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民國奇葩軍閥多,狗肉將軍張宗昌算一個,倒戈將軍馮大炮算一個,還有辮子將軍張勛也算一個。
張勛是江西奉新人,出身普通,少時從軍。
因為跟對了大哥,一直平步青雲。
起初跟著蘇元春,因為參加了1883年到1885年的中法戰爭,混成了少壯派;到李鴻章的『武備學堂』鍍了下金;後來便跟著宋慶的毅軍,在甲午戰爭期間駐防奉天;在奉天的時候,和趙爾巽混得特別好;然後又攀上了袁世凱,跟著袁世凱去鎮壓義和團,立有大功,升為總兵。
1901年被調到北京,做了慈禧太後、光緒帝的禦前護衛。
後來宣統即位後,就被外放做提督了,曾經歷任江南提督等職。
武昌革命之後,張勛因為表態宣佈效忠清廷,所以官也是一升再升的,被清政府授為江蘇巡撫兼署兩江總督、南洋大臣。
許多人人評價張勛是一個大傻子,大妄人,他在民國成立後對清朝皇朝仍一心一意,為了表明自己依舊忠一不改,他和他所帶領的部隊,仍然留著守舊的辮子。
所以他的軍隊,也被稱為『辮子軍』。
有一次。
一位客人勸他剪掉辮子。
張勛說:
『吾回天無力,尚可獨善其身。
腦袋在、辮子不掉!』
他也因此被孫中山先生評價為愚忠,當然,最為可笑的,還是他搞出的復辟鬧劇!
張勛在一九一七年,趁北洋政權的總統和國務總理還在因為府院誰掌權而爭論的時候,借調停的理由帶兵去北京,借此發起復辟,擁戴清朝最後一代皇帝溥儀重登大統。
1917年7月1日凌晨1時,張勛穿上藍紗袍、黃馬褂,戴上紅頂花瓴,率領劉廷琛、康有為及辮子軍幾位統領,進宮覲見溥儀。
張勛等人向溥儀行三拜九叩禮,溥儀發佈『即位詔』,封康有為任弼德院副院長,張勛為議政大臣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並被封為忠勇親王。
他曾向自己的妻子炫耀自己自封的勇忠王名號,被妻子嘲笑恐怕要做『一字平肩王』《這裡指腦袋被砍》。
張勛通電各省,宣佈已『奏請皇上復辟』,要求各省應即『遵用正朔,懸掛龍旗』。
史稱丁巳復辟,又稱張勛復辟。
一時間,滿北京掛龍旗,大家紛紛把辮子再從垃圾堆裡撿回來,拿個瓜皮帽給壓在頭上。
留著辮子的大兵們,頓時就成了再造大清的功臣了,在北京城任意消費,無需買單。
為什麼說他傻呢?
因為這在當時是一個完全反潮流的事兒,幾乎全國都反對他的行為,孫中山也在上海發言宣告要討伐他。
就連他的大靠山,北洋軍閥大領導段祺瑞,當時全國最具實力的軍閥,也是其中一個反對復辟的人,還組織討逆軍討伐張勛。
所以他根本沒有那個實力搞復辟,他所掌握有軍事人力,也就是所謂的『辮子軍』,隻有5千人,且都是一些無能之輩,很快就被打得落荒而逃,在逃跑的同時,為了保命就割掉自己的辮子,讓北京的大街小巷在戰後到處都是他們割掉的辮子。
甚至於他在大本營的留守的部隊,也在在一夜之間反了水,張勛瞬間變成了光桿司令。
於是乎,這個嚷著要復辟,與皇帝溥儀誇誇其談的『張辮帥』,隻好先放下復辟這塊牌子,逃去荷蘭大使館避難。
張勛復辟不過堅持了才十二天便宣告失敗!張勛復辟失敗後,他的辮子軍在北京的部分被段祺瑞解散,留在江蘇部分被安徽總督倪嗣沖出面,強行收編。
四十營的辮子軍,將其一律割掉辮子,取消『武定軍』番號,自此後,膽敢私自須發辮者,一律軍法處置。
從這道軍令下達起,辮子軍算是從歷史長河中徹底消失了。
事實上,不過復辟這事,張勛其實是被人坑了,很大程度上是段祺瑞為了搞倒黎元洪而故意誘使他幹的。
根據當時一些人回憶,在帶兵去北京調停段祺瑞和黎元洪之間矛盾前,張勛就在督軍會議上提出了讓他倒黎元洪可以,不過之後要復辟清朝,段祺瑞的代表徐樹錚和其他人對此的表示了同意或者默許。
因為自以為是得到了大家的贊同,所以張勛北上時隻帶了5千人馬,而辮子軍主力留守徐州和安徽。
沒想到段祺瑞翻臉不認人,等到張勛把黎元洪逼下了臺,立刻就組織了討逆軍來討伐。
張勛兵少,隻能逃到荷蘭使館避禍。
由於荷蘭大使館庇護,段祺瑞又與張勛同為北洋袍澤,不好過於追究張勛,通緝張勛的事便不了了之。
再往後的一九一八年,張作霖等人為張勛作呈請,新上任總統徐世昌便對張勛不再追究,恢復了他的自由身。
在他被赦免後,去了天津的住所,當起了寓公。
在晚年還做起了生意,投資金融樣樣都做得不錯,他獨資或投資經營的當鋪、電影公司、銀行、錢莊、金店、工廠、商店等企業有70多家。
吃香的喝辣的,那待遇比段祺瑞高出一百倍都不止。
關鍵是,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北洋政府竟然還回頭找他要他繼續去當官。
結果死的時候,風光大葬。
北洋政府的各個派系,商賈名流,甚至連南方的政府也派人來參加追悼會,連溥儀都特別賜謚『忠武』。
做人成功到這個份上,也算是不錯了?
從我們現在的角度來看,說張勛蠢,倒也是真蠢,但他對於清朝的忠心又是讓人同情的,可能是因為他沒什麼本事,所以復辟失敗這事隻被當作一個笑話來看吧。
事實上,從那個的角度來看,張勛無數被奴性思想所禁錮了的愚民之一,他出身貧寒,小時候父母就雙亡,因為自己出身貧寒所以從不輕視窮人,對那些窮困潦倒的學士都會很照顧,還在老家經常為災民和孤兒寡母捐款。
他喜歡聽戲,而且是規規矩矩的聽,從不強人所難所以在梨園的名聲也是頂好的,老前輩孫菊仙得戲深得他的喜歡,曾受他打賞六百塊大洋,把孫菊仙激動得老淚縱橫,在他們眼中張勛為人十分溫和,是個京劇迷。
所以人是多面性的,他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一竿子打死,過於片面。
正如孫中山先生說的那樣,張勛是愚忠,是頑固,他的思想僵化沒見過太多世面,隻知道朝廷就是天。
對於他來講,封侯拜相,是其畢生的夢想。
而末代忠臣,更是至高無上的榮譽,其中毒至深,無法自拔,最終演變出了這樣一出鬧劇。