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傳》:梁啟超筆下的李鴻章,到底是怎樣一個人?《網路歷史》

關於晚清爭議最大之人,莫過於李鴻章了吧?

挺他的人,一口一個李中堂,視其大清王朝的裱糊匠,為國家忍辱負重,鞠躬盡瘁。

不喜歡他的人,一句宰相合肥天下瘦,足以說明一切。

但這些認知,其實都有些片面甚至極端。

人是一個富有情感的生命,他是多樣化的,任何臉譜化、標簽化的評價,都是片面的。

我還是那句話,評價歷史人物時,需要客觀,不得代入個人情感,此點尤為重要。

對於李鴻章,我比較認可梁啟超先生那句話:

『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

這句話很有名,寫在了《李鴻章傳》的開篇。

我記得我上初中的時候看了這本書,當時我不解其意,認為這段話是梁啟超對李鴻章的贊揚,但其實這句話的翻譯應該是:

『我敬佩李鴻章的才華,我可惜他沒有見識《浪費了一身才華》,我悲嘆李鴻章的遭遇』

首先李鴻章這個人確實有才華。

李鴻章是道光二十七年進士,列二甲第十三名。

此人文筆頗好,二十歲便作《入都》詩10首,為世所傳誦。

其中有一名句,想必不少人都聽過。

『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裡外欲封侯』

當然,文筆僅僅是他才華的一個方面。

他的謀略機智其實也是有著獨到的一面。

當年太平軍圍困上海,上海商戶聯合到湖南請曾國藩的湘軍幫忙解上海之圍,原意出大軍的軍費。

但曾國藩的軍隊正圍攻天京,曾國藩問下屬,誰願意帶兵解上海之圍。

臺下寂靜無聲,原因有三。

第一、上海被圍,是天平天國圍魏救趙之計,上海重兵把守,內出不去,外也很難進去。

第二、天京是天平天國首都,洪秀全在這,一個是破都擒賊首,一個是解圍救商賈。

兩者功勞,高下立判。

第三、上海城中勢力復雜,不單單有政府軍,還有洋人,錯綜復雜,無人想去趟這攤渾水。

但此時李鴻章認為,這是個機會,他立刻向他的老師曾國藩毛遂自薦。

結果就是他走水路到上海,解了上海之圍,建立淮軍,從此時起,他正式脫離曾國藩,開始了李鴻章輝煌的時刻。

此後他百戰百勝,手中淮軍戰無不勝,他的官職也是青雲直上。

李鴻章和淮軍的傳奇便是從此開始的,一個成了晚清數十年的肱骨之臣,一個則是清朝最為倚仗的軍事力量。

總的來看,李鴻章的前半生是輝煌的,破太平天國,平定捻軍起義,為大清朝立下赫赫戰功。

但在他平定捻軍起義之後,他的人生開始急轉直下,再無從前的輝煌。

究其原因,就是梁啟超先生所言的:他沒有見識。

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洋務運動,治標不治本

眾所周知,洋務運動的核心是要富國強兵,但李鴻章主張三十多年的洋務運動到最後以甲午海戰的失敗,馬關條約的簽訂而結束。

這三十年年來,清政府不僅沒有富國強兵,反而財政收入赤字,軍事慘敗。

相較而言,同時期日本的明治維新卻是給日本帶來了新生。

洋務運動的失敗,和李鴻章有著很大的關系。

首先李鴻章領導的洋務運動隻是在邯鄲學步,他認為中國除了槍炮工業以外,沒什麼要向西方學的。

『李鴻章隻懂得洋務,卻不懂國務,他隻知道有軍事,卻不知道有民政,知道有外交,卻不知道內政,知道有朝廷,卻不知道有國民。

他認為洋人辦的事務就是洋務,這是淺見』——《李鴻章傳》

其次,官督商辦。

李鴻章鼓勵人們經商,但卻出臺官督商辦的政策,讓親信去監督協助商人。

清末腐敗成風,他不會不知道,所以這個政策的正面意義沒起到,成為了著名的反面教材。

以上兩點,足以證明李鴻章在洋務運動中的錯誤,洋務運動的失敗,不是李鴻章一個人的責任,但李鴻章負主要責任。

第二,目光短淺,沒有遠見

同治四年,在英國的支持下,阿古柏入侵新疆,建立國家,俄國也出兵攻占伊犁,清高層在戰與不戰之間搖擺不定,因為當時捻軍起義浩浩蕩蕩,所以出現了兩種聲音。

李鴻章主棄,他認為新疆偏僻,不宜浪費大量軍費去收復。

『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裡,土地瘠薄,人煙稀少,乾隆年間,平定新疆,傾全國之力,徒然收數千裡礦地,增加千百萬開支,實在得不償失,依臣看,新疆不復,與肢體之元氣無傷,收復伊犁更是無用』。

而左宗棠則主戰,他的理由也很充分。

『天山南北兩路,糧產豐富,牛羊遍地,瓜果累累,牧馬成群,金銀玉器產量豐富,所謂千裡荒漠,實為聚寶之盆』。

此外,左宗棠提出『緩進急戰,先北後南』的戰略方針。

兩者高下立判。

最後慈禧選擇了左宗棠的方案。

左宗棠對列強一向是主戰,李鴻章把左宗棠視為政敵,李鴻章一生主和。

左宗棠死後,主戰派群龍無首,自此,整個朝廷裡,再也聽不到對西方主戰的聲音了。

見小利失大義

這件事發生在李鴻章後半生,李鴻章一生對外態度都是主和,尤其對俄國的態度是親密的,他一生奉行的便是『聯俄對日』,殊不知俄國和英法日德沒有絲毫區別。

馬關條約簽訂以後,清朝答應給予日本遼東半島。

但這樣以來,俄國就失去了爭奪遼東半島的權力,所以俄國聯合德,法兩國對日施壓,讓清朝拿三千萬兩白銀贖回遼東半島,這無疑是賣給清朝一個天大的‘人情’。

但李鴻章沒有發現俄國的陰謀,他正在為自己‘聯俄對日’外交政策的成功而沾沾自喜。

由此,發生了一件天大的‘禍事’——『中俄密約』

此事的由來是俄國幫助清朝奪回遼東半島後,俄國與清廷進入了蜜月期。

而李鴻章全然未發現俄國的陰謀,日本馬關條約後又對清朝虎視眈眈,作為首席外交大臣,李鴻章遠赴俄國,目的是想要進一步『聯俄對日』。

準備和俄國達成協議,共同抵禦日本。

但這份協議有著附加項。

至於聯合的事就不提了,大致意思就是日本侵略,兩國共同出兵。

我們仔細看看附加項。

1,中國所有口岸均向俄國兵船開放。

2.中國允許華俄道勝銀行接造一條由黑龍江、吉林至海參崴的鐵路,無論戰時平時,俄國均有權使用該鐵路運送兵員、糧食和軍械。

這兩項附加,無疑是把東北拱手相送。

李鴻章看過猶豫不決,而俄國則威逼利誘,甚至拿出300萬盧佈給李鴻章,而後李鴻章直接把原文交給光緒帝請奏。

並催促光緒帝簽字,更要命的是光緒帝居然未曾看出這其中的問題。

後來發現問題的光緒帝大怒,再次罷免了李鴻章。

這便是金錢的魅力。

李鴻章簽訂馬關條約時,尚且和日本討價還價,面對300萬盧佈的誘惑,李鴻章最終選擇向金錢妥協。

這便是我說他‘見小利失大義’。

自私又奉公

第一件事,李鴻章早年剛剛中了科舉之後,被任命了一個七品官職,他早年寫的詩『一萬年來誰著史?

三千裡外欲封侯』。

他當然不甘心這區區小官,而後他找到了呂賢基,這個人和李鴻章是同鄉,也是道光皇帝的親信。

當時以李鴻章的官職,是沒權力向皇帝寫奏折的,所以李鴻章找到了呂賢基,呂賢基爽快的答應了。

李鴻章寫,以呂賢基的名義遞上去,本來李鴻章是說要求見皇帝,但最後卻寫要回鄉辦團練《當時各地起義軍諸多,朝廷鼓勵大臣回鄉自己募兵剿賊,曾國藩,李鴻章父親都是如此》。

李鴻章一身才華,志在四方,他看好了團練這件事,但呂賢基一屆文臣,根本不會打仗,況且他還是皇帝的親信,但此時卻被李鴻章將了一軍,道光皇帝看見奏折很開心,自己的親信願意幫自己分擔,立刻批準了,結果李,呂二人回到安徽團練。

沒想到不過幾年的功夫,太平軍大破呂賢基,呂賢基投水自殺,而李鴻章卻跑回了京城。

第二件事,曾國藩,晚清四臣之一,湘軍創建者,平定天平天國主要人物,李鴻章父親的朋友,李鴻章的恩師,是李鴻章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可以說,沒有曾國藩,便沒有李鴻章。

李鴻章早年通過他父親結識了曾國藩,並且拜曾國藩為師,後來他投奔曾國藩,曾國藩也對他管教有加。

但出現了一件事。

曾國藩令李元度領兵防守安徽,李鴻章曾反對,他認為李元度和紙上談兵的趙括沒什麼區別。

曾國藩堅持,結果李元度的確沒守住。

又不回曾國藩的祁門大營,曾國藩大怒,要殺了他,讓李鴻章寫奏文報告朝廷,李鴻章說:『李元度跟隨您這麼久,怎麼能輕易殺了他呢?

曾國藩說『我一定要殺了他』,李鴻章說『你殺他是不仁』,曾國藩說『你寫不寫?

』,李鴻章說『我不寫』。

曾國藩說『我自己寫』李鴻章立刻說『那我可走了』曾國藩也在氣頭上說『聽君自便』

各位看到這可能有一絲疑慮,李鴻章是看不起李元度的,為什麼為了一個李元度跟自己的恩師曾國藩鬧翻臉而出走呢?

我告訴你一個背景,當時曾國藩的部隊兵敗祁門,被太平軍圍在祁門大營。

講完了他自私,講講他的奉公。

其實這點很好講,也沒必要花很多的文字,梁啟超說:

『李鴻章是權臣,但他和霍光曹操不同』——《李鴻章傳》

的確,李鴻章的權力多大呢?

最大的時候,淮軍統領,北洋水師總督辦,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兼文化殿大學士,爵位是一等肅毅伯。

什麼概念呢?

當時曾國藩激流勇退,解散了湘軍。

所以李鴻章的淮軍是清朝第一陸軍。

就等於當時的李鴻章擁有清朝第一精銳陸軍《淮軍》,第一精銳水軍《北洋水師》,一品封疆大吏《直隸總督》,對外總領事《北洋通商大臣》僅次於恭親王奕訢。

而李鴻章掌握了如此大的權力,他卻從未對大清朝起一絲一毫的二心。

這是我說他『奉公』。

但,他奉的是『大清』的公,而非人民的公。

所以對於李鴻章這個人,不能單純的從某一個角度去評價,得多角度去看。

毀譽參半才是他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