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曾國藩的為官過程,解讀《曾國藩家書》系列之18:
高考成績出來後,我們更應該關注那群考得不好的人群,他們承受的壓力和悲傷,沒有經歷過高考失敗的人,是很難理解的。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安慰,建議看看晚清名臣曾國藩的方法。
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曾國藩的四弟、六弟參加考秀才,再次落榜。
此時的曾國藩,已經是翰林院裡的一名從七品檢討,他得知兩個弟弟考試失利後,特意於七月四日寫信安慰。
曾國藩作為一名理學家,他安慰人的方法,確實與眾不同。
考試失利的弟弟
曾國藩的四弟是曾國潢,六弟是曾國華。
其中,曾國潢讀書的天分比較差,但為人誠懇、實在,願意為家人付出。
曾國華的文筆比較好,深得曾國藩贊賞,認為他『天分較諸弟更高』。
曾國藩28歲考中進士,成為翰林院裡的一名翰林後,對弟弟們的激勵非常大,大家都希望能通過科舉考試,像哥哥一樣出人頭地。
可是,曾國藩的弟弟們,並沒有曾國藩的好運,都是屢次考試,屢次名落孫山。
在多次考試失利後,曾國潢、曾國華顯然陷入鬱悶之中,尤其是曾國華,抱怨自己的命運多舛,甚至對科舉考試失去信心了。
曾國藩作為大哥,作為一個科舉考試成功的人,他自然不想看到弟弟們痛苦、頹廢。
曾國藩是如何安慰弟弟們的?
我們先來看曾國藩家書中的原話:
四弟、六弟考運不好,不必掛懷。
俗語雲:『不怕進得遲,只要中得快』從前邵丹畦前輩,四十三歲入學,五十二歲作學政,現任廣西藩臺。
汪朗渠於道光十二年入學,十三年點狀元。
阮蕓臺前輩於乾隆五十三年縣府試皆未取頭場,即於其年入學中舉,五十四年點翰林,五十五年留館,五十六年大考第一,比放浙江學政,五十九年升浙巡撫。
些小得失不足患,特患業之不精耳。
這段安慰兩個弟弟的家書,雖然平淡無奇,卻顯出曾國藩對弟弟們的理解、關懷和鼓勵。
主要包含兩層意思:
一是考試就是一個過程,不要耿耿於懷。
從曾國藩這段時間的活動軌跡來看,他在翰林院裡主要是編寫國史,除此之外,更多是讀書寫字。
在翰林院裡,曾國藩首次接觸到了王陽明的心學思想,被王陽明考試失利而『不動心』的想法所震撼。
在封建社會,參加科舉考試進入仕途,是文人們的唯一路徑,因此,每個人都對此十分重視。
正是競爭太大,很多人都無法取得功名。
關於曾國藩學習王陽明心學的收獲,在《曾國藩心學》中有非常詳細的講解,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曾國藩的弟弟們並沒有接觸過王陽明的心學思想,因此,不能用王陽明的『不動心』方法教育他們,隻能安慰他們『不必掛懷』。
為了讓弟弟們信服,曾國藩還列舉了很多大器晚成的案例,希望他們能重新振奮精神。
二是學識才是最重要的。
考試厲害,並不代表學識出眾。
這裡的學識,不僅僅指知識、文采,更是指一個人的為人處世、生存能力。
因此,曾國藩特意提醒弟弟們,『特患業之不精耳』,也就是說,唯有學業不足才值得重視。
這是曾國藩在官場上的總結。
曾國藩雖然學識出眾,但他在官場上並不順利,進入翰林院後,由於沒有銀子打點關系,遭到上司、同僚們的排擠,很難有出頭之日。
不過,曾國藩並沒有泄氣,他從歷史上的權臣中,總結出一條介於皇帝、權臣之間的第三種權謀術。
靠這套權謀術,曾國藩得以進入軍機首輔大臣穆彰阿的眼中,人脈關系開始從翰林院轉移到朝中有影響力的人物身上。
曾國藩後來之所以能獲得道光皇帝的器重,跟穆彰阿對他的提攜有極大關系。
在《曾國藩權謀術:亂世可成梟雄,盛世可為富商》中,把曾國藩的權謀一生講解得非常清楚,感興趣朋友一定要讀一讀。
從曾國藩的家書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出他對弟弟們的關心,也可以看出,他把自己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們了。
惋惜的是,曾國藩的幾個弟弟們都沒有遵從他的教導,在科舉考試路途中都不順利。
考試並不是唯一途徑,失利有什麼關系?
只要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開開心心去踐行就可以了,大家覺得呢?
參考資料:《曾國藩全集》、《曾國藩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