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跡 ·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
主講:謝承匯
策劃:謝承匯
責編:馬戲團長
全文約3300字 閱讀約10分鐘
前幾期文章,我講過幾個嘉慶皇帝的故事《詳情參見:洪亮吉案:有除弊革新的良策,嘉慶帝為何不敢動真格?
| 循跡曉講為啥嘉慶越努力,大清越拉胯?
| 循跡曉講》。
這幾篇文章中,筆者表達了一種對嘉慶的無奈和同情。
很多事兒,嘉慶無法解決,原因在於嘉慶之父乾隆皇帝留下太多隱患。
有些朋友對此產生疑問,乾隆時期不正是大清帝國最鼎盛的時期麼?
那是康乾盛世!怎麼會有問題?
對此,筆者有兩個觀點:首先,康乾盛世是否真的美好,我是存疑的。
其次,就算是盛世,乾隆時期的盛世之下,也隱藏著非常可怕的暗流。
這些暗流甚至可以摧毀大清帝國。
這一切其實都得從乾隆十三年開始說起。
這一年,乾隆皇帝倒了兩次大黴。
大金川戰役清軍失敗,乾隆皇帝的原配富察皇後去世了。
先說說戰場上的失利。
乾隆皇帝晚年給自己上了個頭銜『十全老人』,這就有些水分了。
一般來說,『十全』指的是乾隆時期,清軍十次大型戰役。
也有一種說法,十全指的是乾隆皇帝個人的十項『出眾』的成就。
比如說活的時間最久,『文學』成就最高等。
按照有據可循的十全老人定義,大小金川戰役,在乾隆皇帝心中排名第二。
大小金川戰役指的是乾隆時期,清軍與四川土司之間的數次戰爭總稱。
大體上打了兩次,一次發生在乾隆十二年到十四年,另一次發生在乾隆三十一年至四十一年期間。
最終結果,清軍獲勝,但也耗費大量人力財力。
光是乾隆自掏腰包的費用《帑銀》,就高達7000萬兩。
◇ 乾隆大閱圖
◇ 大小金川戰役
乾隆十三年,恰逢大金川戰役清軍失利,而且輸得有點兒丟人。
清軍傾全國之力,與地方土司民兵作戰,居然失敗了。
這對乾隆帝來說真是丟了大人。
前線指揮官換了三任,換一個殺一個。
其中有個叫訥親的最冤,他是乾隆朝的首席軍機大臣,也是乾隆給自己找的第一批親信官員。
乾隆執政初期,朝中有張廷玉、鄂爾泰兩位托孤老臣,乾隆皇帝並沒有自己的親信。
後來,訥親在乾隆帝的授意下,對張廷玉展開攻擊。
『張黨』開始失勢。
乾隆皇帝借機培養一批自己的親信官員,並提拔訥親成為首席『軍機大臣』,在歷數其罪狀時,乾隆皇帝更稱訥親是『大臣中第一受恩者』。
◇ 乾隆十二年《1747年》,第一次金川之戰爆發,遏必隆之孫,時任保和殿大學士、吏部尚書等要職的訥親以經略大臣的身份率兵出征,兵敗,乾隆怒奪其職,派大學士傅恒取而代之,並賜遏必隆刀。
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帝授侍衛鄂實遏必隆刀,監送訥親到班攔山的時候,在軍前用遏必隆刀將訥親正法。
圖為遏必隆刀
就這麼一位自己親自提拔,恩寵有加的肱股之臣,在前線因為作戰不利,被乾隆皇帝賜了『遏必隆刀』,在押解回京的路上就被正法了。
再說說富察皇後去世這事兒。
富察皇後跟乾隆倆人是少年夫妻,關系極好。
乾隆皇帝一生隻有兩位皇後,一位是富察皇後。
還一位是烏拉那拉氏,這位烏拉那拉氏是在乾隆生母『甄嬛』的強烈要求下才冊立的,而且很快就被廢了。
就連嘉慶生母,臨終前也隻是被冊封為『皇貴妃』。
乾隆一生基本隻認可富察氏一位皇後,可見倆人感情深厚。
富察皇後的死因,用現在話說就是產後綜合征。
生了幾個兒子,可惜都早夭了。
30多歲,跟乾隆去山東祭孔,回來路上暴斃。
乾隆皇帝太傷心,下令把皇後生前乘坐的鳳船運進紫禁城。
北京城門不夠寬,就架了個巨型腳手架,生把船從城樓上面翻過來。
◇ 孝賢純皇後《1712年3月28日-1748年4月8日》沙濟富察氏,滿洲鑲黃旗人。
乾隆帝的第一任皇後,贈一等承恩公、察哈爾總管李榮保與一品公妻夫人覺羅氏之女,太保大學士公傅恒的胞姐。
皇後去世之後,乾隆皇帝心情極端差。
一般皇帝喪偶也就是鬱鬱寡歡,乾隆皇帝直接殺人泄憤,而且理由很荒唐。
清朝人不是留辮子麼?
腦袋前面是月亮門。
這種頭發得經常剃,但是按照滿清習慣。
皇後去世以後,一百天內是不能理發的。
這是不成文的規矩,沒立法。
傳到乾隆這,就連乾隆自己都不太清楚100天內理發行不行。
老不理發難受啊,就有大臣理發了。
乾隆震怒,殺了幾個理發的官員。
後來大家都不敢理了,有人頭發就亂糟糟的,乾隆又借口人家頭發亂,罰奉革職。
怎麼著都不行了。
看上去這倆事兒的影響應該都不大,打仗輸了,殺三個。
理發的問題,殺一兩個就差不多了吧?
但實際上,整個乾隆13年,因為這兩件事兒受處分的官員,上至大學士,下到基層縣太爺,一共150多人。
對待官員的態度大轉彎,對待百姓的態度也急轉直下。
乾隆13年,全國執行了2000多次死刑,比乾隆前12年的總和還多。
而且基本都是斬立決,沒什麼斬監候的。
◇ 圖源於網絡
以乾隆13年為時間點,乾隆皇帝的統治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前13年仁政,後50年苛政甚至暴政。
前13年,乾隆口碑還是很好的。
對手下大臣特別寬厚,對老百姓也算是不錯。
乾隆皇帝甚至下旨,為緩解老百姓生活壓力,鹽這玩意不再官府專賣了,老百姓可以運輸販賣不超過40斤的食鹽。
種種做法,一掃之前雍正在位時,全國上下那種壓抑的氣氛。
當官的松了口氣,老百姓拍手稱贊。
但是乾隆13年之後,乾隆皇帝開始搞暴政,殺人如麻,甚至有些事兒幹的比他爸還狠。
比如說對待貪污這件事兒。
清朝官員有個毛病,喜歡跟國庫借錢,最後還不還——這其實不能全怪官員,有時候官員接待皇帝的費用,就是從國庫借的。
雍正剛登基就開始收繳欠款,手段雖然也狠,但基本鬧不出人命。
乾隆這不行了,他規定,只要欠國庫超過80兩的,一律砍頭。
而且說到做到。
乾隆14年,福建省官員殺了5個。
還有十幾個罰奉。
官員被逼瘋了,隻能克扣老百姓,那給老百姓逼急了,就隻能造反了。
就拿福建來說,前腳乾隆殺了當官的,後腳老百姓就造反了。
乾隆殺當官的都不手軟,那對老百姓更是直截了當。
聽說老百姓造反之後,乾隆大罵:『此案務須痛覺根株,以絕後患。
不但首惡不可漏網,但奸匪餘孽有一二人存留,即如遺蝗蝻種』翻譯過來大意就是,造反的人就是臭蟲,必須斬草除根。
後來抓了100多人,乾隆下旨:『所獲的要犯杖斃示警,不必具題』活活打死,別跟我匯報了。
◇ 乾隆十三年(1748年),福建甌寧(今建甌)豐樂、吉陽、尤墩等裡的老官齋會(白蓮教的一支),聚眾千餘豎旗起義。
圖源於網絡
乾隆13年開始的暴政,讓所有官員非常害怕,但是也逼得他們抱團。
就拿貪污來說,原來是官員各自為戰,現在是所有人一起貪。
一來人多力量大,二來法不責眾,牛X你乾隆就把我們都宰了,看你怎麼辦?
本來雍正已經把官員管理的服服帖帖,幾乎個個清廉。
結果乾隆這麼一搞,徹底完蛋。
乾隆壓迫官員,那官員就會對老百姓變本加厲,老百姓活不下去了隻能造反。
乾隆之前還給老百姓留了活路,就是賣鹽。
但後來,因為種種原因,乾隆取消了這個政策。
這幫老百姓又活不了了,那就造反吧。
到了乾隆末年,天理教、白蓮教在民間做大,各省都有分會,甚至有些王公貴族都加入起義的隊伍。
白蓮教起義發生在嘉慶元年,但此時太上皇乾隆仍然活著,而且把控朝政。
可以理解為這一年是乾隆61年。
正是以上兩個原因,我才說乾隆13年發生的事兒,徹底改變了大清帝國的走向。
那乾隆皇帝有沒有機會避免這種事兒呢?
要我說,並沒有。
◇ 乾隆帝
乾隆13年發生的這兩件事兒,看上去不少外因使得乾隆皇帝性格突變。
但真正原因還在乾隆自己身上,他本性就是殘暴的皇帝。
乾隆剛登基的時候,采用所謂寬松的政策,隻是因為政治需要。
雍正在位13年,已經把官員民等調教的差不多了。
乾隆剛上位,根基不穩。
乾隆此時表現的很寬厚,那可以籠絡一大批人心。
乾隆13年之後,自以為根基穩固,開始釋放天性了。
而且來說,後世史學家分析,乾隆打心眼裡有點兒看不上他爸。
覺得自己比老爹強一萬倍,自己的政策肯定比老爹厲害。
但其實在駕馭官員方面,他比雍正差了太多。
雍正登基那是血雨腥風死人堆裡爬出來的,這就讓雍正特別了解怎麼管理官員。
乾隆登基之後,所有他爸推行的政策,基本都取消了。
他先松後嚴的政策,導致乾隆一朝官員抱團貪污,百姓集中造反。
所以說,民間一直有種說法,清朝亡於乾隆。
這個說法看似不靠譜,但實際上這個說法是有道理的。
他的剛愎自用,推行先松後嚴的政策,導致康熙雍正積累的財富和官員體系徹底崩潰。
可以說,乾隆之後的嘉慶、道光一直都在試圖給他擦屁股,但早就積重難返。
大清帝國的覆滅,從乾隆13年,就已經埋下了。
*本文首發於「循跡曉講」公眾號 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
*配圖源於網絡,若有侵權,後臺聯系刪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