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73歲的李鴻章抬棺訪歐,離開時為何仰天長嘆?《網路歷史》

1895年,李鴻章在日本代表清政府被迫簽訂《馬關條約》,賠款割地,條約的簽訂,在國內掀起軒然大浪,反對議和的百姓聲音一浪高過一浪。

回想簽約過程,李鴻章感覺徹頭徹尾就是奇恥大辱,李鴻章發下毒誓:餘生再也不跨上日本領土一步。

全國上上下下、各界民眾都把怒火指向李鴻章,李鴻章成為十足的清政府替罪鬼。

簽完《馬關條約》後,回到國內,清政府解除了李鴻章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職務。

李鴻章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職務二十幾年,說撤職就撤職,李鴻章立即無權無職。

或許是慈禧太後覺得有點過意不去,畢竟李鴻章為了大清王朝兢兢業業幾十年,就這樣閑居家中。

恰好這時候,俄國送來請帖,俄皇尼古拉二世將於1896年春天舉行加冕典禮,邀請清政府派使臣參加。

於是1896年,73歲的李鴻章拖著年邁身軀,乘飛機掠過波瀾起伏的大陸、跨越萬裡長空趕赴歐洲各國進行了一場為期190天的學習考察。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年事已高,李鴻章擔心自己訪問途中發生不測,便命人用金絲楠木打造了一口棺材,派人抬著,跟隨自己出訪歐洲。

俄國強大的軍事實力、荷蘭和諧的民族氣氛、英國強大的工業能力、法國先進的治國方針……無不在李鴻章的大腦中留下了深刻、震撼的印象。

李鴻章在感嘆歐洲文明日新月異的同時,還感受到了一種令人背脊發涼的恐懼,在歐洲各國的眼中,落後、封建的中國就像是一個年邁、衰弱的守財奴,幾乎每個歐洲國家都想動用武力敲開中國這座擁有無限資源和財富的金庫。

李鴻章深刻的意識到,什麼叫做差距。

訪問了俄英法荷比等國家後,1896年6月,李鴻章到達了德國。

德國是這次訪問的最後一站,也是李鴻章最期待、打算最用心考察的一站。

李鴻章訪問德國期間,禮貌友善的德國官員們,以高規格,十分隆重的接待了李鴻章這位『東方俾斯麥』。

德軍司令官親自等候在火車站,迎接李鴻章。

德國皇帝威廉二世親自接見了李鴻章,李鴻章十分感動。

德國外交官陪同李鴻章參觀了德國很多地方、很多廠房以及醫院。

李鴻章在德國獲得的隆重接待,遭到了英法等國報紙的嘲笑,說德國對清朝過於熱情。

英法報紙的嘲笑,實際上也點出了德國的真實目的。

畢竟當時西方各國紛紛在清朝獲得了利益,劃定了勢力范圍。

尤其是英國、法國、俄國,早已獲得了不少好處,而德國作為歐洲新崛起的國家,在清朝還沒有得到足夠的利益。

德國對李鴻章一行如此重視,顯然想達到兩個目的:一是希望清朝能大量采購德國軍火,二是希望德國能夠在清朝謀取更多的利益。

當然,李鴻章自己也明白,所以隻是參觀,並沒有下單。

李之歷聘也,各國待之有佳禮,德人尤甚,世以為此行必將大購炮船槍彈,與夫種種通商之大利,皆於是乎在。

及李之去,一無所購,歐人蓋大失望雲。

—《李鴻章傳》

在隨著德皇檢閱德軍衛隊的時候,李鴻章所看見的德國軍隊威武壯觀、隊列整齊劃一、步伐高度一致,士兵手中的武器鋥明瓦亮,鋼槍前端的尖刀閃著寒光。

這樣的軍隊,讓李鴻章羨慕不已。

德國的槍炮比自稱『天朝上國』的大清鳥槍、弓箭無論是威力、還是射擊效率來說都不知道強了多少倍。

士兵那更加不可同日而語,清軍裡吸食大煙的都不在少數,站不了一會兒就全身顫抖,雙目無神,如何能與眼前意氣風發、精神抖擻的德軍相比呢?

而在李鴻章十分恭敬的拜會過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之後,負責接待李鴻章的德國官員,攙扶著步履蹣跚的李鴻章,前往參觀德國軍工廠。

當李鴻章邁入規模巨大的德國軍工廠的那一刻,映入眼簾的是技藝精湛,井然有序的德國工人、上百門制作精良,威力無比的鋼鐵巨炮,數十個車間,分工明確,各式各樣的先進武器,李鴻章笑著稱道:『如果能給我這樣的武器裝備,甲午戰爭日本人連岸都上不了!』確實,德國在當時軍事實力在世界是數一數二的。

由於當時的德國是歐洲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李鴻章在德國訪問期間,真正見識到了什麼叫工業強國。

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制成了發電機;到70年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

隨後,電燈、電車、電影放映機相繼問世,西方帝國主義國家進入了『電氣時代』。

80年代德國人卡爾·弗裡特立奇·本茨等人成功地制造出由內燃機驅動的汽車,內燃汽車、遠洋輪船、飛機等也得到了迅速發展。

而當時的大清,也就剛剛建立起一些近代工業,其規模程度和德國沒法比。

從1873年興辦『輪船招商局』開始,23年時間內李鴻章創辦了一系列民用工業企業,可是,中國的民眾生活幾乎沒有改善。

老百姓晚上仍然點油燈;運輸物品仍然以畜力、人力為主,農村獨輪車還是最主要的運輸工具;紙質信件仍然是中國百姓最主要的通信方式;無論農村、還是城市,可以看見的工廠實在太少。

與德國相比,中國落後實在太多。

一生歷經無數次風雨洗禮的李鴻章,被德國的工業水平所震驚的久久不能言語。

李鴻章意識到,大清國與德國之間的差距,甚至數十年、數百年也無法完全的彌補,德國的鋼材產量每年達到450萬噸之多。

清朝連人家的零頭都不及。

而大清朝連德國的零頭都挨不到,面對如此巨大的差距,李鴻章望天興嘆。

慈禧太後愚昧無知、昏庸不堪,清朝官員腐敗成性、不圖自強,清朝軍隊裝備落後、不堪一擊,百姓苦不堪言、食不果腹。

縱然李鴻章極力主張改革,但國內政局動蕩,慈禧太後思想落後,無知愚昧。

國外強敵林立,危機四伏,李鴻章主張的改變之路步履維艱,況且李鴻章已經年逾古稀,早已經沒有了方當力挽狂瀾的心氣。

面對如此艱難的困境,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李鴻章除了無可奈何、望天興嘆,又有什麼辦法?

再者,在1896年這一年,李鴻章幾乎進行了一次環球旅行,不僅僅訪問了德國,還訪問了俄、德、荷、比、法、英、美、加 8 個國家。

1896年3月28日,李鴻章從上海出發,歷時190天,直到10月3日才回到天津,整整半年多的時間。

見的市面比當時清政府任何一個人都要廣。

所以,經過這次環球旅行,回國後的李鴻章,再看到清政府與歐美列強之間的差距,忍不住一聲長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