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爺最像康熙,卻為何當不了儲君?康熙:他當皇帝,大清必滅亡。《網路歷史》

康熙有35個兒子20個女兒,可謂是高產皇帝。

然而多子多孫也給他造成了一個巨大的煩惱,那就是應該將皇位傳給誰。

一開始,康熙精心栽培太子,想將這個嫡長子培養成最合格的儲君。

然而太子實在不成器,因此連續兩次被廢掉。

太子失勢後,康熙的諸位皇子看到了機會,他們拉幫結派、各懷鬼胎,為得就是爭得這個至高無上的皇位。

而其中,又以八阿哥胤禩的呼聲最高。

胤禩為何人望那麼高?

這是因為他是最像康熙的一個皇子。

康熙被稱為『聖祖』,為人比較寬厚,非常能容人,具有相當的人格魅力。

而胤禩正繼承了康熙的這一點。

胤禩為人非常親切隨和,待人處事體貼細致,靈活溫潤,不拘泥於規制與名分。

因此,胤禩被江南士子們尊稱為『八賢王』。

在很多人看來,康熙肯定會選擇最像自己的胤禩。

對於古代帝王來說,『其貌類我』是作為儲君的一個大加分項。

然而令大家吃驚的是,康熙非但沒有選擇胤禩,反而還大罵他『柔奸性成,妄蓄大志』。

此外,康熙還直接對胤禩進行人身攻擊,說他是『辛者庫賤婦所生』,甚至說如果將天下交給胤禩,大清必會很快滅亡。

那麼,康熙帝說這番話的用意在哪呢?

康熙在繼位之初,尚屬於一個勵精圖治的英主,對吏治抓得很緊。

然而隨著年紀的增長,康熙的進取心逐步消退,開始變得暮氣沉沉。

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則,康熙對官員、士紳們過分寬縱,導致朝野上下貪污橫行。

士紳地主們在地方大肆兼並,魚肉百姓。

為了反抗滿漢地主的聯合剝削,人民紛紛打出『反清復明』的旗幟,向清政府發難。

康熙是個聰明人,他自然知道天下的紊亂是自己過於寬仁的過錯。

但是他不敢與所有的地主、文人作對,畢竟他老了,不想自己得一個壞名聲。

秦始皇、漢武帝經常與知識分子為難,最後被黑成了什麼樣?

熟讀經史的康熙自然知曉。

但是他也知道,繼續這種寬仁政策,必會讓愛新覺羅的天下分崩離析,因此在選擇繼承者上,他絕不會選一個『仁厚』的君主。

如果『賢王』胤禩當上皇帝,他必會『蕭規曹隨』,做官僚士大夫們的代理人,繼續縱容他們魚肉百姓。

畢竟,是官僚士大夫將他推上了皇位,他怎麼會向自己的恩主動手?

而這一點,是康熙絕不願意看到的。

因此打從一開始,胤禩就沒有一絲一毫的勝算。

他越努力模仿父親,就離皇位越遠,也就越令康熙生厭。

反觀四阿哥胤禛,此人就不太受士大夫歡迎。

胤禛不茍言笑,不愛交際,城府極深,有『冷面王』之稱。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不受歡迎的皇子,反而是康熙最中意的皇儲候選人。

胤禛一開始就要做孤臣孽子,因此不與官僚士大夫為伍。

所以當他揮刀砍向官僚士大夫,絲毫不手軟。

一個優秀的王者,必然是孤獨,必然是敢於得罪人的!

最終,胤禛也不負康熙的期望,在他上位後,立即施展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他推行『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攤丁入畝』,將官僚地主們從百姓口中奪走的錢糧,又還到老百姓手中。

地主文人們滿嘴仁義道德,實際完全不顧百姓的死活。

雍正《胤禛》強迫他們讓利於民,他們自然會用筆做武器,拼命報復雍正,將他描繪成一個殺人如麻的獨夫暴君。

甚至還編出雍正被呂四娘砍去腦袋的荒謬傳說。

雖然背負罵名,但是雍正的新政仍然取得了極大成效,曾經渾濁的官場逐漸變得澄清,人民負擔被大大減輕,而國民經濟也重獲生機,大清帝國的糧倉堆積如山,銀庫裡存有數千萬兩白銀。

而這一切,都為自己的兒子乾隆打下了基礎,而康乾盛世也就達成了。

如果由胤禩當上皇帝,不出二十年,大清帝國必然民變四起,他或他的子孫就會像元順帝一樣,被趕出中原。

或許胤禩並不是一個壞人,也不像康熙、雍正指責的那樣不堪,但他絕不是做皇帝的好材料,輸給胤禛,一點也不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