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到底是什麼時候納入到中國的版圖?
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早在元朝時期,就已經在西沙群島設置了天文觀測站。
而到了清朝,南沙群島已經在中國水師的巡邏范圍之內,說明南海已經基本納入到了中國的海疆版圖。
到了近代,西方殖民者東來,不斷搶占東南沿海的據點,南海也成為了列強爭奪的地區。
那麼,清朝是如何維護南海主權的呢?
一,清朝將南海納入中國版圖之內
在古代,中國人將南海稱為『漲海』。
在宋朝之前,人們到南海打漁、制鹽、出海貿易,於是開始在南海的一些島嶼上修建了臨時的住所。
不過,當時國家的行政管轄范圍還未涉及南海,周邊其他國家的漁民也同樣可以在南海自由航行、打漁和制鹽,修建臨時住所。
因此,這時候的南海處於發現階段。
到了宋朝,開始對西沙群島進行管理,根據《武經總要》記載,北宋的巡邏船隻到達了西沙群島。
另外,唐宋時期已經將確立南海的海內和海外的界限,宋代官方繪制的《諸蕃圖》認為交洋與竺嶼是外國之境,『石床、長沙』,便是中國之境,其界限就是竺嶼,也就是納土納群島。
周去非《嶺外代答》記載『正北行舟,歷上、下竺與交洋,乃至中國之境。
』
元朝時期,在西沙群島了設置了南海測影站。
以上的信息都標志著南海開始被納入到中國的版圖。
不過,宋元時期的國家隻能管轄到西沙,對於更加遙遠的中沙、南沙群島則鞭長莫及。
到了明朝前期,鄭和下西洋,會在南海一些較大的島嶼上修建補給站,其中最重要的是納土納群島。
不過,鄭和下西洋停止後,明朝就沒有管理南海,等於是放棄了。
北緯十三度的大致位置
到了清朝,中國的對南海的管轄得到空前的加強。
根據記根據《崖州志》的記載,清朝的南海歸屬於崖州管轄,崖州的水師會定期到南海巡邏,而且巡邏的范圍非常大,北到海南島,南到占城和暹羅,已經超過了今天『九段線』的范圍。
崖州協水師營分管洋面,東自萬州東澳港起,西至昌化縣四更沙止,共巡洋面一千裡。
南面直接暹羅、占城夷洋,西接儋州營洋界,東接海口營洋界』——《崖州志》
清朝的一些地方志記載了清朝水師在南海巡邏的事跡。
如《同安縣志》記載了福建同安人吳陞在康熙年間擔任廣東水師副將,他帶領水師巡邏南海,『調瓊州,自瓊崖,歷銅鼓,經七洲洋、四更沙,周遭三千裡,躬自巡視,地方寧謐。
』七洲洋,大概在越南以東中南部位置。
清朝外交家郭嵩燾記載『在赤道北一十三度,過瓦蕾拉山,安南東南境也,海名七洲洋』。
這裡的北緯13度就是一個比較準確的位置了。
大清萬年一統天下全圖》的南海部分
清朝的官方文獻明確記載南海諸島是中國的領土。
1731年的《廣東通志》記載就:『萬州三曲水環泮宮,六連山障,州治千裡長沙《西沙群島》、萬裡石塘《南沙群島》,煙波隱見』可見千裡長沙和萬裡石塘是歸屬於萬州管轄。
在清代官方的地圖中,也明確地把千裡長沙、萬裡石塘列入清帝國版圖之內。
這類地圖有1755年以前的《皇清各直省分圖》、1767年的《大清萬年一統天下全圖》、1810年的《大清萬年一統地理全圖》、1817年的《大清一統天下全圖》等。
二,據理力爭,收回東沙島
東沙群島,是南海四組群島中最靠近大陸的一組島礁,其中東沙島面積1.8平方公裡,在南海中僅次於永興島。
東沙島古稱『珊瑚洲』,清代時期被稱為『東沙』。
東沙群島資源豐富,歷代都有中國漁民在此生活、開發,以此地發現多個王朝的錢幣以及中國人的132座墳墓為證。
甲午中日戰爭後,日本割占了中國臺灣,並試圖以此為跳板繼續向大陸和南海擴張。
1901年,日本商人西澤吉次發現了東沙群島的土壤含有磷質,就開始到東沙島掠取資源。
到1907年,西澤吉次帶領200多名士兵登陸東沙島,驅逐了這裡的中國漁民,毀掉了中國人修建的廟宇,挖掘了中國人的墳墓,企圖毀滅該島屬於中國的證據。
日本人又在島上建設了小碼頭、小鐵路、淡水廠,設電話、吸水管,並立一木牌,一面寫『明治四十年八月』,另一面寫『西澤島』。
可見,日本企圖永久占領此島,並試圖改名為『西澤島』。
消息傳出,全國報刊紛紛刊登。
兩江總督端方和兩廣總督張人駿得知後,立即商量對策,最終決定派遣一支艦隊到東沙調查一下具體的情況。
當時清朝的南洋艦隊正在接待美國艦隊,不能抽身,因此直到1909年,端方才派遣『飛鷹』號輪船到東沙查勘。
為了進一步了解情況,端方在二月再次派遣輪船到東沙調查,並搜集到了日本欺凌中國漁民、強占東沙的證據。
1909年2月十六日,兩廣總督張人駿向日本駐粵領事瀨川淺之進提交了照會。
日本方面則說該島是『無主荒地』,需要中國提供地方志來證明該島屬於中國才可以交還。
張人駿拿出了日本人拆毀廟宇、毀掉墳墓的證據,但是日本方面堅持要清朝拿出地方志作為證明。
於是,清朝政府開始廣泛地搜集資料,最終在英國官方出版的《中國海指南》中發現證據,該書將東沙島記載為『粵雜澳十三』,也就是屬於廣東管轄的島嶼之一。
另外,又在王之春《柔遠記》中發現了證據,並且和《中國海指南》的記載吻合。
日本見清朝拿出了證據,隻能承認該島屬於中國,但是卻要求保護島上的日本財產,認為一旦遷走,損失很大。
張人駿聽後,嚴厲斥責到: 『以中國漁業,無端被逐,傷損甚巨,應作何辦法。
』日本方面無言以對,又提出允許日本經營,進行租借。
張人駿則強硬要求日本人趕緊撤離,不然就會強制驅逐,並且索要日本造成的經濟損失和運磷肥的賠償。
最終,雙方達成了協議,中國出資16萬元買下東沙島上的日本資產,而日本方面則賠償中國的損失3萬元。
11月,日本人正式從東沙島上撤離,清朝開始派遣士兵駐守東沙島。
1910年,清朝在東沙島設立『管理東沙委員會』,正式進行行政管理。
清朝收復東沙島發現在清朝末期,這時候距離清朝滅亡已經隻有2年了。
在這種情況下,端方和張人駿能夠據理力爭,最終收復了東沙島,實在已經不容易,他們的功績無論如何也是不可磨滅的。
收復東沙後,清朝也認識到了南海島嶼的重要性,開始組織有計劃、有規模的南海維權活動。
三,清朝加強對西沙群島的管理
1909年三月,張人駿擔心西沙群島會出現類似的情況,於是派遣吳敬榮到西沙群島復勘。
吳敬榮這次勘得西沙群島有15個島嶼,認為:『其地居瓊崖東南,適當歐洲來華之要沖,為南洋第一重門戶,若任其荒而不治,非惟地利之棄,甚為可惜,亦非所以重領土而保海權也。
』
隨後,張人駿上報清廷,提出設立籌辦西沙島事務處。
籌辦西沙島事務處成立之後,擬定了《復勘西沙島入手辦法大綱》,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主要由:《1》對各島的基本信息進行勘測,並繪制地圖;《2》選擇其中較為適合的島嶼修建廠屋,馬路、鐵軌等;《3》勘察磷質礦藏;《4》勘察海底資源,采取海底珊瑚和各種海石。
《5》勘察海產資源,采取玳瑁、龜、蚌及各種魚類。
《6》察驗土性,以備種植。
1909年5月,張人駿派遣吳敬榮和水師提督李準、廣東補用道李哲浚等帶領170多人到西沙群島考察、測繪,一共考察了15個島嶼,在6月才返回廣州。
此次考察,中國的國旗首次在西沙群島上升了起來,這是中國對西沙群島主權的重申。
考察隊按照原計劃繪制西沙群島的總圖和分圖,並進行了重新命名,這些命名基本沿用到了今天。
清朝的此次行動在國際上獲得了認可,『其後航海各書,稱其地為中國領土』。
英國出版的文章寫道『西沙群島有兩個主要群島,還有一些小島及暗礁,1909年中國政府將其列入版圖,並經常有船前往巡視。
』日本的《帕拉塞爾群島磷礦調查報告》中說:『1909年中國政府把該群島歸於中國所有』。
永興島
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距離中國大陸較遠,但是清朝也在試圖維護其主權。
1867年英國一艘航道測量船到南沙群島考察,記載『俱有海南漁民之足跡,以捕取海參蚧貝為活,頗多長年留居於此』。
1883年,德國的船隻到南沙群島進行非法調查,遭到了清朝的抗議。
直到從清朝到民國,南沙群島的居民基本都是中國人,西方諸多史料也有記載。
清朝對南海的管理,確立了中國的南海海疆范圍,為民國時期的南海管理奠定了基礎。
民國時期的『十一段線』和新中國的『九段線』都在清朝管理范圍之內確定,有一定的法理依據。
清朝不僅奠定了中國疆域的基礎,還奠定了海疆的范圍,其歷史貢獻不可遺忘。
歡迎關注公眾號:北鬥維斟。
本人喜歡歷史,文化,文學,詩詞等,自從畢業以來一直在閱讀,在各大自媒體平臺多有創作。
我創立了的『北鬥維斟』,主要在於深度解讀歷史以及中國的傳統文化,歡迎你來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