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皇帝該不該殺和珅?
當然該殺!凌遲處死都不算過份。
有些人總覺得和珅不錯,有能力,不該死,但您得知道,他是個巨貪啊!
和珅不但憑借宰輔之權賣官鬻爵收取巨額賄賂,趁管理國庫之機中飽私囊,而且他還涉身商界開設數十家錢莊與當鋪,甚至他還與英國東印度公司以及廣州十三行皆有買賣往來。
和珅斂財有方估計其資產到底價值幾何連自己都不清楚。
我們且不說和珅擁有的金銀珠寶,就是其為自己儲備的頂級人參就價值幾十萬兩白銀,還有和珅的頂級貂皮大氅就有近千件,這隻是和珅家財冰山一角就足以令皇宮內庫相形見拙。
由此可見和珅家產足值清廷十多年財政收入之和,並非虛言。
如此富可敵國的財富,得收刮多少民脂民膏,咱們啥時候對貪腐如此大度了?
各位不妨試想一下,如果當下社會,咱們國家出現和珅這樣的一個大貪官,您覺得他該不該被槍斃?
再者,自古以來,一朝天子一朝臣,兩朝不倒甚至三朝不倒的官員那基本是鳳毛麟角。
而和紳一輩子服侍乾隆,可謂是權勢滔天、位極人臣。
乾隆在的時候,和紳是穩坐釣魚臺;但他也深知,一旦乾隆去世,自己沒有了靠山,自然要面臨多方挑戰。
自古以來的規律註定了和珅如果不能提前謀劃,就會被清算掉。
而他的對手,也就是貴為天子的嘉慶,若想真正的實現君臨天下,大權獨攬;和紳是必須清算的攔路石,作為利益沖突的雙方,兩者皆大歡喜互幫互助這種結局的可能性基本為零。
所以嘉慶殺掉和珅絕對是沒錯的,但是什麼時候殺,怎麼殺,便是一個值得後世研究的問題了。
嘉慶皇帝殺死和珅的時候,『十殘老人』乾隆才過世十五天,要知道大清朝開國以來一向主張以孝道治國。
孝莊去世後康熙皇帝悲不自已,足足罷朝半月有餘。
康熙去世後,雍正白衣素袍、清齋簡居,親自在陵前誦經27日,並且下令全國上下行喪三年。
而嘉慶卻在乾隆過世僅十五天之後,便匆忙的處死了先皇的寵臣和珅,要知道和珅可是乾隆在世時欽點的『葬禮主持人』。
1799年正月初三,嘉慶果斷向和珅發難,初四免去和珅所有職務,初五將和珅逮捕入獄,初八抄沒其家產,正月十八禦賜白綾令和珅自盡。
案件了解的非常草率,就連和紳的罪狀和隱匿的家產都沒查清。
嘉慶匆忙處死和珅的行為,可以說是公然違抗乾隆的遺命,嘉慶這麼作,難道不怕被後世之人扣上『不孝之子』的惡名嗎?
因為錢嗎?
不至於這麼著急吧,畢竟這麼多年都過來了,也不差這一時半會兒。
其實嘉慶急著處理和珅的原因隻有一個,那便是和珅不故尊上,妄自尊大,對嘉慶不恭不敬,最終招來殺身之禍。
和珅於乾隆朝位極人臣隻處乾隆一人之下,其身兼數職集軍權、財權、政權於一身。
由此不可一世的和珅眼高於頂,既使乾隆皇子們亦不放在眼中。
和珅聰明一世卻糊塗一時,緊跟乾隆卻疏忽了皇子們,於是當乾隆禪位於嘉慶時,和珅感覺一絲惶恐,遂決定與關系生疏冷淡的嘉慶鬥鬥法。
嘉慶受禪後,隻是個花瓶皇帝,軍政大權仍由乾隆掌握,後期乾隆健忘,實際上軍政大權完全掌握在和紳手裡。
和紳在嘉慶皇帝身邊安排了特務,本來乾隆要調嘉慶的幼年教師朱珪進京當內閣大學士,和紳怕影響他自己,正巧還是皇子的嘉慶因為老師六十歲生日寫了首慶壽詩,和紳就密報乾隆嘉慶心存不軌,結交外臣,朱珪為此降職,嘉慶也險些遭到處分,從此韜光養晦,謹言慎行。
鬥法處劣勢狀如傀儡的嘉慶,看著人稱『二皇帝』的和珅恨得牙癢,除了隱忍卻無計可施。
乾隆終於駕崩,嘉慶雖也顧忌輿論父皇喪期殺和珅不祥,可是他再也不能容忍和珅權勢僭越於己,而且他亦怕拖延時間和珅會於新朝再聚起不可控之勢力,索性快刀斬亂麻將和珅勢力一網打盡,同時威懾群臣自己才是清廷正主,違君命隻有死路一條。
嘉慶殺死和珅之前,江西巡撫張誠曾經遞上過一封奏折,奏折中勸誡嘉慶皇帝不要在乾隆大喪之時殺死和珅,以免招來群臣的非議。
嘉慶皇帝殺死和珅之後,在奏折上這樣回復張誠:
『天下人隻知有和珅,而不知有朕。
豈能不除!』
如此看來,和珅的名氣比皇帝都大,民間的百姓們隻知道大清朝有個大官叫做和珅,竟然不知道在和珅之上還有位皇帝叫做嘉慶。
要知道嘉慶在殺死和珅之前,已經當了四年的皇帝了。
原來在這四年裡,大清帝國的權柄一直在乾隆的手中握著,而乾隆又對和珅深信不疑。
所以大清朝的大小事務基本上都是由乾隆來發號施令,再由和珅一手經辦的,嘉慶皇帝隻不過一個有名無實的傀儡皇帝。
嘉慶在廣東巡撫陳大文的奏折批復道:
『天下至大,兆民至眾,近年皆為和珅所蒙蔽,諸務廢弛。
若不速辦,幾不可問矣。
不得已之苦衷,唯上蒼之昭鑒耳』
自此我們應當明白,和珅之所以被殺,是有另外一層意思。
乾隆活著的時候,就算是和珅權傾天下,但是天下人也都唯乾隆馬首是瞻,和珅隻是乾隆手底下的心腹小弟,最多算個二當家。
可是大當家的上路了,繼承人根基不深、威信不足,權勢向二當家《和珅》傾斜也是無可厚非。
由此可見,嘉慶之所以殺掉和珅,不單單隻是一個腐敗問題,作為皇帝,最怕是自己的權威喪失。
據說,有一次和珅率領一眾軍機處大臣在皇宮中行走時,撞見了乘坐龍碾的嘉慶皇帝,一眾軍機處大臣紛紛跪在地上行君臣之禮,唯有和珅一個人不跪。
喜怒不形於色的嘉慶皇帝並沒有發怒,反而誇贊和珅年老功高,從此免去跪拜之禮。
由此可見,嘉慶無時無刻都在忍受著被和珅輕蔑的滋味。
終於在乾隆皇帝過世之後,嘉慶將壓抑在心底的怒火徹底爆發了出來,這股怒火如同來自地獄的火焰,將犯下滔天大罪的和珅焚燒殆盡。
綜上,和珅不循禮數、不尊君上、獨攬朝政、架空皇權的行為激怒了嘉慶皇帝,給自己的快速倒臺埋下了禍根,當然還有奏折上的那一句『天下人隻知有和珅,而不知有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