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72年,康熙大帝突然駕崩於北京暢春園。
由於康熙死前並未公開宣佈新君人選,而是寫了一封遺詔秘密立儲,所以民間認為雍正篡改了遺詔,將『傳位於十四子』改為『傳位於四子』。
這種說法不僅不切實際,而且十分主觀。
雍正不可能有機會篡改遺詔, 也不可能達成篡改遺詔的條件。
首先,根據《東華錄》所記載,康熙自知大限將至之時,曾於寅時急詔隆科多、張廷玉、三王爺、七王爺、八王爺、九王爺、十王爺、十二王爺,理藩院大臣、步軍統領、宗人府主管等人前往禦前聽從聖君遺詔。
依照上文來看,《東華錄》中將『康熙傳位的過程』寫的很清楚,隆科多協張廷玉頒佈康熙遺詔時,四王胤禛根本不在場,所以雍正不具備修改遺詔的條件。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康熙主意傳位給胤禛,卻下命令八王爺等人到禦前聽詔呢?
因為康熙下了一盤大旗。
康熙深知八王爺等人個個不是省油的燈,所以在傳位給胤禛之前,康熙將『八爺黨』的核心人物八王爺圈禁,又將不確定因素佟國維革職,再讓十四王爺領兵鎮守塞北,最後培養隆科多為九門提督。
沒有了八王這隻領頭羊,九王、十王便失去了主心骨;沒有了佟國維這個『刺頭』,文武百官便失去了『躁動的心臟』;沒有了十四王這個能征善戰的將軍,豐臺大營便會安安分分的聽從康熙指揮。
最後,康熙將所有落選的皇子聚集在一起聽詔,表面上是有意將皇位傳給三王、七王、八王、九王、十王、十二王,實際上是為了將這些有可能謀反的皇子們聚集在一起,由九門提督隆科多、理藩院尚書張廷玉看管起來。
理藩院尚書張廷玉有執法權,一旦眾皇子對遺詔不敬,張廷玉有權將其治罪。
九門提督隆科多統領步軍衙門,手握兩萬大軍,一旦眾皇子有謀反之心,隆科多能夠迅速發兵鎮壓。
康熙皇帝下的每一步棋都高明的令人咋舌,而康熙皇帝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為胤禛鋪路。
當康熙的遺詔傳遍整個紫禁城之後,胤禛已經成為新任的大清皇帝,但胤禛並沒有失去冷靜,他第一時間釋放了被圈禁的十三王,命令統兵多年的十三王控制豐臺大營。
當豐臺大營被控制之後,胤禛才以新君的身份前往康熙的靈柩之前接受遺旨。
因為胤禛根本不知道皇宮中的情況,如果手握重兵的隆科多突然投向八爺的陣營,胤禛則必須擁有一支能夠支持他奪權的軍隊,這個軍隊就是十三王手中的豐臺大營。
雍正皇帝的登基過程可謂是步步為營、九死一生,單單是登基為帝就如此困難,更不要說當著一眾皇子的面修改遺詔了,除非雍正有能夠讓時間暫停的『替身使者』——『澤瓦魯多!』否則根本沒有機會和能力修改遺詔。
而且『傳位十四子』,還是『傳位於四子』這種字眼梗,早就沒人用了,因為太不靠譜了。
也就電視劇拿來瞎扯扯,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這個行不通。
因為『於』可是我們現在的簡體字,清朝用的還是繁體字,也就是『於』非『於』,而是『於』,所以『十』再怎麼改也改不了『於』吧!
再者即使漢字的『十』能改成『於』,那滿文、蒙文怎麼改?
要知道『康熙遺詔』可是用滿文、漢文、蒙文三種文字寫出來的,另外宗人府主管會將康熙的遺詔以滿文、漢文、藏文、蒙文四中文字編入皇家玉碟。
所以無論如何也是改不了的。
再者現如今真正的漢文版的康熙遺詔早就被遼寧省檔案館給公佈出來了,其詔書的原文中說要傳位於雍正,它是這樣寫道的:『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繼皇帝位』,看到沒,它寫的是『雍親王皇四子胤禛』,所以你說這怎麼改?
根本就無從下手,再怎麼改也變不了讓皇四子登基的內容。
綜合康熙皇帝傳位於雍正的大體過程,和篡改遺詔所需要的種種條件,我認為『雍正篡改遺詔』這種說法純屬子虛烏有,空穴來風。
當然了,這件事兒還並沒有下定論。
改遺詔不現實,但是造假可以啊。
有沒有可能張廷玉他們聯合雍正整了一份兒假的遺詔呢?
因為『康熙遺詔』不是康熙死前留下的,而是雍正登基後讓自己的親信擬定的,然後頒佈天下的。
也就是說實際上『康熙遺詔』的內容就是雍正想讓世人看到的內容,他想怎麼寫就能怎麼寫,因此這份遺詔做不了任何的證明。
所以『康熙遺詔』說明不了任何問題,它證明不了雍正登基的不合法性,也證明不了雍正登基的合法性。
當然雍正算得上是一個比較有作為的帝王,因為他的存在,清朝『故當時國帑豐盈,人民富庶,良有以也』。
總而言之,中國兩千多年,漫長的封建史,所謂的真相永遠掌握在勝利者手中。
誰坐上皇帝寶座,誰就是『歷史』。
而真正真實的『真相』?
是永遠登不上『紙面』的。
它們被深深埋沒在了歷史厚厚的、暗黑的『時間隧道』裡的『塵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