐山縣疆域總圖

隆平縣也為西漢置縣,初為廣阿縣,屬巨鹿郡,治所在今天河北隆堯縣城東十二裡牛家橋鄉舊城村,北魏為南巨鹿郡治,後改為南趙郡治。

隋仁壽元年《601》以其北部曾置象氏侯國有古象城改名為象城縣,屬趙州,大業二年《606年》改為大陸縣。

唐武德四年《621年》復名為象城縣,屬趙州。

天寶元年《742年》『以有建初、啟運二陵故也』改名為昭慶縣。

北宋開寶二年《969年》改為隆平縣,屬趙州。

北宋宣和年間隆平縣治所遷移到今天河北隆堯縣城的位置,和唐山縣形成了相距僅10裡的格局。

隆平縣河圖,可見縣城偏西南位置

至於為何要遷城,據清朝《隆平縣志》『建置志』記載:

隆邑縣治遷於宋宣和年間,其時迫於水患,張皇措置,大抵粗就耳。

黃河在進入了北宋之後,開始頻繁向北改道,隆平縣雖然並沒有瀕臨改道之後的黃河,但是黃河改道卻對隆平縣一帶的湖泊、河流等水系產生的巨大影響。

隆平縣地處華北地區最大的湖泊大陸澤附近,由於黃河改道之後,奪大陸澤向下泄水通道葫蘆河出海,一來二去,葫蘆河的河床被多泥沙的黃河抬高,而大陸澤的水位也被迫抬升,位於今天隆堯縣牛家橋鄉舊城村的舊縣治,相信就是因為這個原因而逐步被水侵襲而被近放棄的。

北宋時期的大陸澤一帶

縣城被水侵蝕,就需要搬遷,往哪搬呢?

整個隆平縣『隆邑無名山巨鎮,四望平疇,曠然大野』,隆平縣名也是由此得來的。

唯有擁有著太行山餘脈堯山、臥牛山、茅山、夫子山等山丘的唐山縣附近地勢還稍高一些,縣治遷移隻能選擇在靠近唐山縣一側。

從此隆平縣城就呈現偏離縣域中心位置的格局,而且離唐山縣境、唐山縣城極近。

民國時期的地圖上,隆平縣城距離兩縣縣界極近

雖然兩縣縣城距離極近,但是在歷史上卻長期屬於兩大行政區劃管轄,直到民國初廢府、州存縣,隆平、堯山二縣同屬大名道,才開始被同一行政區劃管轄。

抗戰勝利後,隆平、堯山二縣同屬冀南四專區,1947年,隆平、堯山二縣又合並為了隆堯縣,縣城選擇在原隆平縣城,而堯山縣則成為堯山鄉,1996年堯山鄉又被並入隆堯鎮,自此原唐山、堯山縣的治所今天僅是村級駐地。

上世紀70年代衛星圖上的隆平、唐山以及堯山位置示意圖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

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