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被洋人趕出了紫禁城,詔宣南方督撫勤王,為何沒人搭理她?《網路歷史》

1900年,八國聯軍進京,慈禧帶著光緒一路西逃。

象征著大清王朝權力地位的紫禁城成了洋人們的歡樂場,清朝迎來了滅亡之危機。

而這種時候,張之洞等一眾南方的封疆大吏們,手握重兵,面對皇城之危機,個個按兵不動。

哪怕慈禧苦苦哀求,依然沒有人派兵北上勤王。

他們為何置慈禧的宣詔而不顧?

對此我隻能說,一個向十一國宣戰的瘋女人,傻子才會聽她的。

更何況張之洞這些人都是人精,可不會跟著慈禧去發瘋。

當時的清朝,積貧積弱,曾經『策馬雄霸山海關,仰天一怒震九州』的滿清八旗,卻在清朝末年墮落成了戰鬥力為零的殘兵弱旅。

而取而代之的綠營兵,也經不起時間的腐蝕,最終在太平天國動亂中慘遭淘汰。

最終,地主勢力出身的湘淮團勇反而是成為了大清朝的最強戰力,後經洋務運動的洗禮和甲午戰爭的過濾,在袁世凱的北洋新軍於山東避禍不出之時,南方豪強們,成為了大清朝最大的倚仗。

八國聯軍入侵時期,對滿清八旗心灰意冷的慈禧太後,將勤王的希望寄托在了李鴻章和張之洞等一眾漢人大臣的身上。

當時的李鴻章因為甲午戰爭的失敗,交出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位置,來到南方做起了兩廣總督;但事實上,他還是北洋系的精神領袖。

而張之洞則更無需說,一直都是南方實力派的代表。

此外,兩江總督劉坤一、閩浙總督許應騤、那都是實力派。

他們管理著清政府實力最為強大的軍隊,但是在八國聯軍打進京城的燃眉之時,這些人卻對慈禧太後的召命視而不見,遲遲不肯進京勤王。

當時面對八國聯軍,慈禧慌得不行,電報一封接著一封,要這些實力派人物北上勤王,趕走洋人。

甚至還恢復了李鴻章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職位。

但當時南方實力派們已經達成了共識,即不遵從朝廷的宣戰詔書,以保東南半壁不陷入混亂中,他們私下與洋人和談,簽訂了《東南互保章程》和《保護上海城廂外章程》。

也就是歷史上常說的『東南互保』。

具體來講,原因有三點:

一、去了也打不過

縱觀中英戰爭、中法戰爭、中俄戰爭,清庭與洋人之間的博弈總是以失敗告終。

現如今,八大西洋國家聯合侵略中國,李鴻章、張之洞如若貿然與其交戰,不但沒有勝利的希望,反而會使自己損兵折將。

當時西方列強陳兵上海,封鎖長江,東南軍隊只要敢北上,估計在自己家門口就打起來了。

根本達不到救援的作用。

更何況八國聯軍的目的隻是慈禧,張之洞等人的利益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所以他們並不想為了慈禧太後冒這個險。

二、慈禧太後不得人心

雖然大清朝的衰落,是歷史向前推進的必然結果,但是仍然與慈禧太後的殘暴統治,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

另外,八國聯軍的入侵也是慈禧太後一手造成的,當初洋人企圖扶持光緒皇帝再次上位,慈禧太後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縱容義和團與洋人作戰,最後造成了憤怒的洋人組成八國聯軍入侵中國。

滿朝文武早就對慈禧太後的所作所為嗤之以鼻,但是礙於慈禧太後的權力,又不得不擺出一副忠君愛國的樣子來討好她。

現如今,八國聯軍打進北京城,正好可以借助洋人之手,把昏庸無道的惡婦慈禧趕下臺。

正所謂『失道者寡助』,慈禧太後多行不義,張之洞等人不肯幫她也是常理之中的事。

特別是李鴻章,都給慈禧擦了多少次屁股了。

不能跟著這個老女人去發瘋啊。

官方點兒講,『東南互保』,彰顯了東南各督撫對國際國內時局的準確認知與當即立斷,還有為國止損的擔當與勇氣:也反映了東南督撫對清政府倒行逆施,妄自尊大,盲目挑釁的離心與沉默的譴責。

中央政府的指令,下面的督撫想方設法予以變相抗拒,這是消極怠工的行為,這說明清政府已無力制肘地方的封疆大吏了,整個大清已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甚至岌岌可危了。

三、隔岸觀火,隨機應變

戊戌政變以後,滿清朝廷實際上對清朝地方上已經失去威權,當時,在東南官場,曾經流傳過這樣的話,說東南的府縣一級官員,『隻知有官廳,不知有朝廷』,意思是,東南地區低級官吏,隻知道有總督巡撫,不知道有皇帝太後。

這個傳統,是湘軍淮軍流傳下來的。

因為當初湘軍淮軍鎮壓太平軍的時候,是私募的團練軍隊,湘軍兵勇的餉銀,是曾國藩胡林翼給他們發的,不是拿的朝廷的錢,所以他們隻認曾國藩這個大帥,不認咸豐同治慈禧。

這也說明,東南地區本質上已經不受滿清朝廷的直接統轄了。

況且張之洞等人都是聰明睿智的『人精』,他們早就看穿了風雨飄搖的大清朝已經病入膏肓,隨時都可能面臨滅亡,在此危及存亡之際,張之洞等人必須要小心謹慎的走好每一步棋。

當時,洋人們在尋找『中國代理人』,大清朝在征召『抗洋鬥士』,富商們在尋求『軍事保護傘』,對於張之洞等人來說,從利益角度來講,誰給的奶酪最大,他們就會幫助誰。

慈禧太後看穿了這一點,所以才將李鴻章封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

不過還好,這些老臣們都算愛國,沒有乘機獨立搞分裂,已經是仁至義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