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與友邦,不予家奴,這句話真的是出自慈禧之口嗎?《網路歷史》

這話還真不是人家慈禧說的,別啥鍋都往人家頭上扣。

黑是黑,白是白,千萬不要為了黑而黑,這不是正確的歷史觀。

『寧與友邦,不與家奴』這句話出自梁啟超先生的《戊戌政變記》,原句是:

『大學士剛毅嘗語人曰:‘改革者,漢人之利,而滿人之害也!我有產業,吾寧贈之於朋友,而必不使奴隸分其潤也!’』

說這話的人叫剛毅,其全名叫做他塔拉·剛毅,這名字一聽就不是漢人。

他是滿洲人,鑲藍旗,原本岌岌無名,後因在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楊乃武與小白菜案』中表現出色,得到慈禧賞識,自此平步青雲,官至兵部尚書、協辦大學士,也算是身居高位了。

作為慈禧的心腹,又是滿洲人,所以這個剛毅肯定是妥妥的守舊派,在戊戌變法中,是維新派的死對頭。

他甚至主張廢除支持維新變法的光緒皇帝,這膽兒也是沒誰了。

當然了,慈禧雖然明面上不表揚,心裡可別提有多喜歡了。

而『寧與友邦,不與家奴』這句話就是他在戊戌變法中攻擊維新派的一句名言。

即前面所提到的『……我有產業,吾寧贈之於朋友,而必不使奴隸分其潤也!』

意思很容易理解啊,就是公開表示他看不慣維新派,自家的產業寧願白送給朋友們,也不能讓你們維新派給糟蹋了。

雖然有點兒橫,但不管怎麼說,這隻是因為政見不同而說出的氣話,無傷大雅。

更談不上什麼賣國求榮這些東西了。

至於和慈禧,那就更搭不上了,人家慈禧連這種話都沒說過好不好?

這就是個謠言,我記得我很早就已經被辟謠過了,沒想到現在還有人拿來講。

其實你用屁股想想也應該知道,慈禧她不可能這樣說啊。

就算她是這麼想的,她也不會這麼講。

人家好歹是大清王朝的掌權者,從後宮奪權到垂簾聽政,主掌中國近半個世紀。

她情商有那麼低嗎?

公開說這樣的話,那不是給人家以口實?

就算她有那麼傻,身邊的那些大臣們也不會充耳不聞的。

但偏偏就有人信。

既然講到這裡了,我再給各位辟個謠,也是慈禧的。

即那句著名的『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這句話和『寧與友邦,不與家奴』一樣,乃是慈禧黑歷史中的一大吐槽點。

當然了,這句話確實是慈禧說的,其出自八國聯軍侵華過程中,西逃的慈禧給與談判求和的李鴻章、奕劻等人的上諭。

『本年夏間,拳匪構亂,開釁友邦。

朕奉慈駕西巡,京師雲擾,迭命慶親王奕劻、大學士李鴻章作為全權大臣便宜行事,與各國使臣止兵議款。

昨據奕劻等電呈各國和議十二條大綱,業已照允,仍電飭該全權大臣將詳細節目悉心酌核,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既有悔禍之機,宜頒自責之詔……今茲議約,不侵我主權,不割我土地。

念友邦之見諒,疾愚暴之無知,事後追思,慚憤交集』

對於這句話的解讀,大家一般就是認為『傾盡中國的財力物力,也要讓各國友人們高興』。

但很顯然,這個解讀是錯誤的。

從原文來看,清政府原則上接受了列強開出的議和大綱,隻不過具體細節清政府並不滿意,所以才有這句話。

關鍵在這個『量』字,其是考慮、考量的意思,所以其是要李鴻章等人在談判中,考慮中華現有的國力,在能承受的前提下,盡量讓外國人滿意。

換句話說就是悠著點,別讓洋人獅子大開口,考量中國實際情況,同列強談判媾和。

你再結合上下文,『不侵我主權,不割我土地』

總體來說,就是要求負責談判的奕劻、李鴻章等人以外交手段給中國減輕點損失。

很明顯,這就不是大家所認為的那樣。

當然了,在我們現在看來,即使是按照原文解讀,也顯得太沒脾氣了,多有討好之意。

但是沒辦法啊,當時李鴻章他們就是以一個戰敗者的姿態去求和的。

難道你讓慈禧去說,要錢沒有,要命有一條?

那八國聯軍估計一時半會兒不會走了。

再者談判媾和,本質上就是結歡心,難道還能繼續結仇?

而且這不是公開給列強的國書,是給李鴻章、奕劻等人的上諭,是給他們談判的一個指導意見。

是給自己人說的,不是給列強說的,談不上什麼卑躬屈膝。

簡單來講就是一個官方和非官方的區別,雖說看起來有些沒面子,但確實符合當時清王朝的處境,也沒有逾越國家之間的交流對待,沒多大問題。

還是那句話,你用屁股想也知道,慈禧她那麼傻,就算她是那麼想的,也不會如此公開的說出來,這已經不是她一個的顏面問題了,而是國家顏面。

她要是說出這種傻話,如何在天下人面前立足。

那個時代的人雖然大都愚昧,但總歸知道禮義廉恥。

這樣的謠言還是少一點為好,為了黑而黑真的沒意思。

當然不是在給慈禧洗白,她也沒啥值得洗的,頑固、奢侈、短視、誤國誤民,她有很多責任。

但這不是她的東西,就不要張冠李戴,斷章取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