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前人口高達14億,不過其實在清朝以前,人口並不多,北宋時期約1億,明朝晚期約1億至2億,但明末清初又因戰亂流離失所而跌破1億。
直到經過康熙、雍正、乾隆盛世後,人口逐漸攀升,到鴉片戰爭前夕的道光十三年《1833年》,一路約從7000萬暴增到4億。
這歸功於康熙做了3件事。
▲康熙奠定後來清朝盛世基礎《圖/翻攝自百科詞條》
國家獲得平穩安定
首先當然是『國家獲得平穩安定』。
康熙年僅8歲繼位,並未掌有實權,且當時許多區域都不屬於清代。
比如說,雲南雖然是清代的國土,但握有權力的是吳三桂,康熙了解吳三桂隨時有可能背叛,因此決定消滅其勢力。
康熙也運用朝中滿族與漢人的矛盾,趁機鏟除吳三桂的勢力。
這次平三藩,讓康熙控制好國家內部的局面,也讓人民處於較為穩定的環境中,能夠從事工作與生產。
此外,康熙也確立中國臺灣地區的統治,再加上平定中國北方的格爾丹部落,讓邊境人民穩定生活。
康熙在位期間,注意緩和階級矛盾,采取輕徭薄賦與民生息的農業政策,重視農耕,發展經濟,改革稅收,疏通漕運。
同時還對三藩、明鄭、噶爾丹等各地反清勢力大規模用兵,對沙俄簽訂尼佈楚條約確保黑龍江流域和廣大東北地區的控制,實現清朝的國土完整和統一。
康熙奠定了乾隆登基後盛世的基礎。
耕者有其田
第二就是『耕者有其田』。
康熙的『耕者有其田』改革使獲得土地的農民提高生產意願,提高農業生產性,有效滿足農村的勞動力需求,並以此累積未來豐富、廉價、具有高競爭優勢的產業勞動力。
農民在擁有土地後,就是開墾荒地,種植糧食,人口才會增長。
康熙頒佈許多有助於農地耕種的政策,先廢除圈地制度,讓貴族的土地回到農民手中;另外一方面,若是開墾荒地,國家10年後才會收稅。
這也讓許多荒野漸漸成了良田,也讓國家欣欣向榮。
滋生人丁,永不加賦
第三是,即便人口增多,也不收稅。
中國自秦漢以來即有人頭稅的傳統,對於一個家庭中的人口,尤其是成年男子《人丁、丁男、丁壯》加以課稅,稱丁稅。
此外,丁男多必須服行徭役。
明代末年張居正實行的『一條鞭法』,是攤丁入畝的最初階段,規定免行傜役,以現金代替,並與田賦一起征收,使稅賦征收更為簡便,同時也減少了無田地者的負擔,部分地區亦有『攤丁入畝』的舉措。
由於當時人口快速增加,稅務分配不均,康熙因此下令,新增的人口不收稅。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帝頒佈了著名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賦』詔,此詔令使得丁稅的數量成為定額,新增加的人口不必再負擔丁稅。
也就是說,若一家人的勞動力增多,並不會因多出的人頭而向你收稅,所以人民也就不用擔心,放心地生養孩子。
引進海外糧作物
此外,清朝人口增長還有一個原因,當時美洲的玉米、番薯引進國內大量種植,這些產量很高的農作物,也讓人民可以獲取更多食物,糧食無缺,人口自然也就成長。
參考資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