攪動晚清這潭死水,慈禧、曾國藩和李鴻章等人也是出了各式力氣。
但要在這個亂世有作為,權勢就是他們不可或缺的工具。
而於曾國藩和李鴻章這樣的非皇室朝臣而言,權勢就意味著自己的官職。
那麼,後來幾乎”一手遮天”的李鴻章,都在清朝做了些什麼官呢?
李鴻章,安徽合肥磨店鄉李家老幺李文安的二兒子。
李家並非什麼權貴豪門,這點李鴻章在寫給兄弟的信件中就有體現:”前吾祖父窮且困,至年終時,索債者如過江之鯽。
祖父無法以償,惟有支吾以對。
“所以才學不算很出眾的李文安熬到快四十才考中進士,進入刑部工作。
但李家的平凡並沒有阻礙李鴻章的不凡。
他曾拜合肥名士徐子苓為師,並在十七歲時就考中秀才。
後來在父親的支持下,李鴻章從合肥去往京城,隨後得到了眾多安徽籍京官的認可。
道光二十五年《1845》,李鴻章更是以”年家子”的身份住進曾國藩的府邸,受曾國藩教導。
曾國藩和李文安是同年中舉的考生,所以曾國藩也算是李鴻章的長輩,對教育的李鴻章也是十分上心。
道光二十七年《1847》,李鴻章以二甲第十三名的成績考中進士,隨後以庶吉士身份進入翰林院。
翰林院雖是當時讀書人做夢都想進的殿堂,但庶吉士隻是這裡的短期官職,且任職期間還得在翰林院繼續當學生學習。
所以這個官職,更像是”預備役”,沒什麼實權可言。
道光三十年《1850》,李鴻章成為翰林院編修,兼任武英殿編修。
編修這個職務 ,說白了就是如今的書刊編輯。
此時武英殿作為官方”編輯部”的地位名存實亡,所以”武英殿編修”幾乎是個掛名。
而在翰林院,李鴻章的工作也就相當於如今的國家機關刊物的一個普通文字編輯,仍和前朝的實權要臣沒什麼關系。
咸豐三年《1853》,老老實實做了幾年”編輯”的李鴻章按捺不住,鼓動工部左侍郎呂賢基請奏去前線。
有人願意為朝廷分憂,清廷便允了呂賢基的奏請,命其為安徽團練大臣。
而李鴻章,也被順道帶去了安徽。
此後的五年間,李鴻章這個書生都忙於團練和對陣起義軍。
期間因為戰敵有功,李鴻章還曾被”奉旨交軍機處記名以道府用”,也就是被朝廷認可了他作為清軍團練的身份和功績。
但他也遭人嫉妒,風評走向極端。
咸豐七年《1857》李文安去世,李鴻章便結束了團練的工作為父親守孝。
咸豐九年《1859》,李鴻章前去投奔曾國藩。
此時的曾國藩已經是朝中的肱骨重臣,兩人身份的差距不可謂不大。
但曾國藩還是很看重這個後輩,給了李鴻章不小的發揮空間,也毫不手軟地教育著他。
李鴻章曾愛睡懶覺,時常錯過早飯。
為了治他這個毛病,曾國藩曾規定早上李鴻章等幕僚,差一個人沒到齊就不得開飯。
所以李鴻章不得不怏怏地早起,不然府裡眾人一人一口口水都能淹死他。
而曾國藩幾乎不遺餘力的培養,讓李鴻章成為了他手下比胡林翼、李續宜等人還要值得信賴的一員大將,負責著自己手下的機要事務。
咸豐十年《1860》,李鴻章又奉曾國藩之命,在一眾江南富紳的支持下開始組建淮軍。
此時的李鴻章,雖不是什麼朝廷正式任命的官員,卻掌握著實權。
這種奇妙的地位,在我們如今的政治體制是不存在的。
但這和古代割據一方的藩鎮及往後的軍閥,是極為相似的。
而隨著淮軍逐漸成形,李鴻章的社會地位也越來越高。
同治元年《1862》,在曾國藩的力薦下,李鴻章直接出任江蘇巡撫。
清代的巡撫,即一省的最高軍政長官。
而當時的江蘇,包括聚集著大量江南豪紳的”江南聚寶盆”上海。
朝廷的這個任命,不僅是讓李鴻章從一個沒有名號幕僚搖身一變成了一省之首,更是確認了他對淮軍的領導權和對江南一帶的管控權。
這樣的地位,可比今天的一省省長再加一個軍區的司令員還要高。
同治二年《1863》,李鴻章又兼任五口通商大臣。
清廷當時的官方對外貿易口岸便是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地。
李鴻章一舉拿下管理權,基本就是掌控了清廷的外貿。
且這種管理權還不僅僅是限於外貿,還包括涉外事務。
所以李鴻章的這個職務,像是商務部外貿司司長和外交部特派員的結合。
次年,清廷先是賞賜李鴻章世襲的騎都尉爵位,後又加封一等肅毅伯爵位。
這些都是沒有實權的佳賞,但也是對李鴻章社會地位的認可和提升。
同治四年《1865》,曾國藩被任命為欽差大臣,負責征討捻軍,而李鴻章被提拔為兩江總督。
兩江總督是清朝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掌管江蘇、安徽和江西三省的軍政事務。
這樣三省同管,軍政全包的職務,在今天是完全不見蹤影的,所以我們也沒法做類比。
但可以確定的是,李鴻章此時又有淮軍又有要職,已經是能夠左右朝政的重要人物。
次年,因為曾國藩迎敵不力,李鴻章和曾國藩二人的職務發生對調,李鴻章成了新的欽差大臣,負責征討捻軍的事務。
同治七年《1868》,因為捻軍攻到河北保定,李鴻章救援不力,他被拔去雙眼花翎、褫去黃馬褂,並被革除了騎都尉的爵位。
所幸最終捻軍覆滅,李鴻章又恢復了騎都尉的身份,並被加封太子太保的頭銜,成了湖廣總督協辦大學士。
協辦大學士,雖然有個”協辦”的名號,但地位一點都不含糊。
這是從一品大官,類似宋代的參知政事,放在今天與副國級幹部有得一拼。
此後李鴻章還督辦過貴州軍務,當過直隸總督,做過北洋通商大臣。
權有了,尤其是財政控制權有了,李鴻章後來的洋務運動才能搞得如火如荼。
且他還數次代表清廷與列強簽訂條約,所以他的聲名逐漸走出國門,成了清廷在國際上的重要代表。
這樣的名聲,也許比朝中官職更加有價值。
名、權、利,從曾國藩門下起家,李鴻章把自己的人生走成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模樣。
他說清廷面臨”三千餘年一大變局”,而他自己,其實也算是一個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